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關係-非暴力溝通

2021-01-13 騰訊網

一切人與人的生活都是關係,關係的混淆會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多的煩惱。

從親密關係到與陌生人接觸,有的人選擇開放,有的人選擇自閉。面對關係的處理,很多人無所適從,消耗了很大的精力,但回報極少且慢。部分人選擇了宅,部分的選擇了隨心所欲,大部分人選擇了隨意而安。

也許,我的分類並全面。但我想說的是,人際交往這事,確實煩惱不少。這裡有情感的混淆、責任的混淆、關係的糾纏,嚴重的會影響我們的自我發展,生活不易。如何保證高質量的關係,是我們擺脫煩惱、正常生活且幸福的關鍵一步。

務實的朋友肯定會問,那實現方法呢,在哪裡?

上下五千年,人類幾十億,相信凡有問題必有相似、必有解。洛同學博覽群書後,同樣務實地收集了兩個。上回說了課題分離,這次講第二個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模式,其實也不難理解,只有以下四個要素:

[1]

☆觀察,把我的觀察和我的評價分開。

評價是個人對事情的意見,而觀察是能共享的事實。我們要做的,是一起觀察,而不是評價。

比如,你看到你女朋友又在淘寶上買了一堆東西。也許你會說:「你太浪費錢了。」

可是,「浪費錢」就是一個評論,不是一個觀察。

如果按照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你應該說:「我看到你又買了很多的東西,我覺得你太浪費錢了。」這樣,就把觀察和評論分開了。

因為,我們習慣的方式,是用評價來表達意見的。評價並不是事實,而是我們在加工事實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意見。可是我們很容易,就把它當做是一個事實,並要求別人也接受,就很尷尬。

[2]

☆感受,只是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回擊。

要表達我的情緒和感覺,而不是我的想法。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講的是一對情侶在結婚之前,爭論房子要不要加女方的名字。事情是這樣的,男生的爸媽婚前付首付,給男生買了一套房,現在兩人要結婚,男生並不是很想加女生的名字。然後女生就說好,她也不是非要加她的名字,但她也要提出她的要求:

「第一,我們兩個人的生活開銷我只出50%,你還完房貸有錢沒錢不關我的事情,我不會借錢給你,因為我不好意思讓你還。

「第二,如果父母要一起住,我沒有義務照顧他們,我還有自己的父母要照顧。

「第三,所有瑣碎的事情兩人分擔,我不是你請的保姆,沒有這個義務。」

這對情侶的溝通,其實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溝通模式:如果我們在溝通中覺得委屈了,我們不會向對方表達這種委屈,或者提我們的需要,而是「以牙還牙」,以報復性的方式讓對方同樣感受到不舒服,再次加深矛盾。

就像是女方說「你在房產證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覺得不公平,那我要按公平的來。」

接著場面陷入僵局。

「不公平」是想法還是感受呢?是想法。

同時,不公平也是一種評價性的想法,對方很容易會把它當做批評。

如果要表達感受,也許你可以說:「你在房產證上不加我的名字,我覺得很沮喪,或者很委屈。」如果有一個人跟你說,我很委屈,你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去批評他,而是去了解他,安慰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表達自己的感受。

一般來說,我們只有在最親近的人面前,在最放鬆的時候,才會表達感受,把自己放到一個需要理解的位置。如果日常中我們跟一般人說,我很委屈,而別人笑著說,你委屈關我什麼事,我們一定會深受傷害。然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這是表達感受難得地方。

把責任完全留給自己,只說明事實和自己的感受。它像是一種邀請,通過把我真實的,甚至脆弱的部分暴露給對方,邀請對方來跟我真誠地理解和溝通。對方也更可能從他的防禦姿態中解脫出來,來理解我們。這也是表達感受最有力的地方

[3]

☆直接說需要,說出自己需要什麼,而不需要爭面子、爭觀點,先鋪墊一番。

越是對自己的需要不確信,我們越容易在提出需要之前,用長篇大論來說明我所提的需要是合理的。這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自我辯護的立場。

比如,你和同事一起配合做一項工作。你工作了很長時間,覺得累了。你可以跟他說:「我很累了,能不能來幫幫我?」而不是說:「我都幹了一天活了,都這麼累了,你就不能幫幫我嗎?」

因為後一種表達,其實已經是一種指責了。

這時候同事可能就會說:「幹這麼點活也叫累,我上次連續幹了兩星期,是怎麼做的?」

為什麼我們會以自我辯護的方式提出需要呢?

