【家電網HEA.CN 12月6日微信原創】版權成了當前這個數字時代裡流媒體的癥結,在視頻領域,優愛騰打得死去活來,最後一起落入版權陷阱,為天價影視版權焦頭爛額。而版權戰爭蔓延到音樂領域後,曾經在鄙視鏈頂端的蝦米音樂,在苦撐數年後,也即將在版權的槍聲中應聲倒下。
據業內大V「相徵」爆料,蝦米將於明年1月關閉,同時「果殼放大燈」也稱蝦米音樂主編和運營總監已經在北京開會,返杭後將執行人員變動,隨後阿里官方回應「不予置評」。
做音樂的比不過做採買的
和玩成社交軟體的網易雲音樂以及大雜燴的QQ音樂不同,蝦米音樂更像是由音樂愛好者組成的社區,宛如當年的B站一樣硬核。
早期的蝦米音樂對「音樂」的態度更加純粹和務實,平臺並不僅僅是為了聽音樂而設計的,更像是一個放滿了音樂的圖書館,不僅能夠聽音樂,甚至可以找到關於音樂詳盡的介紹資料,可以看到被劃分為數百個細分的音樂流派。
同樣是開放樂評,但蝦米音樂的評論審核更加嚴苛。最重要的標準是,「聊音樂必須認真」,發布的樂評必須在300字以上,和網易雲音樂賣弄文採和情懷的評論區相比,蝦米音樂的才稱得上是樂評。
然而對音樂的堅守,並未讓蝦米音樂得以生存。音樂不僅是一種個人愛好和審美趣味,它還是一種商品,儘管在創辦初期,蝦米音樂的目的是打通音樂人和聽眾,讓聽眾為音樂付費,讓音樂人可以依靠音樂賺到錢。但現實證明,讓聽眾為音樂付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率先開始音樂付費模式的蝦米音樂並沒有在用戶和音樂人處獲得良好的口碑,蝦米音樂採用的是先上車後補票的方式,先從用戶手上收費,之後再用從用戶手上賺到的錢購買音樂版權。這種方法幾乎同時引起了用戶和音樂人的不滿,蝦米音樂遭到左小祖咒等音樂人的連番炮轟與抵制。
隨後版權時代來臨,2015年國家最嚴版權令發布,蝦米音樂被阿里收購,與天天動聽合併成阿里音樂後主動下架了2.6萬首無授權音樂。第二年,QQ音樂合併海洋音樂集團,成立騰訊音樂集團,加大購入版權的力度,開啟版權大戰。2016年TME版權覆蓋率就達到了90%,而阿里音樂只有20%。
之後蝦米音樂開始一路下坡,手握的華研音樂等獨家版權開始逐漸流失,一路邊緣化,直到被阿里拋棄。
版權戰爭的一片狼藉後,在線音樂怎麼走?
燒錢大戰帶來的必然是一片狼藉,優愛騰彼此傾軋,不斷燒錢,最後留下的是天價版權費用。音樂流媒體開展版權大戰,面臨的局面同樣如此。蝦米音樂創始人王皓在接受音樂財經採訪時直言「海洋(音樂集團)當年手上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就花高於行業價格的錢忽悠了一堆版權,就要靠版權收費,結果因為這個事一搞,把被人逼急了,騰訊開始動手,我們也開始動手」。
「我們看著很多公司的版權費一年翻十倍……大家(版權方)都說,我先去問問騰訊或者阿里,最後有一邊抬價,另一邊跟著抬,這價格就是這麼被炒起來的。」
在不斷地燒錢中,在線音樂的門檻不斷上升,時至今日,已經沒有新玩家,只有之間出局的,蝦米音樂就是其一。而倖存的玩家,也開始了新玩法。騰訊音樂提前終結了環球音樂的版權爭奪戰,囊括了環球音樂、索尼音樂和華納音樂三大唱片公司的全部獨家版權。2016年的時候,三大唱片公司的份額已經佔據了全球唱片市場的68.7%。
與此同時,QQ音樂在今年推出「銀河計劃」和「S製造」;網易雲音樂也開展了「颶風計劃」扶持音樂人;連抖快也相繼推出了音樂扶持計劃。不同的音樂平臺開始扶持自己的獨家音樂人,培養自己獨家的頂尖高手,形成內容生產端的優勢。不過扶持計劃雖有,但平臺扶持的音樂人被外界認知為「網絡歌手」,雖然在平臺上不缺乏受眾,但卻出圈困難,音樂平臺扶持的音樂人與傳統唱片公司存在不小的鴻溝,音樂人難被主流認可。
直到今年舉辦的臺灣金曲獎,裘徳作為內地唯一一位入圍最佳男歌手的音樂人而被大眾了解。裘徳是流媒體時代的標籤,作為從在線音樂走出來的音樂人,他受到了權威獎項的認可,同時也為在線音樂平臺音樂人提供出圈的範例。對於音樂平臺而言,音樂人是不可或缺的資源,必須樹立標杆人物,吸引主流關注作為重要切入點。
蝦米音樂雖然瀕死,但依然具備一定的參考性。聽眾和平臺最直接的交流手段是音樂,這也是版權對於音樂平臺重要性的體現所在。而蝦米的模式並沒有錯,保持音樂的純粹性,在用音樂吸引聽眾,是一條可行的模式,這也是蝦米音樂用戶粘性極高的原因。在如今,頭部唱片公司音樂版權幾乎由TME壟斷的情況下,其他在線音樂平臺只能挖掘自己的音樂人。
因為只有音樂才能對抗音樂。
家電網
HEA.CN| 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原創科技門戶
涉獵| 家電、數碼、財經、電動汽車、家用清潔能源、VR、海外科技與投資
時評及投資建議僅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編輯 / 作者:情懷
— 敬 請 評 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