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此外,報告中還罕見地部署了多項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新舉措。
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如何改革完善?聯繫一個多月前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簡稱「職教20條」),首次明確提出了要「建立『職教高考』制度,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
與普通高考不同的「職教高考」要來了!這是不少職業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判斷。如何建立完善「職教高考」制度,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兩會代表委員。
為何要建「職教高考」制度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有一點讓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教育廳廳長朱世宏感到格外振奮——國家首次將就業優先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就業問題至關重要,職業教育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常委、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說,「職教20條」第一句話就明確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兩類教育應對應兩種考試制度,需擺在同樣重要地位,形成兩類高考『雙軌制』格局。」蘇華建議,應儘快按照「職教20條」要求,完善落實「職教高考」制度,暢通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渠道。
蘇華認為,完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暢通從中職、高職跨越到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渠道,是我國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
在他看來,通過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擴大應用型本科招生規模,大幅增加面向中職學生的本科招生計劃,讓數千萬職校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樣享受到高考升學的「陽光大道」,有助於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的良好局面。
「職教高考」考什麼
在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實訓中心主任王紅軍看來,「職教高考」這個名詞雖然很新,但職業教育招生考試卻已經在江蘇實行了很多年。
他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江蘇就出現了面向職業學校招生的「普通高校對口單獨招生」(簡稱「對口單招」),此後不斷完善招生政策。從2008年起,江蘇又實施了「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制度。這與「職教20條」提出的「完善『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招生辦法」基本一致。
「就在十幾天前,江蘇還組織實施了『對口單招』考試,主要考核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及語文、英語、計算機等科目,總計1000分。」王紅軍告訴記者。
「我在學校主要負責技能考試部分,目前的『對口單招』屬於中職學生升學的主渠道。」王紅軍說,「對口單招」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職業院校「高考」的一部分,「文化科目由省考試院組織進行統考,技能考試按國家考試的要求去做,非常規範。」
據介紹,經過多年實踐,江蘇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對口單招」、五年制高職、中高職銜接「3+3」和中職本科銜接「3+4」為主體的現代職教體系架構。目前,江蘇中職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人數的比例達到40%左右,成為該省高等教育普及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王紅軍看來,未來,「職教高考」還應繼續實行「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形式,這也與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更多技術技能人才,實現更高質量、更充分就業創業的目標相符合。
至於文化素質與職業技能的分數比例,王紅軍介紹,目前江蘇的比例應該是7∶3,共計1000分,「這一比例應該說還是比較合適的,中職、高職和本科院校都比較認可」。
「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方式,對已經有一定職業技能基礎的中職畢業生來說,相對比較容易。那麼,普通高中畢業生以及退伍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參加「職教高考」,應該怎麼考?
對此,王紅軍建議,普通高中學生參加「職教高考」,採用高考或學業水平考試成績也是可以的,最主要是學生要有學習相關專業(或技術)的興趣。退役軍人、農民工群體入學,可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考試和面試,便於後續分層教學,因材施教。
蘇華則建議,要像普通高考一樣,逐漸完善「職教高考」的組織管理與服務,適當提前公布「職教高考」本科招生計劃,讓考生提前知曉報考信息。考試結束後,及時向社會和考生公布高考試題及答案,方便考生正確估算分數,有利於教師對「職教高考」的總結、分析。
「各地教育主管部門應加強對轄區內中職學校參加『職教高考』的考核評價,建立完善與普通高考同等的高考成績激勵機制。」蘇華強調。
「職教高考」生源從哪兒來
近年來,我國職業院校特別是中職學校吸引力不強,招生難現象較為普遍。
「與發達國家相比,與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明顯滯後。」蘇華認為,要從根本上扭轉職業教育吸引力不強的局面,讓學生和家長消除顧慮、看到希望,必須發揮「高考指揮棒」的重要作用,讓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有奔頭」,才能吸納和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參加高職院校招生考試的生源有著清晰的表述:「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與此同時,「擴大高職院校獎助學金覆蓋面,提高補助標準」等配套措施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被系統地提出。因此,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群體,未來或許成為高職院校的重要生源。此舉意味著高職院校的「圍牆」將被徹底打開,還原了高職教育作為社會高端技能人才供給重要載體的主要職能。
王紅軍介紹,當前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來自4個方面,包括普通高中畢業生、「3+3」等中高職銜接項目的學生、對口單招的學生以及普通高中提前招生來的學生。對高職院校來說,這四類學生當中質量最高的還是參加普通高考的學生,但是這部分學生考上了報到率不高,「而參加對口單招的學生報到率幾乎是100%,慢慢成為現在江蘇高職主流的招生途徑」。
對於這部分「對口單招」升入高職的學生,王紅軍認為其技能基礎較為紮實,「生源質量很好」,但多途徑的來源也給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上帶來比較大的壓力,「我們會進行分類分層教學,即便同一個專業,也會根據生源的不同進行分班,有的文化素質高一些,有的則是技能強一些」。
「目前,我們高職院校不能保證生源質量的統一,但我們會努力讓他們畢業質量達到相似水平。」王紅軍說。
蘇華建議,擴大本科層次職業教育招生錄取人數,大幅提高「職教高考」本科招生指標數,實現「職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在本科招生計劃數上大體相當。
「同時,打破升學區域限制,實行全國統招統考和各省份單獨命題相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可以通過『職教高考』面向全國招收優秀中職畢業生。」蘇華說。
職業教育升學立交橋須再設計
職業教育發展好了,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成才路徑,並有效分流高考升學的壓力,避免「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現象,為深化教育改革創造更好的條件。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淮陰中學校長皇甫立同說:「如果中職與高職、普通高中與高職之間能夠打通,將是真正落實以人為本、以生為本。」
皇甫立同說,各行各業都需要踏踏實實做具體事的人,如技術性工人、高級技能人才等。這些人才目前大量短缺,如能拓展他們的上升通道,將增強這類職業的吸引力。
據了解,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高職院校與本科高校合作舉辦「3+2」本科職業教育試點工作,同時,也有一些高職院校試點舉辦本科專業。
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巡視員樓旭慶在今年2月教育部新春系列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本科層面,除了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外,2018年及今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將主要定位在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獨立學院轉設也要向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同時,在高職或者專科層次,要積極拓展高等職業教育資源,為城鄉新增或者存量勞動力提供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蘇華建議,應優化高職院校與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銜接機制。高職院校招生應把中職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主要依據,進一步擴大中職學生註冊入學比例。鼓勵優秀高職院校和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口專業開展「3+2分段學制」協同育人。探索高職畢業生直接報考或推薦免試接受「專業碩士」階段培養。
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外國語學校教學處副主任李鴻彬則表示,要想使「職教高考」的積極作用落到實處,還需用系統性思維設計。
「當前,家長和學生普遍不會把高職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會判斷普通高校發展的空間更大。職業教育的上升途徑,究其根本是一個社會性的問題。」李鴻彬提醒說,「如果社會上不同行業、不同職業之間的差異太大、梯度太大,如果職教生的職業前景不被看好,待遇比較低、發展空間比較小,那麼一個職業教育招考制度的改革,或許也不能完全解決技能人才發展通道的問題。」
本報北京3月14日電
(中國教育報記者 張晨 高毅哲 繆志聰)
2019年03月15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