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鬼谷子的較量:到底是誰更厲害?

2021-02-19 中國鬼谷子研究院

  我們說捨得,有人說捨得與鬼谷子有什麼關係,捨得即為反應,源於鬼谷子反應篇。簡而言之,先得後舍為小聰明,後舍後得為大智慧。


  成大事者,必懂捨得。鬼谷反應篇一直有個問題,也就是基本問題,什麼是反應,方法是有的,既是從空間,時間,思維三方面思考問題,我們還將鬼谷術中術的相比之術歸納了出來,但有個問題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既是鬼谷子的正反問題,反應前面說反而求之,後面卻又說知人始己,這真是矛盾嗎?關於反應術,知己知彼為正應,知彼知己為反應。

  真是如此嗎?直到同是孫子兵法裡的一句名言: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詭道十二法

  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孫子兵法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鬼谷子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鬼谷子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鬼谷子


  孫子兵法與鬼谷子裡同樣出現了正應與反應的問題,事實上要想解決反應問題,必然要用陰陽變化,捭闔有度的思維。其實正與反,缺一不可。孫子兵法裡有一句話,以正合,以奇勝,正合就是正應,就是知己知彼,以奇勝,就是反應,就是知彼知己。就如唯物主義辯證法裡所言,量變就是正,沒有正就沒有質變,質變就是反應。

  如果用市場營銷的角度上看,一個公司要想做大就必須從資深的產品,團隊,渠道等方面著手,做好基礎之後,經過量變,逐漸做大做強,而做大做強並非閉門造局,而是要採用反應思維,也就是要根據市場而制定策略。所以孫子兵法與鬼谷子是相同的,沒有孰強孰弱。鬼谷子之所以與孫子兵法齊名,被稱為文兵法,是因為孫子兵法是從宏觀戰略出發,而鬼谷子則是從微觀戰術出發,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作為縱橫家的鬼谷子的弟子孫臏和龐涓卻是兵家的原因。


  那麼捨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又要說到與格局相關的問題,是否有大智慧,就要看其是否懂得捨得之道。為什麼?因為人都是貪婪的,就如孫子兵法所言,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縱橫家則是人還未動,利益先行,不管作為企業家,管理者,還是學生,白領,能明白這個道理,必然會給今後的人生帶來極大的益處。總結一下:正應就是明心見性是量變,正心誠意,苦練內功,修煉本心變。反應就是有舍有得是質變,詭道奇謀,知彼知己,正反相合。

  兵法與謀略其實是兩回事,但道理卻是相同的,兵法多用在軍事方面,而謀略多用於政治上面,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兵法大家韓信軍事上所向披靡,但是對政治謀略卻一竅不通,最終落下可憐下場的原因了。最廣為人知的兵法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子》和鬼谷子的弟子孫臏的《孫臏兵法》,而謀略學的書籍卻極其少,只有《鬼谷子》、《素書》等,通軍事的未必懂政治謀略,而懂政治謀略的卻一定通軍事,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兵法家孫臏會是鬼谷子的弟子,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張良,諸葛亮文可治國,武可治軍了。欲學好兵法,謀略需先學做一個匠人。什麼是匠人,就是一個靠手藝吃飯,但卻沒有成為藝術家的人,匠人最大的特點是能把自己擅長的東西做的出神入化。


  軍事家孫子真是鬼谷子的老師嗎?

  《孫子兵法》被稱為鎮國之寶,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孫子兵法》是作者是孫武,而孫子的後人孫臏又是鬼谷子的弟子。當然這並不能證明什麼,但《鬼谷子》一書裡卻多次出現了《孫子兵法》的內容,比如《孫子兵法》裡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到了鬼谷子裡則成了制人而不制於人,這樣的思想比比皆是。

  鬼谷子是一個操盤者,是一個布局者。對於每一盤棋,每一個人,鬼谷子強調一定要知道對方是什麼樣的人,這樣才能任用。用人是門學問,鬼谷子在謀篇洋洋灑灑說了數百字,歸根結底就是謀人謀事。


  鬼谷子的主動權遊戲

  用那些我們了解的人,對於不了解的人,哪怕有一絲一毫不了解也不能任用。鬼谷子說謀者是不會任用那些不可知的人。所以關鍵在於制人,而不受制於人。凡事處於主動控制,而不能處於被動控制。兵法家孫武在《孫子兵法》裡也說到,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以此論證,《鬼谷子》與《孫子兵法》存在某種內在的聯繫。

