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肯·克拉克在上海外灘。(受訪者提供)
在浩渺的華文圖書市場上,關於中國IT巨頭阿里巴巴及其創始人馬雲的書多如牛毛,然而,《阿里巴巴:馬雲和他的102年夢想》(簡稱《阿里巴巴》)中文版2016年8月在大陸面市,仍舊引發關注。該書最大賣點無疑是作者——被稱為「最了解阿里巴巴的外國人」的阿里巴巴早期諮詢顧問鄧肯·克拉克。
在位於北京CBD嘉裡中心的辦公室裡,我們見到了身著典型商務人士裝扮——天藍色襯衣、灰色西服長褲的鄧肯。48歲的他隨和健談、充滿活力,這位在英美法和中國香港工作生活多年的英國人已然褪去了英式英語口音,時不時還蹦出幾句漢語。
上世紀九十年代,未能遂願被摩根史坦利派去東京而是香港時,他頗為失望,然而,未曾想到的是,如今中國的網際網路和電商的發展勢頭絕不遜於日本。而他作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時期的見證人,也有幸結識馬雲和阿里巴巴高層,結合自己在美國、澳大利亞等海外所做的調查研究,寫成了《阿里巴巴》一書。
該書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細節,包括馬雲從英語教師到商界巨擘的蛻變過程、阿里巴巴從創立至今的大事件等等。中文簡體版是從今年4月出版的英文版翻譯而來,為了方便英語世界讀者閱讀,書中有大量知識介紹和背景分析,例如介紹對馬雲影響很大的金庸、中國人為何喜歡武俠小說、中國的政治和經濟背景等。
遺憾的是,鄧肯未能坐下來跟馬雲進行單獨的直接採訪,而主要從馬雲身邊人——阿里巴巴現在和曾經的員工,以及競爭對手的採訪入手,力求編織關於馬雲和阿里巴巴的夢想與現實。
會講故事的馬雲
1994年,26歲的鄧肯作為摩根史坦利的年輕諮詢師來到中國香港和內地,負責歐洲和亞洲的電信業務。「那時候,全中國只有2000部手機。」雖然因為電信事業來到中國,但最終讓他留在中國的是剛剛興起的網際網路。
幾乎跟馬雲同一時期在美國接觸到網際網路的鄧肯認為,馬雲是一位真正的溝通大師,擅長講故事。鄧肯及其助手分析發現:馬雲總是講同一個故事,只是每次都會根據演講對象和場合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馬雲有點像一位演員,每次看上去是即興演講,而其實都是做了充分準備的,他儲備了一些自己擅長講的故事素材,效果總是出奇的好。」
而馬雲的個人魅力和說服力,對阿里巴巴的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鄧肯形容馬雲「個性獨特,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善於讚美且膽識過人的雙重優點」、「具有溝通技能」、「非常善於調動人們的情緒」。
鄧肯·克拉克所著《阿里巴巴》(簡體中文版)2016年8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參考文化:當你在杭州第一次見到馬雲時,他的哪種特質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鄧肯·克拉克:那是在1999年,他剛創辦阿里巴巴不久,在杭州的一個小公寓裡,他有一個十幾人的聯合創始人團隊,這是不同尋常的。他的幽默感是我首先能感受到的,他說著一些瘋狂的話,比如:「阿里巴巴會比亞馬遜還大。」就在那樣一個簡陋的小房間裡他說「我會統治世界」,所以你會發笑,但你是和他一起笑而不是嘲笑他。1999年,網際網路也開始爆發,湧現了許多網際網路狂人,他們在說著不可思議的事。但是馬雲顯得不一樣,首先他有團隊,而且他有雄心和幽默感。團隊領導力和良好的溝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幽默感和好口才都是溝通能力的體現。
但不得不說,雄心是馬雲的優點,(某種程度上)也是缺點,相比更加謹慎、專注的騰訊,阿里巴巴有時候太過有野心了。
Q:你說馬雲「自稱愚笨只不過是一種偽裝」?
A:是的。中國的傳統觀念認為,應該隱藏你的策略,而馬雲深受金庸關於武術、傳奇、終極力量的啟發。他喜歡偽裝,喜歡別人低估他。其實今天作為中國甚至亞洲最有錢的人,馬雲很難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但他喜歡做行業裡的新人,他嘗試著做金融、媒體等新行業。他不喜歡討論自己,喜歡表現得很低調,但他又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有時他說他申請去肯德基工作,24個應聘者都被錄取了,但他沒有,他去申請哈佛大學被拒絕了10次,這可能是假的。但這些故事本身不錯,講的都是失敗者和小人物的故事,就像阿甘的故事一樣,關於小人物實現夢想。
滴滴的創始人說馬雲和他談怎樣抵抗外來勢力,但他對西方人談論喬治·華盛頓,他改變他的故事來適應聽眾。馬雲的講話讓人感到很輕鬆,他讓你感到他在跟你一個人說話,儘管這個屋子裡有成千上萬的人,他是一個極有天賦的溝通者。
馬雲是一位實用主義者。在浙江傳統家庭長大的馬雲有自己的行為方式,從當老師到做翻譯再到創辦阿里巴巴,他一直沒有停止做一個商人。
全世界都有讀者對阿里巴巴感興趣
Q:這本書出版之前,阿里巴巴是否有進行相關審核?
