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讀:前段時間,有消息稱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官方表示不予置評,引發用戶的集體回憶殺。蝦米音樂曾經也是眾多愛樂人士中的「白月光」,如今的發展讓粉絲唏噓不已。從蝦米音樂的發展可以看出,在線音樂的市場格局已然改變。本文作者對此展開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繼騰訊音樂發布第三季喜人財報後,又有一件事讓中國在線音樂市場炸開了鍋。
根據音樂大V@相徵和@果殼放大燈爆料,蝦米音樂的主編和運營總監目前在北京開會,回去要執行人員變動,蝦米音樂將於明年1月關閉。目前蝦米音樂官方對外表示:不予置評。
昔日風光無兩的蝦米為何走到了末路?阿里真的放棄了在線音樂市場嗎?在線音樂市場還有哪些新機會呢?
一、蝦米是如何走到末路的?
蝦米音樂成立於2006年,源於網站EMUMO。在算法推薦上別具一格,蝦米並非根據用戶的習慣選歌,而是採用「反智能」方式,將推薦權重向小眾音樂傾斜,在萬眾逐利的時代,「清高」的蝦米反而成了音樂迷心中的聖地。
更重要的一點是,蝦米開啟了在線付費模式的先河。與當時大多數免費聽歌軟體不同,音樂人將自己的歌曲上傳蝦米,聽眾想要收聽音樂,就必須付費。由於蝦米音樂對於音樂的態度,吸引了很多像方拾貳,燕池、方拾貳、程璧、何小河等小眾音樂人。
而早期的蝦米音樂憑藉著一些小眾音樂,站在了在線音樂的鄙視鏈頂端,腳踩QQ音樂和網易雲,成為擁有2000萬註冊會員的音樂社區巨頭。
在線音樂是一個很廣闊的賽道,蝦米盛極一時卻沒有將這份榮光延續下來,如今被頻繁傳出被併購、被關閉的消息,蝦米究竟做錯了什麼?
版權的缺失註定了蝦米不能成為一款主流聽歌軟體,而且「蝦米」的種種策略總是背道而馳,加上當時用戶在線付費習慣並未養成,蝦米的營收根本不足以支付高昂的版權費,在版權大戰的掀起之時,蝦米音樂為求生委身於資本巨頭阿里,但是卻沒能迎來下一個春天。
2013年,蝦米音樂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之後,與天天動聽合併為阿里音樂。聘請高曉松擔崗,推出「阿里星球」,阿里星球囊括了音樂播放功能、社區功能、製作功能、演出功能、直播功能,是一個打通音樂產業鏈臺前幕後的一條龍服務APP。
但是這樣的大雜燴並不符合時代趨勢。阿里的資本並沒有轉化成蝦米的優勢。反而是在以阿里星球為重心的時期,蝦米音樂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隨著版權減少,用戶也大量流失。
據極光大數據和易觀數據顯示,2019年,蝦米音樂的市場滲透率僅為1%,MAU為500萬——對比QQ音樂的25000萬,差距慘烈。
所以即便真如網上傳言,蝦米音樂被關閉,也並不是那麼意外。
二、阿里真的要放棄在線音樂市場?
那麼,作為阿里僅存的音樂播放器,如果此次蝦米音樂真的關閉,是否可以認為阿里是真的要放棄在線音樂市場了嗎?
筆者認為並沒有,只不過阿里將重心放在了投資網易雲音樂上。去年,阿里巴巴就花7億美元投資了網易雲音樂,獲得了網易雲音樂約10%的股份。此後,便傳出蝦米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將合併的訊息。其實,按照現在的市場情況來看這種可能性是有的。
其一:騰訊音樂現在太強了,只有聯合起來才能抵擋其增勢。
曾經的QQ音樂,酷狗音樂和酷我音樂(騰訊音樂)在音樂市場中並不佔優勢,甚至處在音樂鄙視鏈低端。但是在版權大戰興起之時,騰訊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2015年,國家版權局發布了《關於責令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未經授權傳播音樂作品的通知》,要求網絡音樂服務商停止傳播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並責令各個網絡音樂服務商將未經授權的音樂作品全部下線。
版權意識空前崛起,騰訊瘋狂購買版權,奠定了騰訊音樂江山的基礎。藝恩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光是QQ音樂的曲庫規模就達到1500萬首,而蝦米音樂只有400萬首。憑藉豐富的歌曲庫,騰訊音樂吸走了大量用戶。
根據騰訊音樂最新發布的三季度報。數據顯示,騰訊音樂在線音樂訂閱收入同比增長55%至人民幣14.6億元,在線音樂付費用戶達到5170萬,同比增長46%,而付費率超8%,2019年同期為5.4%。
其二,電臺APP也是一個不容小覷的競爭力量。
電臺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魅力。耳朵經濟盛行之下,豆瓣,荔枝,蜻蜓,喜馬拉雅等電臺APP也逐漸興起。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達175.8億元,同比增長超55%。2020年,相應市場規模預計有望超270億元,用戶規模預計達5.4億。
除了各種各樣的聲音之外,現在的電臺更增加了直播、連線、社交的功能。而這些電臺與在線音樂軟體本身是有重合的部分,這也讓一直在音樂市場上站不住腳的阿里更加焦慮。
三、在線音樂軟體的格局將會如何改變?