  制人就要掌握主動權,而被他人控制,則不得不被他人操縱。實則上遊說也好,謀劃也好,戰爭也好,拼的就是主動權遊戲。聖人和愚人的區別在於,聖人之道的屬性是陰,而愚人之道的屬性是陽。這句話其實在講一個道理,世界上根本就沒有陽謀,有的只有陰謀。


  智商不等於智慧

  鬼谷子把歸類分為聖人與愚人兩種,實則遙相呼應了第一篇捭闔,還記得那句話「夫賢、不肖;智、愚;勇、怯;仁、義;有差。」所以說智者能成事兒,愚者能敗事兒。再推導下去,滅亡就不能再生存,而危險也不會轉化成安全。這都是有定數的。這就是聖人與愚人的根本差別。

  鬼谷子在謀篇裡有一句話,大致分為兩個版本,分別為陳蒲清,許富宏一版,陶弘景一版:既用,見可否,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陶弘景既用,見可,擇事而為之,所以自為也;見不可,擇事而為之,所以為人也。——許富宏見可:被認可。


  道藏本原作"見可否",俞樾《讀書餘錄》云:"此以見可、見不可相對為文,不當雲見可否也。否,衍字。"道藏本註:"亦既用智,先己而後人。所見可否,擇事為之,將此自為;所見不可,擇事而為之,將此為人。亦猶伯樂教所親相駑駘,教所憎相千裡也。"陳蒲清與許富宏是認同這個版本,而南朝陶弘景的內容卻與之不同。

  可與不可,審明其計謀,以原其同異,《捭闔篇》裡的這句話,不妨作為打開這句話的鑰匙。《謀篇》的最後一段,其實是在講聖人與愚人的關係。所以鬼谷子認為可以行之是為己。不可為而為之是為人。就如伯樂教親近的人相劣馬,而教厭惡的人相千裡馬一般。皆是因人而異。伯樂尚且根據親疏關係而教人相馬,所以被稱為智者。謀也同樣如此,謀也有為己謀和為人謀。為己謀是指自己和周邊的結盟者,所以必須知可為而行之。而為人謀,利在於他,不在於己,則見不可而為之。所以謀略施行的總綱依然是捭闔,依然是親疏關係。


  孫子在他的著作的第十章說到:「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聖馬丁眼光很清晰,戰役計劃是正確的。他制定了四步驟的計劃,通過登陸行動在沿岸的不同點部署部隊,以使敵人分散部署他們的軍隊。在秘魯境內開展軍事行動以顯示他的影響力,爭取人們對獨立的支持,並招募部隊,在法耳巴拉索港集結,避免在秘魯土地上進行戰爭的能力。