A:當我寫這本書時,我很猶豫,我沒有寫馬雲如今的個人生活,雖然有不少傳言,但我認為並不相關。當我的書出版後,從馬雲的助理那裡得知我得到了馬雲的大拇指(稱讚)。我知道我的書並不完美,但寫這本書時,我絕對是獨立的,我也沒有阿里巴巴的股份。老實說,很少有大公司允許你了解他們但又不控制你。
在中國,有至少300多本關於馬雲和阿里巴巴的中文書,但是它們無法獲取內部信息。關於馬雲和阿里巴巴的英語書不多,所以我看到了這個機會,英文版的目標讀者是海外讀者,這本書會有十幾種語言,不僅有美國讀者,還有巴西、俄羅斯、烏克蘭、印尼、越南等國讀者對阿里巴巴感興趣。
Q:在你看來,西方從阿里巴巴能學到什麼?阿里巴巴走向海外又需要注意什麼?
A: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通過網絡了解到馬雲的哲學,例如「為何窮人更窮、富人更富」的視頻,外國的農民希望把自己的櫻桃、蘋果賣到中國,電子商務對當地人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馬雲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而他的競爭對手雅虎、ebay、亞馬遜在中國犯了很多錯誤。西方公司必須意識到,在中國市場上必須要遵循實用主義。
阿里巴巴的成功毫無疑問是建立在中國獨特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特點基礎上的,阿里巴巴今天去美國發展,或許不會成功,它可能觸及網絡黑客、個人隱私等信息安全問題。但在很多新興市場上,阿里巴巴發展得不錯。例如,阿里巴巴一夜之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電商,他們在俄羅斯甚至沒有辦公室。阿里巴巴在東南亞投資公司,致力於開拓東南亞電商市場。
阿里巴巴非常有野心,已經在米蘭、巴黎等城市建立分公司,意圖將西方奢侈品牌賣給中國消費者。他們僱用來自不同國家的外國人在杭州總部培訓,將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傳輸給他們,再將他們送到各國的分公司去工作,阿里巴巴為自己的全球擴張計劃招募「老外人才庫」,這對人力資源部門的挑戰非常大——他們能否將具有鮮明特點的阿里巴巴企業文化,適用到全球的分公司?走向海外的阿里巴巴是否會犯西方公司來中國時犯的錯誤?我們還需拭目以待。
世界需要了解,杭州是中國的矽谷之一
Q:你認為阿里巴巴和馬雲能夠令杭州成為中國電商的中心嗎?
A:網際網路提升了杭州地位,杭州至少是中國的矽谷之一。阿里巴巴使杭州在地圖上的位置更明顯,浙江的商業活動很早就很頻繁,近20年浙江有大量的全球貿易。只是雖然浙江聞名於中國,但並不被外部世界所了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打開人們的視野,(因為)就連G20都在杭州召開了。
Q:你如何看待「中國創新」?
A:我覺得,「中國夢」的實現,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能多快從高汙染低效益的「中國製造」轉型為高價值低汙染的「中國設計」。馬雲和阿里巴巴也希望提升中國中產階級的發展,給予他們更多選擇,創造更多有創造性的產品。這是一個夢想,但中國創新正在發生著。
其實,創新分為兩種,一種是像愛迪生發明電燈那樣大的結構性發明,另一種是小的創造,例如微信,集合不同國家社交軟體的優點。馬雲也說過,真正的發明創造並非每天發生,也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在產業發展停滯不前時,一些真的科技創新往往會發生,但中國發展太快速了,只需要吸收別國已經創造的東西就好了。其實,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著複製別國創新的案例,例如我們英國人認為美國人抄襲了英國的創新,而英國可能抄襲德國或荷蘭的創新。( 實習記者王佳飛對本文亦有貢獻)
【人物簡介】
鄧肯·克拉克,英國人,1968年出生,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系。先後於倫敦和香港摩根史坦利工作,並於1994年在北京創建了博達克諮詢有限公司,為在中國投資的機構提供專業的諮詢服務。他還是很多科技企業的早期投資人,是盤古銀行(中國)的獨立董事。鄧肯曾在阿里巴巴早期為其提供諮詢服務,同時也是英國政府在中國數字經濟方面的顧問。曾於2013年被伊莉莎白二世女王授予大英帝國官佐勳章,以表彰其為推動英國在華商務所作出的卓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