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說捨得,有人說捨得與鬼谷子有什麼關係,捨得即為反應,源於鬼谷子反應篇。簡而言之,先得後舍為小聰明,後舍後得為大智慧。
成大事者,必懂捨得。鬼谷反應篇一直有個問題,也就是基本問題,什麼是反應,方法是有的,既是從空間,時間,思維三方面思考問題,我們還將鬼谷術中術的相比之術歸納了出來,但有個問題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既是鬼谷子的正反問題,反應前面說反而求之,後面卻又說知人始己,這真是矛盾嗎?關於反應術,知己知彼為正應,知彼知己為反應。
真是如此嗎?直到同是孫子兵法裡的一句名言: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詭道十二法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鬼谷子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鬼谷子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鬼谷子
孫子兵法與鬼谷子裡同樣出現了正應與反應的問題,事實上要想解決反應問題,必然要用陰陽變化,捭闔有度的思維。其實正與反,缺一不可。孫子兵法裡有一句話,以正合,以奇勝,正合就是正應,就是知己知彼,以奇勝,就是反應,就是知彼知己。就如唯物主義辯證法裡所言,量變就是正,沒有正就沒有質變,質變就是反應。
如果用市場營銷的角度上看,一個公司要想做大就必須從資深的產品,團隊,渠道等方面著手,做好基礎之後,經過量變,逐漸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並非閉門造局,而是要採用反應思維,也就是要根據市場而制定策略。所以孫子兵法與鬼谷子是相同的,沒有孰強孰弱。鬼谷子之所以與孫子兵法齊名,被稱為文兵法,是因為孫子兵法是從宏觀戰略出發,而鬼谷子則是從微觀戰術出發,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作為縱橫家的鬼谷子的弟子孫臏和龐涓卻是兵家的原因。
那麼捨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又要說到與格局相關的問題,是否有大智慧,就要看其是否懂得捨得之道。為什麼?因為人都是貪婪的,就如孫子兵法所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縱橫家則是人還未動,利益先行,不管作為企業家,管理者,還是學生,白領,能明白這個道理,必然會給今後的人生帶來極大的益處。總結一下:正應就是明心見性是量變,正心誠意,苦練內功,修煉本心變。反應就是有舍有得是質變,詭道奇謀,知彼知己,正反相合。
兵法與謀略其實是兩回事,但道理卻是相同的,兵法多用在軍事方面,而謀略多用於政治上面,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兵法大家韓信軍事上所向披靡,但是對政治謀略卻一竅不通,最終落下可憐下場的原因了。最廣為人知的兵法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和鬼谷子的弟子孫臏的《孫臏兵法》,而謀略學的書籍卻極其少,只有《鬼谷子》、《素書》等,通軍事的未必懂政治謀略,而懂政治謀略的卻一定通軍事,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兵法家孫臏會是鬼谷子的弟子,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張良,諸葛亮文可治國,武可治軍了。欲學好兵法,謀略需先學做一個匠人。什麼是匠人,就是一個靠手藝吃飯,但卻沒有成為藝術家的人,匠人最大的特點是能把自己擅長的東西做的出神入化。
軍事家孫子真是鬼谷子的老師嗎?
《孫子兵法》被稱為鎮國之寶,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是作者是孫武,而孫子的後人孫臏又是鬼谷子的弟子。當然這並不能證明什麼,但《鬼谷子》一書裡卻多次出現了《孫子兵法》的內容,比如《孫子兵法》裡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到了鬼谷子裡則成了制人而不制於人,這樣的思想比比皆是。
鬼谷子是一個操盤者,是一個布局者。對於每一盤棋,每一個人,鬼谷子強調一定要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這樣才能任用。用人是門學問,鬼谷子在謀篇洋洋灑灑說了數百字,歸根結底就是謀人謀事。
鬼谷子的主動權遊戲
用那些我們了解的人,對於不了解的人,哪怕有一絲一毫不了解也不能任用。鬼谷子說謀者是不會任用那些不可知的人。所以關鍵在於制人,而不受制於人。凡事處於主動控制,而不能處於被動控制。兵法家孫武在《孫子兵法》裡也說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此論證,《鬼谷子》與《孫子兵法》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
制人就要掌握主動權,而被他人控制,則不得不被他人操縱。實則上遊說也好,謀劃也好,戰爭也好,拼的就是主動權遊戲。聖人和愚人的區別在於,聖人之道的屬性是陰,而愚人之道的屬性是陽。這句話其實在講一個道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陽謀,有的只有陰謀。
智商不等於智慧
鬼谷子把歸類分為聖人與愚人兩種,實則遙相呼應了第一篇捭闔,還記得那句話「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所以說智者能成事兒,愚者能敗事兒。再推導下去,滅亡就不能再生存,而危險也不會轉化成安全。這都是有定數的。這就是聖人與愚人的根本差別。
鬼谷子在謀篇裡有一句話,大致分為兩個版本,分別為陳蒲清,許富宏一版,陶弘景一版: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陶弘景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許富宏見可:被認可。
道藏本原作"見可否",俞樾《讀書餘錄》云:"此以見可、見不可相對為文,不當雲見可否也。否,衍字。"道藏本註:"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見不可,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駘,教所憎相千裡也。"陳蒲清與許富宏是認同這個版本,而南朝陶弘景的內容卻與之不同。
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捭闔篇》裡的這句話,不妨作為打開這句話的鑰匙。《謀篇》的最後一段,其實是在講聖人與愚人的關係。所以鬼谷子認為可以行之是為己。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人。就如伯樂教親近的人相劣馬,而教厭惡的人相千裡馬一般。皆是因人而異。伯樂尚且根據親疏關係而教人相馬,所以被稱為智者。謀也同樣如此,謀也有為己謀和為人謀。為己謀是指自己和周邊的結盟者,所以必須知可為而行之。而為人謀,利在於他,不在於己,則見不可而為之。所以謀略施行的總綱依然是捭闔,依然是親疏關係。
孫子在他的著作的第十章說到:「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聖馬丁眼光很清晰,戰役計劃是正確的。他制定了四步驟的計劃,通過登陸行動在沿岸的不同點部署部隊,以使敵人分散部署他們的軍隊。在秘魯境內開展軍事行動以顯示他的影響力,爭取人們對獨立的支持,並招募部隊,在法耳巴拉索港集結,避免在秘魯土地上進行戰爭的能力。
《孫子兵法》第四章中,孫子告訴我們:「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在聖馬丁看來,他把這建立在他同僚們的思考之上,然後精心計劃並實施之。聖馬丁避免恪守事先的想法不變,根據形勢作自然的調整。他使用了計策誤導敵人,通過談判贏得時間,進行次要的軍事行動來削弱敵人,而不被他們在軍事上打敗,他對人民施加了心理影響來贏得他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