Fastdate極數發布的《2020中國在線音樂行業報告》顯示,2020年10月,中國在線音樂月活用戶超6.2億,預計2020年全年在線音樂產值將超過140億元。那麼,網易雲音樂和蝦米聯手之後,在線音樂市場又將會如何改變呢?
在後版權時代,中國音樂平臺拼的不僅僅是版權,社區也是重中之重。
網易雲就是靠著「社區」一路披荊斬棘的,作為後來者網易雲並沒有在版權上過於糾結,而是主攻社區氛圍,將社交作為主要功能引發用戶追捧,網易雲音樂憑藉著出彩的歌單推薦和精彩熱評一路出圈,成為文藝青年新的集聚地。
這種調性其實和蝦米音樂有相似之處,兩者聯合之後將會提升整體競爭力。不過社區之戰也日益激烈。繼網易雲音樂率先將雲村提到一級入口之後,2020年7月,QQ音樂也第一次把社區版塊獨立出來,名為「撲通」。
除此之外,在音樂中引入短視頻也是一個風口。現在音樂可視化趨勢明顯,QQ音樂和快手已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進「短視頻+音樂」生態圈構建,而網易雲音樂也宣布將與抖音共同建設「音樂+短視頻」生態。
縱向深挖,增強平臺自身內容孵化能力,橫向擴張,拓寬內容宣發和變現的渠道。這是未來在線音樂發展的主旋律,如今,我國在線音樂市場馬太效應盡顯,當網易雲和蝦米音樂結合之後,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那麼在線音樂市場中存在哪些新變量呢?
四、在線音樂市場還有哪些想像力?
時至今日,在線音樂流媒體早就不再是一個聽歌軟體,而是用自身的內容生態,反哺行業上遊。
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研究報告—數字篇》中提到,2019年,中國在線音樂市場規模為100.9億元,2020年預計增長到131.6億,2022年將翻一倍多到269.4億。
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QuestMobile的數據顯示,在線音樂APP的活躍用戶規模在今年6月達到6.55億,月人均使用時長為232分鐘,在線音樂也需要更多的內容來支撐龐大的用戶。
1)線上音樂
今年疫情期間,有不少歌星選擇將音樂會搬到線上,拿歌手陳奕迅來說,今年的線上音樂會在QQ音樂的累計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200萬,還一舉拿下了九個熱搜話題,閱讀量也突破了七億大關。五月天的演唱會直播也吸引了3500萬用戶觀看,微博熱搜不斷。
2)長音頻訂閱計劃
在線音樂流媒體加碼長音頻已經不是新鮮事了,在QuestMobile的調查數據中,用戶在網絡音頻上的月人均使用時長已經從去年的342分鐘激增至今年的600分鐘。針對年輕人的「耳朵聲態」,騰訊音樂與閱文集團合作,將閱文旗下大量的原創內容IP轉換為長音頻。
3)與影視綜藝和遊戲類IP進行跨界合作發布獨家單曲
在線流媒體平臺善於利用粉絲經濟,發售自己的獨家產品,豐富自己的內容庫。例如QQ音樂在過往半年就推出了近40首不同領域的音樂作品,網易雲也攜手當紅明星王一博推出單曲《無感》。
4)在創作端上扶持音樂人
頂尖歌手的音樂版權永遠是行業內的稀缺資源,在內容生產端上的優勢是決定在線音樂類APP能走多久的關鍵。為了扶持音樂人,QQ音樂在今年推出「銀河計劃」和「S製造」;網易雲音樂也開展了「颶風計劃」扶持音樂人;連抖快也相繼推出了音樂扶持計劃。
總而言之,在線音樂流媒體已經從版權比拼走向了生態比拼,而「內容」是這條路上制勝的關鍵,在線音樂流媒體已經逐步走向大眾,不再只活在小眾的評價裡。作為「小而美」音樂平臺的傑出代表,蝦米的高開低走值得深思。
作者:寧缺,微信公眾號:松果財經
本文由 @松果財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