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河上的永安橋
村內一景天鵝蛋,傳說袁氏始祖在村內看到天鵝蛋,認為大吉,所以從遠處搬來。
古民居牌坊,上寫「柘水流芳」。
這座古村,有不凡的身世。
它是起源於新石器時期的古村落。上世紀80年代,文物專家在柘榮縣乍洋鄉溪口村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古越先人的勞動工具——石刀,將其歷史推朔至遠古時期。
「一徑竹蔭雲滿地,半窗花影月籠紗。魚翔淺底明如鏡,鳥鳴蒼穹綠如蘭。」如今,人們用這首詩形容溪口的古橋古風古文化。
溪口村位於柘榮縣乍洋鄉東南部,離縣城約一個多小時車程。整個古村環山聚水而建,村外河流圍村,村內城牆圍屋。村裡每一景,都別具一格。
十裡翠竹可隔世
「十裡翠竹,萬擔茶鄉。」在古代,去往溪口古村,要先過兩關:一是無邊無際的翠竹林,二是隔絕村內外的永安河。如今,這兩關成為入村前的美好景致。據村裡人說,溪口村只有400多人,但竹林卻有1700畝,祖祖輩輩以竹和茶為生。古代若是沒有官道引路,行人一定迷失在竹林中了。
溪口古稱金口,因為村北的鳳裡溪、村西的玉山溪如兩條玉帶環繞交匯,後人又為它改名溪口。永安河河寬流緩,水色碧綠,其上有永安橋。這是一座石構單孔的拱橋,東側的欄杆上陰刻著楷書「永安橋」,欄杆的立柱頭上有圓雕石獅各一對。村主任袁良鈸介紹,經過文物專家鑑定,這座橋是華東地區現存單孔跨度最大的半圓石拱橋,有悠久歷史,也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十裡翠竹,雖然將古村與外界隔絕,但仍擋不住古人絡繹不絕的腳步。穿過十裡翠竹,跨過永安橋,便到了十裡洋場。說是十裡洋場,其實並不誇張。溪口村是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也是古代從霞浦、福鼎往溫州的必經之路。村裡人也熱情好客,對外村人「三步即是客」,熱情相待,講究禮讓。
史料記載,從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以後,這裡就成為福寧州的閩浙官道、物流樞紐和邊界商貿中心。鼎盛時期,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客棧林立,夜市紅火早市旺。夜晚燈籠燭火徹夜明亮,每天早晨福鼎潘溪、點頭、秦嶼,以與浙江平陽一帶的魚貨經營者穿梭叫賣,熱鬧非凡。村中有布店、果雜店、藥店、米粉店、小食店、魚貨店、棺木店等。
商貿繁榮,加上當地山清水秀、茶葉資源豐富,造就了「白琳工夫」的創立者袁子卿。目前,村中還有他的故居,是一座合院式清代木構民居建築,離故居不遠處是他的廠房。1936年,一場火災燒毀了整個廠房。於是袁子卿就舉家遷往離故裡不遠的福鼎白琳繼續生產經營茶葉,創立了「白琳工夫」茶葉品牌。
全村古今皆尚武
溪口村大多數人都姓袁。尚武,是袁氏一族的立根之本。
據史料記載, 明天順(1457—1464)年間,明朝開國功臣袁天祿官至福建行省參政、左丞、義兵徵行元帥、明江西行省參政,袁家有五個兄弟,後來袁天祿的二哥袁海從柘榮縣城遷居至溪口村,袁氏自此而立。
溪口既是官道交錯的驛站,也是福建重要的軍事要塞。搬來之後,袁氏五兄弟在溪口村修建城堡、屯兵、練兵,割據一方。村內圍在民宅四周的古城牆,就是當時留下的遺蹟。
現存保存較好的幾段古城牆,長度有600米左右。大的高2.8米、底厚約2米,小的高約1.5米,厚60釐米左右。明代開始,閩東倭寇泛濫,這些圍牆,在歷代的抗倭中也起到了保家衛國的重任,也在山洪暴發時兼具防洪作用。
自明代袁氏開始,當地人尚武文化就流行開來,數百年間從未間斷,村中至今依然保留有從明代開國留下來的四塊練武巨石。大的有三四百斤,小的也有30斤。
明嘉靖年間,當地不少人到南少林拜師學藝,將所學的南拳帶回村裡教授村民。他們藉助溪口古城堡、城牆抵禦倭寇,勤加練武保家衛國,保護了袁氏一脈的流傳,同時也為抗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如今後世子孫世代演練南拳傳承至今,演化為村民的一項健身活動。農閒時分,村內時常能看到村民舞動南拳的場景。
溪口人不但懂武術,也擅竹編。柘榮篾匠多,在盛產竹子的溪口村,自然隨處可見竹編。當地人還創造性地把竹編運用於房屋建造之中。遊走於古村,可以發現,許多古民居的牆面竟是以竹篾為骨架。
「祖先用竹編做骨架,塗上拌好的石灰、泥巴、鹽巴、糯米,不但結實防風,還可以防過火。」袁良鈸告訴記者,前幾天,有一座古建築著了火,燒到竹篾牆就滅了,說明祖先發明的這項技術,至今還在保衛著子孫後代。這種竹篾牆也成了溪口村古民居的「標配」。
民國題詞今成謎
袁氏宗祠,位於村子的中心。這是一座清代建築,有二進,面積300多平方米。廳前有古戲臺,宗祠內木雕、彩繪精美,屋內採光良好。
宗祠正堂掛著袁氏祖先畫像,上方牌匾有「世澤綿長」四個大字,為民國時期政要李宗仁所題,目前原匾已在文物部門收藏。兩側牆上,還有民國高官所題牌匾近十塊。按牌匾上所寫,應該是紀念這座宗祠、族譜重修。但這裡地處偏僻,為何會有這麼多政要題詞?
據袁良鈸介紹,這座宗祠,有許多文物專家、文人前來參觀調研,對於這些牌匾的來歷,也眾說紛紜。流傳比較多的有兩種說法。一是當時袁氏有後人在當時的民國副總統李宗仁秘書團中任職,和李宗仁關係較好,宗祠重修時,李宗仁特地派人送來了牌匾。其他高官一看,紛紛跟著送匾慶祝。
另一種說法是,柘榮溪口與蔣介石家鄉寧波奉化溪口同名,這些官員是找錯了地方,送錯了牌匾。但兩個溪口相距甚遠,送匾官員也不可能如此疏忽,這一猜測只能當作民間傳說。
牌匾的來歷,在當地成了迷,也增添了這座百年宗祠的神秘色彩。
村裡還有一項習俗,新婚的夫婦,婚禮要設在袁氏祠堂內,在證婚人的主持見證下舉行。「這一風俗在溪口已經有幾百年了,老人家也不知道具體淵源。」袁良鈸說,新人舉行婚禮,要籌備酒菜、果蔬、香燭等祭祀禮品來到袁氏祠堂,然後由村中的長者主持婚禮。雖然目前全國大部分地方盛行新式婚禮,但是溪口村全體村民不論男女、是否外出工作、依然保持在袁氏祠堂舉行婚禮,數百年間從未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