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三)

2021-02-19 曾子文化


曾子是繼孔子之後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7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禮孝文化研討會在曾子故裡嘉祥舉辦,海峽兩岸49位專家學者參加,提交論文47篇。這些文章會陸續在此公眾號發表。今天推送的是來自臺灣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登順教授的論文《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分四次推送。

(四)全身之禮與孝道之落實

 

百善孝為先,孝是百德之基,因此,立身行道都被作是孝之表現。立身始於存身,存身是立身行道的前提條件。保護身體,才是孝行,這在《禮記‧祭義》中有明確的提出,「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以上這些,都是要求重視存身、全身之義,將此與孝道聯繫在一起,皆出於孝道,本於孝道。

    《禮記‧祭義》載:

 

      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

 

這段話的背景是,樂正子春下堂傷了足,面有愁容。門弟子問因何故而有愁容呢?樂正子春曰:

 

      善如爾之問也!善如爾之問也!吾聞諸曾子,曾子聞諸夫子曰:『『天之

      所生,地之所養,無人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可謂孝矣。不

      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全矣。故君子頃步而弗敢忘孝也。今予忘孝之道,

      予是以有憂色也。(《禮記‧祭義》)

 

可見,天地都沒有比人更高貴的了。父母完整無缺的生下兒子,兒子則要完整的歸還父母,這才可以說得上是孝。不使自己的身體損傷,不玷辱自己的身體,可以說得上是完整無缺的。因此君子邁半步都時刻不曾忘記孝道。今天我卻忘孝之道,因此而感到煩惱。可以看出,中國人是非常重視現世生命存在的,重生之禮中無不隨時隨地的貫穿著孝的蘊意。

珍惜生命,不僅要分別珍視自己與父母之現實生命,而且要相互保護,「不

虧其體,不辱其身」,保護其生命存在和名譽。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孝是人類親

代之間(或者說個體生命歷程的不同階段)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相互保護的機制。

人人都要經歷從出生到被養育成人的過程,而每個人在一生中都從事下輩和上輩

的角色,人人必有一個從青年到衰老從而需要「反哺」的過程。可見,「孝」是

生命個體自身的不同階段之間的互助而已,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生命個體相互

保護的手段和機制。

全身以歸,表示人子生前要謹行愛護,不敢毀傷自身。因而,曾子將要臨終

之際,告於門弟子說:

 

      啟於足,啟於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

      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在生命最後之際,以手足對諸生現身說教,以示全而歸之之義。為了護身全體,又如孟子所言:

 

      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

      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之矣。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

      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離婁上》

 

可見人子當能守身才能盡到事親之道。守身就是要堅守做人原則,愛護身

體,珍惜生命,勿為非作歹,玷辱父母,至陷於不義,而枉父母之生。類似於「守

身」的要求還有很多:如《禮記‧檀弓上》載:「死而不吊者三:畏、厭、溺。」

鄭氏曰:「畏,謂人或時以非罪攻己,不能有以說之死之者。孔子畏於匡。厭,

行之危險之下。溺,謂之不乘橋船。三者不弔,以其輕身忘孝也。」孫希旦曰:

 

      畏,謂被迫挾而恐懼自裁者;厭,謂覆厭而死者;溺,謂川遊而死者。琴

      張欲吊宗魯,孔子止之,君子之於所吊不敢苟如此。三者之死,皆非正命,

      故不吊。觀於此,則君子之所以守其身者可知矣。[1]

  

    朱熹注云:

 

      守其身,使不陷於不義也;一失其身,則虧體辱親,雖日用三牲之養,亦

      不足以為孝矣。[2]

 

    又如《禮記‧檀弓下》載:

     

      陳乾昔寢疾,屬其兄弟而命其子尊己曰:如我死,則必大為我棺,使我二

      婢子夾我。陳乾昔死,其子曰:殉葬,非禮也,況又同棺乎!弗果殺。[3]

 

而在《孝經‧開宗明義章》也有類似的表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亦是對事親、孝親的最起碼要求,也深刻的體現出重生之禮的重要性,也深深地反映了孝在此處的普遍性。

當然,將這一表述若作絕對化理解,認為盡孝就是不以傷害身體為原則,則過於窄化曾子意思。孝是極富獻身精神,盡孝應「守戰國,不罷北」、「臨難死」,而「戰陳無勇,非孝也。」至於在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體,是因為身體是盡孝行善的基礎,如此,「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小孝應愛護身體,不敢毀傷,而大孝時,應「不辱其身」,故成仁、取義,則是盡孝行善的最高道德的表現。

 

(五)婚姻之禮與孝道意涵

 

