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榮溪口:文韜武略地 古村尚存謎

2020-12-20 人民網福建頻道

  永安河上的永安橋

  村內一景天鵝蛋,傳說袁氏始祖在村內看到天鵝蛋,認為大吉,所以從遠處搬來。

  古民居牌坊,上寫「柘水流芳」。

  這座古村,有不凡的身世。

  它是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古村落。上世紀80年代,文物專家在柘榮縣乍洋鄉溪口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古越先人的勞動工具——石刀,將其歷史推朔至遠古時期。

  「一徑竹蔭雲滿地,半窗花影月籠紗。魚翔淺底明如鏡,鳥鳴蒼穹綠如蘭。」如今,人們用這首詩形容溪口的古橋古風古文化。

  溪口村位於柘榮縣乍洋鄉東南部,離縣城約一個多小時車程。整個古村環山聚水而建,村外河流圍村,村內城牆圍屋。村裡每一景,都別具一格。

  十裡翠竹可隔世

  「十裡翠竹,萬擔茶鄉。」在古代,去往溪口古村,要先過兩關:一是無邊無際的翠竹林,二是隔絕村內外的永安河。如今,這兩關成為入村前的美好景致。據村裡人說,溪口村只有400多人,但竹林卻有1700畝,祖祖輩輩以竹和茶為生。古代若是沒有官道引路,行人一定迷失在竹林中了。

  溪口古稱金口,因為村北的鳳裡溪、村西的玉山溪如兩條玉帶環繞交匯,後人又為它改名溪口。永安河河寬流緩,水色碧綠,其上有永安橋。這是一座石構單孔的拱橋,東側的欄杆上陰刻著楷書「永安橋」,欄杆的立柱頭上有圓雕石獅各一對。村主任袁良鈸介紹,經過文物專家鑑定,這座橋是華東地區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半圓石拱橋,有悠久歷史,也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十裡翠竹,雖然將古村與外界隔絕,但仍擋不住古人絡繹不絕的腳步。穿過十裡翠竹,跨過永安橋,便到了十裡洋場。說是十裡洋場,其實並不誇張。溪口村是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也是古代從霞浦、福鼎往溫州的必經之路。村裡人也熱情好客,對外村人「三步即是客」,熱情相待,講究禮讓。

  史料記載,從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後,這裡就成為福寧州的閩浙官道、物流樞紐和邊界商貿中心。鼎盛時期,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客棧林立,夜市紅火早市旺。夜晚燈籠燭火徹夜明亮,每天早晨福鼎潘溪、點頭、秦嶼,以與浙江平陽一帶的魚貨經營者穿梭叫賣,熱鬧非凡。村中有布店、果雜店、藥店、米粉店、小食店、魚貨店、棺木店等。

  商貿繁榮,加上當地山清水秀、茶葉資源豐富,造就了「白琳工夫」的創立者袁子卿。目前,村中還有他的故居,是一座合院式清代木構民居建築,離故居不遠處是他的廠房。1936年,一場火災燒毀了整個廠房。於是袁子卿就舉家遷往離故裡不遠的福鼎白琳繼續生產經營茶葉,創立了「白琳工夫」茶葉品牌。

  全村古今皆尚武

  溪口村大多數人都姓袁。尚武,是袁氏一族的立根之本。

  據史料記載, 明天順(1457—1464)年間,明朝開國功臣袁天祿官至福建行省參政、左丞、義兵徵行元帥、明江西行省參政,袁家有五個兄弟,後來袁天祿的二哥袁海從柘榮縣城遷居至溪口村,袁氏自此而立。

  溪口既是官道交錯的驛站,也是福建重要的軍事要塞。搬來之後,袁氏五兄弟在溪口村修建城堡、屯兵、練兵,割據一方。村內圍在民宅四周的古城牆,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蹟。

  現存保存較好的幾段古城牆,長度有600米左右。大的高2.8米、底厚約2米,小的高約1.5米,厚60釐米左右。明代開始,閩東倭寇泛濫,這些圍牆,在歷代的抗倭中也起到了保家衛國的重任,也在山洪暴發時兼具防洪作用。