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我們聚焦的重點不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對方的反應。我們在想的,是怎麼說服他,而不是表達自己的需要。

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假設他是需要說服的,你同時也假設了他並不情願來幫助你。在這樣的假設裡,你已經把他放到了你的對立面。他拒絕幫你,也許拒絕的不是你的需要,而是你提需要背後的指責。

把自己的需要和對對方的期待分開,避免在提需要時,自我辯護一番,不需要假設他會拒絕你,不需要去猜對方的反應然後辯護。我們都是真誠的人。

直接說出需要,反而能促進彼此的合作。

[4]

☆請求,是請求別人,而不是強制別人要做什麼。清楚地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而不是別人應該做什麼。請求不是命令。

課題分離,提出請求是我們自己的事情,而別人是否答應,這是別人的事情。如果我們提出請求的時候,給人的感覺是:如果他不答應我們的請求,就會受到懲罰。那我們提出的就不是請求,而是命令。

而別人對待命令的方式,通常只是服從或者反抗,而不是出自本心的幫助。

ok,每周一篇,下次新認知分享27號前更新,陪你一起進步。

相關焦點

  • 非暴力溝通,改善師生關係的利器
    可惜,我們自己從未認識到這種溝通方式是暴力的。我們總是抱怨學生感情冷漠,不理解我們的苦口婆心。 實際上,我們的許多溝通都是無效甚至負效的。"非暴力溝通"是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也被稱作「愛的語言」。
  • 青春期不一定叛逆,《非暴力溝通》改善親子關係,效果立竿見影
    最近拜讀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馬歇爾•盧森堡的著作《非暴力溝通》,讀完之後若有所思,結合青春期孩子和父母的溝通問題,再回過頭來與書中案例對應,隨即豁然開朗,把書中的技巧用在生活中,發現能夠解決諸多親子關係的問題和矛盾,真是「神奇」。
  • 非暴力溝通初階
    你是否希望更好解決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在生活和工作的關係中,解決那些困擾自己已久的關係問題。去理解自己和他人。在跟朋友討論的過程中 也會以不同的視角去看待非暴力溝通的這個問題。為何鍾情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本身的魅力。我想起這書最初很觸動我的部分-它可以分清想法和感受,弄清為什麼感受不是來源於別人,而是源於自己(我也曾一直困惑於情緒中,暗含很多「我對你錯」),慢慢開啟了為自己負責的路程。我們教育領導提到相關的部分,感受來源於自己。當時依然有些困惑。
  • 關係越密切,溝通就越困難?非暴力溝通,4個步驟
    回想一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書中提到的「非暴力溝通」規則,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到的「非暴力溝通」規則。一、溝通的四大障礙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馬歇爾談到「暴力溝通」,即在交流中容易引起衝突和影響情緒的表現四種表現判斷、比較、逃避責任和脅迫。
  • 溝通主題 01《非暴力溝通》拆書介紹
    【書籍名稱】《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為什麼我要拆這本書】【書籍介紹】這本書側重於挖掘非暴力溝通的來源看完全書介紹的非暴力溝通的工具,我們可能會覺得:真的有這麼神奇嗎?當看到真實的教師的案例,劫犯讓她脫衣服時,她通過挖掘劫犯的需求,最後只是被拿走錢包而避免了進一步的暴力犯罪時,才覺得這個溝通應該是真的有用。
  • 《非暴力溝通》:如何有效溝通化解語言暴力?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不僅是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也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通過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在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的同時,還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範圍內的爭端和衝突。
  • 人際溝通神書——《非暴力溝通》
    [美] 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是剝開種種外在的語言和行為表達,去體察溝通雙方的內心需求,直接表達自己的請求,並回應對方的請求,最終建立起基於理解和關愛的關係。這是一本人際交往的神書,在都豆瓣上超過2w人對它給出好評,想把這本書推薦給了你,一旦我們之間發生衝突,會彼此提醒用非暴力的方式去溝通。
  • 非暴力溝通的使用總結
    學會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改善和他人的關係,還可以建立更加和諧穩定的內心世界,而我所知的良好溝通方式便是非暴力溝通!書籍封面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對此溝通方法進行了細緻的討論,前7章主要是對非暴力溝通方法的講解,後幾章則更注重通過例子來進行分析。
  • 《非暴力溝通》:4個步驟,教會你最佳溝通方式
    這對夫妻的溝通方式很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對話模式。其實倆人都不想發脾氣,可是聲音越說越大,大腦像不受控制了一樣。到最後,倆人的關係差點破裂。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是一種隱形的「語言暴力」行為。那麼,應當如何避免這種暴力的溝通方式,採用非暴力溝通的形式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發現了一種神奇而平和的「非暴力溝通」方式。他在工作中,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解決了很多人的心理問題。並且通過一套有理論有實踐的非暴力溝通方法,讓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
  • 非暴力溝通的魔法
    點開語音哦,超級好聽的xiaoxiao6 的天籟之音溝通就像空氣一樣被需要,但往往卻被我們忽視。有調查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成功,溝通佔了70%,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沒有選擇最好的溝通方式。今天推薦的書《非暴力溝通》就將教給我們一種聰明而有效的溝通方式。
