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結構化面試中,有一種題型叫做哲理故事,它所考察的就是考生的發散聯想能力。但是,在這類題型的學習與考察中,考生面對的最大的攔路虎恰恰是不會從哲理故事中進行發散聯想,很可能會出現面對一個故事花費很長時間通讀幾遍之後仍然只能看出一兩個寓意的尷尬情況。所以今天中公教育就來介紹幾個哲理故事的解讀方法,通過例題來示範如何使用對應方法,幫助各位考生學會從哲理故事中看出更多的寓意。
很多時候,哲理故事中會出現不同的主體,可以通過分析它們來得出不同的寓意,這裡的主體可能是不同的具體人物,也可能是一些擬人化的動物和事物。比如說:蘇格拉底和學生,小蝸牛、毛毛蟲和蚯蚓,大鐵桿和小鑰匙。
例題:小馬媽媽讓小馬過河,河水比較湍急,小馬問牛伯伯河水的深度。牛伯伯說「河水不深,只到腳踝」,樹上的小松鼠說「河水很深,去年有一隻小松鼠被淹死了」。小馬聽到他們說的不敢過河,小馬媽媽說「有的身體大,有的身體小,要自己嘗試」。最後小馬嘗試的過了河。對此,你怎麼看?
【中公解讀】從小馬的角度,他選擇詢問牛伯伯和松鼠,告訴我們要虛心求教。不同人答案不一樣,告訴我們不能只聽別人的意見,這樣會讓我們迷茫,要學會自己思考與辨別。小馬媽媽教育小馬要自己嘗試,告訴我們想要獲得真理,就要注重實踐。
認真仔細審題,把握題幹中某些關鍵詞,挖掘關鍵詞背後反映的本質內涵。表示注重實踐的關鍵詞:嘗試、試過、奮力一跳等。表示團隊協作的關鍵詞:成群結隊、首尾相連、圍繞在一起等。表示腳踏實地的關鍵詞: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等。表示堅持或固執的關鍵詞:依舊、一直、多年、仍然等。
示例:小馬媽媽告訴小馬要自己嘗試才能知道河水的深淺,告訴我們要注重實踐。一頭海豚發現魚群後會召集其他的海豚一起來圍住魚群,然後再去吃魚,說明他們具有團結合作的意識。
即:逐字逐句審題,然後從每個詞、每句話中提煉啟示。
例題:一隻螃蟹被放進簍子裡後會想盡辦法往外爬,多放幾隻後會爭先恐後地拉扯拖拽、踩著別的螃蟹往外爬,所以總是把爬的最高的螃蟹給拉下來,最後一隻也無法爬出。對此,請談談你的理解。
【中公解讀】螃蟹想盡辦法想從簍子裡往外爬,說明他不甘平庸,並且採取實際行動脫離困境。幾隻螃蟹拉扯拖拽的行為,說明不擇手段。他們各自只顧著自己爬,最終一隻也沒爬出去,說明不會合作,眼光短淺。
這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比比較。可以比較兩個對象的不同之處或比較同一對象不同方面。常見對比類型有:內外對比,前後對比,大小對比,多少對比,輕重對比。
例題:寺廟裡的臺階問佛像,我們都是石頭,為什麼你受萬人敬仰,而我卻要被人踩來踩去呢?佛像說你只經歷了六刀,而我卻經歷了千刀萬剮。請談談對你的啟示。
【中公解讀】從佛像與臺階經歷過不同的雕刻刀數和最終的結果可以發現,經歷的磨難不一樣,獲得的成長也是不一樣的,挫折使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