  自明代袁氏開始,當地人尚武文化就流行開來,數百年間從未間斷,村中至今依然保留有從明代開國留下來的四塊練武巨石。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也有30斤。

  明嘉靖年間,當地不少人到南少林拜師學藝,將所學的南拳帶回村裡教授村民。他們藉助溪口古城堡、城牆抵禦倭寇,勤加練武保家衛國,保護了袁氏一脈的流傳,同時也為抗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後世子孫世代演練南拳傳承至今,演化為村民的一項健身活動。農閒時分,村內時常能看到村民舞動南拳的場景。

  溪口人不但懂武術,也擅竹編。柘榮篾匠多,在盛產竹子的溪口村,自然隨處可見竹編。當地人還創造性地把竹編運用於房屋建造之中。遊走於古村,可以發現,許多古民居的牆面竟是以竹篾為骨架。

  「祖先用竹編做骨架,塗上拌好的石灰、泥巴、鹽巴、糯米,不但結實防風,還可以防過火。」袁良鈸告訴記者,前幾天,有一座古建築著了火,燒到竹篾牆就滅了,說明祖先發明的這項技術,至今還在保衛著子孫後代。這種竹篾牆也成了溪口村古民居的「標配」。

  民國題詞今成謎

  袁氏宗祠,位於村子的中心。這是一座清代建築,有二進,面積300多平方米。廳前有古戲臺,宗祠內木雕、彩繪精美,屋內採光良好。

  宗祠正堂掛著袁氏祖先畫像,上方牌匾有「世澤綿長」四個大字,為民國時期政要李宗仁所題,目前原匾已在文物部門收藏。兩側牆上,還有民國高官所題牌匾近十塊。按牌匾上所寫,應該是紀念這座宗祠、族譜重修。但這裡地處偏僻,為何會有這麼多政要題詞?

  據袁良鈸介紹,這座宗祠,有許多文物專家、文人前來參觀調研,對於這些牌匾的來歷,也眾說紛紜。流傳比較多的有兩種說法。一是當時袁氏有後人在當時的民國副總統李宗仁秘書團中任職,和李宗仁關係較好,宗祠重修時,李宗仁特地派人送來了牌匾。其他高官一看,紛紛跟著送匾慶祝。

  另一種說法是,柘榮溪口與蔣介石家鄉寧波奉化溪口同名,這些官員是找錯了地方,送錯了牌匾。但兩個溪口相距甚遠,送匾官員也不可能如此疏忽,這一猜測只能當作民間傳說。

  牌匾的來歷,在當地成了迷,也增添了這座百年宗祠的神秘色彩。

  村裡還有一項習俗,新婚的夫婦,婚禮要設在袁氏祠堂內,在證婚人的主持見證下舉行。「這一風俗在溪口已經有幾百年了,老人家也不知道具體淵源。」袁良鈸說,新人舉行婚禮,要籌備酒菜、果蔬、香燭等祭祀禮品來到袁氏祠堂,然後由村中的長者主持婚禮。雖然目前全國大部分地方盛行新式婚禮,但是溪口村全體村民不論男女、是否外出工作、依然保持在袁氏祠堂舉行婚禮,數百年間從未間斷。