  《孫子兵法》第四章中,孫子告訴我們:「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在聖馬丁看來,他把這建立在他同僚們的思考之上,然後精心計劃並實施之。聖馬丁避免恪守事先的想法不變,根據形勢作自然的調整。他使用了計策誤導敵人,通過談判贏得時間,進行次要的軍事行動來削弱敵人,而不被他們在軍事上打敗,他對人民施加了心理影響來贏得他們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鬼谷子絕學對比孫子兵法誰更厲害?
    直到同是孫子兵法裡的一句名言讓我醍醐灌頂。我們先看孫子兵法與鬼谷子裡的名言:        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鬼谷子        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鬼谷子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後知人也。
  • 「孫子兵法」PK「鬼谷子」:到底是誰更勝一籌?
    所以,孫子兵法與鬼谷子是相同的,沒有孰強孰弱。鬼谷子之所以與孫子兵法齊名,被稱為文兵法,是因為孫子兵法是從宏觀戰略出發,而鬼谷子則是從微觀戰術出發,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作為縱橫家的鬼谷子的弟子孫臏和龐涓卻是兵家的原因。那麼,捨得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又要說到與格局相關的問題,是否有大智慧,就要看其是否懂得捨得之道。為什麼?
  • 兵法不可天下皆傳,鬼谷子一句話點破天機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孫臏和龐涓同時跟鬼谷子學兵法,但是鬼谷子只把《孫子兵法》傳給孫臏,卻沒有傳給龐涓。而且,鬼谷子只把兵書給孫臏看了幾天,很快又收回去了。孫臏非常用功,他幾乎能把兵書熟記下來,鬼谷子考他,他能對答如流,所以鬼谷子很滿意,稱讚孫武后繼有人。鬼谷子為什麼這麼做呢?因為兵法不可天下皆傳。詳情請往下看。
  •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以外,不可多得的一部智謀名著!
    《三十六計》、《孫子兵法》作為工具,既能攻擊敵人,也能保護自己!《孫子兵法》被譽為「兵學聖典」,如今已經成為了一些著名商業學院的培訓教材,同時也成為了孫正義、松下幸之助、本田宗一郎、盛田昭夫等著名商人的一大成功利器。
  • 國防教育欄目|《孫子兵法》作者是誰?
    這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戰略思維課程必須首先了解的問題。大家知道,《孫子兵法》一書,當然是孫子所寫的書,而不是老子、孔子或其他什麼人寫的書。但歷史上關於《孫子兵法》的作者究竟是誰,卻有一段千古疑案。孫子究竟何許人也?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學習《孫子兵法》戰略思維課程,我們有必要簡要了解一下孫子是什麼樣的人?
  • 張翔: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002解讀孫子兵法
    目前正在一字一句的解讀《孫子兵法》。這是讀一本書寫一本書第2篇原創文章。◎現在的我是知道孫子牛逼,而且他牛逼在哪裡?我能夠說出來,所以我就要開始解讀《孫子兵法》。一字一句,我能夠告訴你孫子為什麼牛逼,他牛逼在哪裡?他怎麼幫助我和你像他一樣牛逼。這就是我為什麼要解讀《孫子兵法》,解讀《孫子兵法》。就是要讓你和我像孫子一樣牛逼。而不是像孫子一樣慫。
  • 海外教育領域與《孫子兵法》
    教育界掌握著激活《孫子兵法》工具,如翻譯工具、研究工具、教學工具、傳授工具等;有激活《孫子兵法》的專業人才,世界最著名的《孫子兵法》傳授的漢學家、翻譯家、博士、教授、高級講師等專家學者,大都出在知名大學。當教育與《孫子兵法》不斷融合,全球眾多軍事學院、知名高等學府及商學院都開設《孫子兵法》課程,收到了超乎想像的歡迎 。
  • 孫子兵法全球行:臺學者解秘孫子兵法「密碼」
    中新網臺北12月31日電題:臺灣學者解秘《孫子兵法》「密碼」  記者韓勝寶  中評社曾發表評論:誰讀懂了《孫子兵法》?中國人。這樣回答其實只是答對了一半。為什麼?因為對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還不大了解或者了解不夠。那麼如何才能破譯中華文化與中華智慧的密碼呢?
  • 孫武與孫臏誰更厲害?在研究了孫氏家譜後,專家有了重大發現
    其實,孫臏和龐涓是師出同門的師兄弟,年輕的時候,他們二人一起在鬼谷子的門下學習。不過,後來龐涓先出山,而孫臏則留下繼續跟鬼谷子學習、深造。再後來,魏國派人來請孫臏出山,孫臏才下山到魏國為魏王效力。可是,當時在魏國的龐涓已經小有成就,在魏王面前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他怕孫臏來了之後會威脅到自己,所以,就故意陷害孫臏,使得孫臏遭受了臏刑。
  • 孫子兵法全球行:全球《孫子》新論視角獨特語出驚人