  • 非暴力溝通讓生活更和諧
    在前幾章我們分別聊到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以及後面又聊到了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來進行傾聽他人,今天進行一個大總結,繼續圍繞非暴力溝通的應用方面來探討。那關於非暴力溝通,具體又要如何來運用呢?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裡面的要素太多,不好學,但其實只要掌握它的核心邏輯,要運用也並非那麼難,今天我們就整體來複習一遍。
  • 非暴力溝通中的4大要素
    要達到以上目標,那就必須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四大核心核素。1、觀察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可以通過「我(感到)……因為我……」這種表達方式來認識感受與自身的關係。例如「看到他沒有去接孩子,我感到很生氣,因為我希望孩子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父愛」。4、請求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幫助。在表達觀察、感受和需要之後,我們請求他人的幫助。
  • 「關注需求 化解衝突」——非暴力溝通
    2020年8月7日,渭南市婚姻家庭教育協會系列沙龍「非暴力溝通。」如約和大家見面。作為妻子的你該如何溝通?二是面對沉溺手機或者漫畫書籍的孩子,我們作為父母該如何溝通?良好的溝通是和諧家庭關係秘訣。掌握溝通技巧,和諧家庭關係,是我們每個人建立幸福家庭的必修功課。溝通看似簡單,說話誰不會?但是在上述兩個場景討論中我們看到在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中常常會出現溝通障礙。
  • 學會非暴力溝通,拒絕語言暴力
    溝通是相互的,好的溝通拉近雙方的關係,不好的溝通是一種暴力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他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人,也許我們從來沒想過和"暴力 "扯上關係。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它來談話和聆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馬歇爾·盧森堡 ,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
  • 《非暴力溝通》讀書筆記八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什麼?有人想,我說出自己的感受,需要和請求,最後別人拒絕了,我還必須接受,那能叫溝通嗎?這樣還有溝通的必要嗎?那是不愛,是對他人的縱容吧?非暴力溝通的另一種叫法是愛的語言。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雙方的需求,是建立彼此的聯結,讓愛流動起來。而不是單方面的要求別人滿足自己,且美其名曰為愛。帶著這個目的去溝通,我們才能誠實地面對自己,誠實地面對他人。誠實地面對自己,就是去探索自己的感受,需要,找到更多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
  • 非暴力溝通~不得不的轉化
    2 在生活和工作的關係中,溝通出現問題,為了更好地和家人、客戶溝通。3 發現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困擾情境(如親密關係之間的問題),通過它發現了一些跟自己有關的原因,開始去改變。4 了解如何用具體的方法看見(流露)內在深層感受,並表達。發現它提供了一種表達深層感受的空間。
  • 非暴力溝通:如何應對生活中的衝突?
    前文說到了,高質量親密關係的一個特徵,課題分離就是分清什麼是你的事,什麼是我的事。關鍵準則是:看行動的直接後果,由誰承擔。課題分離,主要解決人際關係的三種難題:第一,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需要;第二,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第三,我們總是會因為害怕失敗而不敢去嘗試。
  • 讀書筆記《非暴力溝通2》傾聽,是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
    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地體會他人。傾聽的這種品質體現了它與理解以及同情之間的區別。讀後感溝通的最大問題是「對牛彈琴」非暴力溝通的前提條件,就是用心傾聽別人。只有真實理解他人,明白自己才能做到有質量的非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認識自己,感受他人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是美國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著作。他發現了一種溝通方式,依照這種方式來談話和傾聽,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這就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與其它溝通類的書籍有所不同,一般市道上溝通類型的書籍主打場合式的溝通技巧,而這本書講的是從人的情感訴求出發,說話前三思,並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上思考來進行交流的和緩式溝通。
  • 《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大家好,今天共讀的是《非暴力溝通》第二部分,就是原書的第3-6章節,昨天我們初步了解了非暴力溝通的4個要素,那麼今天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一、區分觀察和評價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2、把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願望當成事實3、把預測當事實4、缺乏依據5、評論他人的能力時,把評論當成事實6、形容詞前加副詞時,容易把評論當事實二、體會和表達感受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