相關焦點

  • 柘榮溪口:人文風景線帶旺千年古村
    溪口千年古村3月6日,春寒料峭。從柘榮城關驅車40分鐘左右便到了溪口村,雖然路途漫長,但一路山巒起伏、修竹疊翠,伴著溪水潺潺,絲毫不覺疲憊。遠看永安橋似半輪明月,水中的倒影與水上橋拱「雙拱」合璧,構成一幅完美的圓月圖,疑是天上明月飛落人間跨過永安橋,漫步在古村道上,但見城牆綿延、牌坊聳立,在這其間,民房鱗次櫛比,村民悠然自得,看見遊客也習以為常。自從兩年前,溪口村成為柘榮最先啟動的一個攝影旅遊點後,其優美的自然生態和深厚的人文景觀,讓眾多攝影家及遊客紛至沓來。
  • 煙雨溪口,詩畫茶鄉
    煙雨溪口,詩畫茶鄉」仔細聽,那是溪口古村的脈搏。一徑竹蔭雲滿地,半窗花影月籠紗。溪口這座古村坐落於柘榮縣乍洋鄉東南部,整個村落環山聚水而建,村外河流圍村,村內城牆圍屋,每一處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景,那種從詩中飄出的清麗婉轉,便是獨有的風韻。溪口溪口,僅聽其名,覺著頗有幾分典雅雋永,雖不及周莊、烏鎮,但貴在人不多,少了幾分商業氣息,多了幾分悠悠古韻。
  • 柘榮溪口:「鄉愁」帶動「鄉遊」助力鄉村振興
    改善人居環境倡導文明新風溪口村素有「煙雨溪口,詩畫茶鄉」美稱。自2018年被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以來,溪口村就注重整體推進鄉村綜合整治,不斷提升人居環境,拓展鄉村振興新路子。仲夏的溪口涼風習習。「我們每年從村民手中收購茶葉原料就有1000多擔,製作的茶葉產品主要銷往濟南、廈門、上海、河北邯鄲等地,銷售收入逾1000萬元。」乍洋鄉溪口村玉龍峰茶業有限公司茶老闆袁良成說,公司獲利的同時,也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茶葉企業的蓬勃發展為該村鄉村振興注入強有力的動力。
  • 柘榮:石山洋裡的詩情畫意
    冰封覺醒 遊書金 攝坐落於縣城東部的石山洋隸屬乍洋鄉,交通便捷,地勢平坦,素有「柘榮糧倉」之稱。涵蓋了前樓、石山、溪口、長岐、鳳裡等五個行政村,名勝古蹟薈萃,生態環境優美,集山、水、林、田園、歷史文化於一體,包含九龍井旅遊區、石山洋生態觀光區、鳳岐古民居、溪口永安橋等多處景點,是山水觀光、親水體驗、休閒度假相結合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 柘榮乍洋:文旅融合賦能鄉村振興
    近年來,乍洋鄉立足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優勢,依託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九龍井風景區,以農業為基礎、文化為靈魂、旅遊為載體,著力做好石山洋和溪口、鳳裡兩個傳統村落的文旅融合發展文章,全力打造環石山洋精品旅遊路線,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漸入佳境。
  • 柘榮九龍井,你去過嗎?
    從事記者生涯的第一次下鄉,便是來到柘榮縣,可以想見「柘榮」兩個字在我印象中的印象。那次採訪很是順利,自然收穫頗豐。之後採訪的文章《「中華巧女」剪紙大伽袁秀瑩》《柘榮「蛇王」餘吉鈴》《以青春的名義,前行》《文化,讓柘榮旅遊靈動四方》等文章,讓人物形象和柘榮形象躍然紙上。其實這裡面還真的頗有故事,因為我與九龍井已經結下了深深的緣。
  • 身將往他方,心仍落故鄉——「清新好柘榮,我的家鄉我的城」實踐營圓滿結束
    柘榮團縣委開展「清新好柘榮,我的家鄉我的城」社會實踐活動,給予我們走向社會和基層的機會。用足跡丈量祖國的每一寸河山。 活動第二天,我們去了嶺邊亭和靴嶺尾村,還未建成的村莊與重新規劃後的相比,心中感嘆出:有光的地方就有希望。這裡的光可以理解為我縣農村進行了一場氣勢恢宏的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如火如茶的開展,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環境好了、交通更通暢了。生態產業的發展正在三農領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浙裡鎮美①丨一個長假 百萬遊客 奉化溪口是如何做到的