    因此,女人的武器不可輕視,「柔性攻勢」有時比「剛性攻勢」更能解決問題,正如孫子所說,「柔弱勝剛強」。  勝雅律解釋,「人」和「敵人」是有區別的,這句話也涉及到重要時刻的朋友或盟軍。要知道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盟軍也可能成為一個敵人,有可能將來會構成威脅。但在沒有構成威脅前,他還不是敵人。孫子不是著眼於「敵」,而是強調「人」。
  • 運用《孫子兵法》的思維居然可以學英語?厲害了!
    就拿學英語這件事來說吧,也猶如《孫子兵法》中的攻城略地,開疆闢土。一旦我們把學英語也當作一場戰爭,那麼英語會一下子變得非常簡單了。所以,今天我就要來帶領大家從古代人的智慧中裡借鑑學習經驗,運用《孫子兵法》的思維智慧來學好英語,不斷更新我們舊有的學習認知。不僅如此,《孫子兵法》對於當代的政治、經濟、日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還有重大的影響,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
  • 寫作訓練第29天---《孫子兵法》學習心得記錄(一)
    最近剛學習華杉在得到開設的《孫子兵法》30講,發現真的是又刷新了我對《孫子兵法》的認知觀。一直以來都覺得《孫子兵法》是軍事戰略上最著名,最權威的一部經典軍事著作,懂得《孫子兵法》之道的人一定是個戰無不勝的厲害角色,比如諸葛亮。可沒想到我打開該課程的發刊詞就讓我頓時傻眼了,發現我對《孫子兵法》的誤解還挺深的。
  • 孫子兵法文白話對照版
    (孫子兵法.計篇)譯文﹕以小利誘敵,使混亂而攻取﹔敵力充實須防備﹔敵軍強大須避開。50.剛至之兵,則誘而取之。(孫`臏兵法.五名五恭)譯文﹕對剛愎自用之敵,要用誘而殲之的方法。51.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孫子兵法.九地騰)譯文﹕有利於我方就行動,不利則停止。
  • 當孫子兵法遇見吳文化 穹窿山將建孫子兵法博物館
    蘇報訊(駐吳中區首席記者 範易)昨天,吳文化與孫子兵法採風活動在穹窿山舉行。本次活動由蘇州市孫武子研究會聯合吳中區委宣傳部共同開展。參加活動的既有《孫子兵法》的研究者和愛好者,也有孫武文化遺址遺蹟的保護者和建設者,還有以藝術手法傳承弘揚孫武文化的書法家和攝影家。
  • 《孫子兵法》核心摘錄
    《孫子兵法》的「計」不是奇謀巧計,而是計算的計,是計算不是計謀。《孫子兵法》是講實力決勝的書。「計」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孫子的核心思想:先勝後戰,稱之「贏了再打」。有奇謀巧計就有精彩的故事,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因而眾所周知,而真正的戰略,真正的勝戰,看上去往往平淡無奇,是沒有故事的,善戰者,無智名,無勇功。
  • 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日本的解讀最令人意外
    兩部兵書都借鑑了《孫子兵法》不少內容,如談到「練將」時,便化用了「愛士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孫子兵法》高屋建瓴,優長在戰略高度,缺陷也在戰略高度,只告訴你明確方向,沒告訴你具體方法。運用《孫子兵法》需要從「頂端」下地,得有「樓梯」,否則從雲端跌落塵泥,那就痛死了。戚繼光的兩部兵書,就是使《孫子兵法》更接底氣的「樓梯」。
  • 《孫子兵法解讀辭典》|兵法十三篇,致勝五千言
    瀏覽了近十幾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許多種解讀《孫子兵法》的新流行本,都未發現結合現代例子,我以為自己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後來上網查找,才知道民國時期曾有幾位作者「用近代軍事思想對《孫子兵法》進行闡發」,其中錢基博「用當時最新的世界戰例(二戰)來闡發孫子軍事思想」,原來我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孫子兵法》01始計篇
    讀懂《孫子兵法》01《孫子兵法》01始計篇原文: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頭等大事,是關係民眾生死的所在,是決定國家存亡的途徑,不能不認真加以考察、研究。  應該以五個方面的情實為綱,通過具體比較雙方的基本條件來探討戰爭勝負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
  • 《孫子兵法》,五事七計,不可不察
    《孫子兵法》雖是一本兵書,但其通篇講的都是如何不戰而勝,「不戰而屈人之兵」。怎樣可以不使用一兵一卒就使敵人屈服,從而達到國家完勝的目的。孫子的管理分析體系就是「五事七計」。這是孫子對為將者才能的排序,智為第一位,杜牧注「兵家之流,以智為先」。我們經常說智勇雙全,可孫子還在智勇間加入了信、仁,可見智並不是唯一標準,秦國以信崛起滅六國,使民眾信服,才會更願意追隨你,仁有「愛人憫物之意,可見仁者不只要愛人,還要憫物,一個軍隊裡不只有人還要輜重,好比現代管理裡的人力資源和物資管理。
  • 這一次,我們徹底讀透《孫子兵法》
    昨天,《華杉講透孫子兵法》這本書的作者,華杉老師同名課程《華杉講透孫子兵法》,在得到App重磅上線。不到24小時,就有15000人訂閱。在原書的基礎上,這門課做了大升級,不僅提純並豐富了原書精華,更由華杉老師親自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