傳統孝觀念認為,人在結婚之後必須生子,生子育孫能使家庭以至整個宗族得以穩固和延續,使先祖得以祭祀。完不成這一重任,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亦是對祖先最大的不尊。因而,傳統中國的夫婦關係,是超本能的,是超出男女愛情之上,家族的夫婦要有別,則父子親。夫婦感情必須以維繫家族延續為重要指歸,因此,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乃是孝道之本。夫妻的結合,夫妻關係

被重視,正是基於它具有再造、延續生命的意義。

   

傳宗接代是一種新陳代謝行為,它意味著新的誕生,老的死去。所以《禮記‧郊特牲》載:

 

      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昏禮不賀,人之序也。

 

    而《禮記‧曾子問》則載:

 

      取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

 

昏禮喻示著兒子要承續著父親的生命,其事雖有可喜,也不無可悲。想到這一層,就「不用樂」,「不賀」可見,在婚姻之禮中,貫穿的中心思想是孝,以「不舉樂」來「思嗣親」,藉以來表現孝子的孝德孝行。

總而言之,「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的婚姻之禮,不但具有現實

意義,而且具有認識和解釋過去的價值,標誌著中國古代社會已把交媾生育從人

的自然本能,昇華為一種文化行為。

 

 

[1]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8 月。)頁182-183。

[2]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8 月。)頁182-183。

[3]孫希旦撰《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8 月。)頁280。

相關焦點

  • 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一)
    今天推送的是來自臺灣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登順教授的論文《論<禮記>中曾子行誼之孝道精神》,分四次推送。一、前言 孝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人倫歷史發展的主軸,是貫穿天、道、人、祖、父、己、子、孫的中軸線,這一根本由先秦儒家奠定,並確立為倫理本位的德性文化,孝是中國倫理精神、人文精神最典型的表達,崇尚孝道是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
  • 曾子思想之孝道思想
    曾子的思想,主要是對孔子思想的繼承,但在許多方面又有所發展。其主體部分是孝道和修身,在政治上、哲學上、教育上也有所發展,是儒家思想寶庫中的重要部分。曾子的著述比較多,是孔子三千弟子中著述最多的一個。正像明末學者呂維祺在《孝經或問》中所說:「孝經為何而作也?曰,以闡發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經大法而作也。」《孝經》在儒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古代學者將其稱作儒家六經的總匯,被列為《十三經》之一,成為古代啟蒙教育必讀書目之一。從漢代到民國,有關《孝經》的研究著作多達四百餘種,其影響可見一斑。關於《孝經》的作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子,……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
  • 你知道曾子在儒學中的地位嗎
    伊川弟子尹焞說:「曾子之才魯,故其學也確,所以能深造乎道也。」在《禮記·檀弓》之中記載了一件曾子性格遲鈍,反應比較慢的事情。在夫子去世後,孔門弟子之間相互問詢,探討夫子的教誨,以增進見聞。有若向曾子詢問曾子聽到的關於君子丟官位的教誨,曾子就說夫子認為失去了官位就趕緊窮下來,人如果死了希望屍體趕快腐爛。
  • 王志民:曾子與《大學》(二)
    《孟子·滕文公上》中,孟子說:「親喪,固所自盡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這話和上面孔子的意思實際上是完全一致的。說明曾子時時牢記住了孔子關於孝道的教誨。第二方面是曾子創新發展了孔子的孝論。曾子認為孝對社會是有重大影響。在《論語·學而》中,曾子就說過,「慎終追遠,民德厚之矣。」什麼叫慎終追遠?朱熹曾經解釋過:「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
  • 曾子: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
    在曾廟的門樓牌坊上,懸掛著這樣一副楹聯「孝悌忠信傳家遠,修齊治平德業興」,這副楹聯,突出強調了曾子崇尚的忠信、修身齊家、孝悌等思想,是曾氏家風的集中體現,受這一家風的薰陶,曾氏子弟多崇尚自省修身,多秉承孝悌之道,在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書寫了精彩篇章。
  • 曾子與子思,孔子與孟子之間的儒家傳承
    這說明,曾子具有與孔子相同的救世治亂的宏遠目標。曾子重視孝道,他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慎終是指辦理父母喪事謹慎小心。追遠是指祭祀祖先的活動。這些都屬於孝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孝道對於改變民風風俗有重大的作用。由此可見,曾子對於孝道的重視。曾子對於父母,實際踐行了孝道。