    假期裡,溪口景區遊人如織。48歲的王崇燦從業已有三十來年。從最初當導遊,到如今開辦旅行社,一直都未離開溪口。她感慨地說,上世紀90年代初,溪口旅遊業才剛起步,景點只有八九個,知名度不高,遊客也不多。可如今,僅鎮上的旅行社就有10多家,導遊約200名,很是興旺。
  • 臺灣一女警舉槍自盡原因成謎 心跳尚存正全力搶救
    臺灣一女警舉槍自盡原因成謎 心跳尚存正全力搶救 2010年01月14日 16:0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柘榮一中:喜報
    2 日前,我校黨支部書記、校長劉清群被中共柘榮縣委來源:柘榮一中ND01
  • 柘榮乍洋如此走出興茶富民路……
    霧漫茶山 陸巧盈 攝 茶企「抱團發展」 帶動茶農增收致富 隨著時代的發展,「單打獨鬥」的企業已很難做大做強,只有抱團發展,才能更好地抵禦市場風險
  • 柘榮一中:大坪芳華,藝路樟香
    2020年7月15日至7月22日,柘榮一中第十六屆文化科技藝術節文化藝術展在一中體育館拉開帷幕。本次文化藝術展以「大坪芳華,藝路樟香」為主題,意在推動香樟樹下的大坪學子在努力學習之餘,接受美的薰陶,學會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挖掘潛能展示才藝,豐富才情精彩人生。
  • 柘榮:孝德傳家吳氏大宅布局精妙 布袋戲傳承相續剪紙質樸粗獷
    福溫古道,從福州連通到溫州,自東向西貫穿柘榮全境。這是古代閩都學子進京趕考的必經之路。龍溪下遊的古城堡建成後,很快成為福溫古道的必經之地,古道沿途的百多間店鋪,是柘榮經貿繁榮的見證,也是閩東經濟發達的佐證。柘榮東源鄉楊梅嶺上,野生柘樹生機勃勃。這種生長緩慢,數百年才能成材的名貴樹種曾經遍布柘榮山野。縣如其名,柘榮,如欣欣向榮的柘樹,穿越千年,生生不息。
  • 2020年柘榮一中招生錄取分數線
    2020年柘榮一中招生錄取分數線:來源:柘榮一中ND01
  • 清新好柘榮,我的家鄉我的城——閩東藥城
    8月21日,「清新好柘榮,我的家鄉我的城」2020年柘榮縣優秀青年學子實踐營探訪了柘榮縣高山白茶產業各基地和柘榮縣藥業發展的多家企業。上午,實踐營成員們體驗了柘榮高山白茶從生長到採摘,從生產到品嘗的全過程,深入了解柘榮茶產業的發展發展現狀。下午,成員們參觀了柘榮的龍頭藥企,硬實力「閩東藥城」正在崛起。了解柘榮兩大支柱產業的發展現狀,感受到柘榮經濟的蓬勃發展。
  • 綠醉三溪口
    綠醉三溪口   □羅先強  三溪口,蒼溪綠中一顆耀眼的綠珠。  三溪口由大溝溪、肖家溪、柳溪圍繞而成,故而得名。  三溪口的綠,深沉而茂盛。碧溪流泉,滋養著這一方靈秀山川。四季的變化,讓這裡的綠色,厚重多姿,丹青多彩。  山風溪雨,林海古樹,深丘險壑,茂林幽谷,孕育了三溪口的丹青品質,也豐盈了挑日擔月,耕讀傳家像山泉一樣透亮的山民情懷。  「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李白的詩仿佛道出了這碧水青山的真諦。
  • 徒步蘇州:莫釐峰,陸巷古村
    近千年來卻一直是個謎。從大巴上下來,在街上最醒目的就是這個牌樓了,一群人站在牌樓前辨認了半天也沒認出來額聯上四個大字是什麼,有人說前面兩個字是「吳中」看著倒是蠻象的,回來怎麼查都查不到,後來想想查楹聯試試,一查倒還真查到了。只可惜當時只拍了牌樓的反面,沒到正面去拍。
  • 金谿縣竹橋古村《爸爸去哪兒4》就在撫州金溪竹橋古村開拍
    竹橋古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谿縣縣城北十公裡雙塘鎮,建村距今約800年,竹橋古村旅遊景區面積約2.8平方公裡,北距龍虎山景區30公裡、南接大覺山景區40公裡,濟廣、撫吉高速和206、316國道穿境而過。
  • 寧波這個古村因古代知名旅行家曾經駐足...
    最近,小編跟隨一位旅行大V的足跡,去了一趟奉化大堰尋找最美古村。這位旅行大V不是別人,就是開創了山水詩的鼻祖謝靈運。目的地便是——大堰鎮謝界山村從奉化溪口方向前往大堰,謝界山是必經之地。謝界山村地處大堰西北部,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