  • 曾子的政治思想,您了解嗎?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君子想要喜歡富貴,必須在仁德上下功夫。他又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禮記•大學》)君子首先要慎重地實行德政,有了德政才會有民眾,有了民眾才會有國土。這就是說,實行德政才會得到民眾的擁護,才會擁有國家。為此,曾子提出以義為利的國策。他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禮記•大學》)國家不應把財利作為根本利益,而應把仁義作為根本利益。
  • 王志民:曾子與《大學》(一)
    這九個字寫了三個動作,在《論語》裡面,這種描寫出現很少。然後曾皙對孔子說「異乎三子者之撰。」說我跟前面三位師兄弟說的不一樣。孔子就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沒有什麼妨礙,各人說各人的志向罷了。曾皙說出自己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 從「曾子避席」看尊師重道
    老師是要尊敬的《孝經》中有曾子避席的典故: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譯文:曾子是孔子其中一個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 曾子經典名言39句
    《禮記·大學》 17、安上治民 【原文】曾子有問,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 曾子二十四孝行大全
    三、 墜薪歸問 曾子的父親在魯都跟孔子讀書,曾子一離家就牽掛母親。曾子十四歲那年,有一天在野外打柴,家中有客來訪。情急之下,母親猛掐了下手臂,曾子就心裡一疼,柴草墜落地上。他擔心母親發上什麼事,就快步跑回家看望母親。 野外去採薪,把娘掛在心。 心驚疑母病,墜薪急歸問。
  • 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的「三省」可歸於兩點,一為治學二為處世。「為人謀」和「與朋友交」這是為人處事;「傳習」是治學 。先講治學,什麼是「傳」?古人尤其是先秦時期,由於紙張未能發明,字只能刻於竹板故簡冊繁重。所以口耳相傳者多。
  • 《孝經》:孝道是孝敬父母 更是成就自己
    導讀:《孝經》中間的孝道,不單單是對父母的孝敬,還包括在社會上有優秀的品德、成功的人生。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 曾子對「吾道一以貫之"之體悟認知與實踐探究(一)
    曾子是繼孔子之後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貫徹好黨的十九大精神, 2017海峽兩岸(嘉祥)曾子思想暨禮孝文化研討會在曾子故裡嘉祥舉辦,海峽兩岸49位專家學者參加,提交論文47篇。
  • 曾子:曾點用棍棒打出一個孝子,為什麼沒有他的兒子曾參出名?
    因為它與春秋末期的曾子有關,而曾子也是大有來頭的。曾子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平邑)人。關於他名字中的"參"字,不同書籍中的注音一般有兩種,有人認為應該讀cān,也有人覺得應該讀shēn。而我的觀點傾向於前者,這可以從他的字"子輿"中得到解釋。由於太過煩瑣,這裡我就不作解釋了,留下這個問題給朋友們去討論吧。
  • 肖群忠:孝道是家風的源頭 家風主要通過孝來發揚光大
    因為不僅要講養,講敬,更要講敬,在中國古代親子之間更加強調上下尊卑之倫理,因此,敬強調的較多,現在隨著親子關係的平等化,就更加強調親愛之情,如何讓父母親祖精神上愉悅就成為孝道的重要內容。《二十四孝》中的「老萊子娛親」講的就是娛親悅親。
  • 老有所樂 宗聖曾子故裡嘉祥弘揚孝文化(圖)
    尤其近年來,嘉祥縣立足曾子故裡獨具地域特色的孝道文化,大力弘揚孝親敬老傳統美德,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深入推進公民思想道德建設工程,孝德觀念深入人心,孝親敬老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社會得以發揚光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人民群眾中逐步落地生根。
  • 解讀禮記,說職業心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創業者鑑
    古中國有一本職業手冊,《禮記》!今天解讀《禮記》說職業心態,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創業者鑑!先說這本書的內容,《禮記》記錄孔子和弟子的生活問答,解讀修身做人的準則,內容包羅萬象。《禮記》有兩個作者,戴德選編85篇,著述《大戴禮記》,流傳上出了問題,到了唐朝,只剩39篇。侄子戴聖編《小戴記》,因為寫得好,被後人廣泛接受,我們現在看到的《禮記》,就是他寫的。《禮記》通篇表達了古人對職業的信仰和敬畏。
  • 曾子孟子嗟來之食相似之處 無功不受祿和拒絕侮辱施捨
    曾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說的重要代表人物,巧合的是兩人都有不是嗟來之食的典故,孟子講了不食嗟來之食的故事,還說了貧賤不能移,而曾子衣敝衣以耕,都反映了做人的骨氣。   《不食嗟(jiē)來之食》,選自《禮記。檀弓》。《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之一。
  • 百善孝為先,關於孝道的10句名言!忠孝是立身之本!
    百善孝為先,關於孝道的10句名言!忠孝是立身之本。1. 孝子之養老也,樂其心,不違其志;樂其耳目,安其寢處。——《禮記·內則第十二》孝順的子女,贍養父母,能夠使得父母從內心感到快樂,他們不會違背父母的意願,想盡辦法讓父母賞心悅目,會安排舒適的住處讓父母就寢。2. 詩書是覺世之師,忠孝是立身之本。——元·秦簡夫《東堂老》。熟讀經書是觀察世事的老師,忠孝是人立身處世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