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裡我們看到了社會中暴民的集體暴力宣洩,根源卻是這個

2020-12-20 餅子讀行

在《水滸》裡,經常看到吃人肉的故事情節,比如孫二娘的人肉饅頭,還有李逵割李鬼身上的肉燒著吃,我想作者為什麼會寫這樣的情節,也許當時社會這種現象已經是司空見慣,每個朝代的更替,必然帶來百姓的遭殃,作者寫的這麼輕鬆自然,恰恰就是一種社會的真實記錄,而且水滸中的暴力描寫更像是一種作者的情感宣洩。

整個社會充斥著暴戾,因為水滸的社會,我們看不到有說理的地方,宋江被刺配,戴宗說你就是我手裡的行貨,普通老百姓就是一個行貨,而非人,這還是政府機關,沒有說理的地方自然就會有暴力的出現,人人都會有一種心裡理的壓抑甚至是變態,吃人肉自然就情理之中,殺人吃人成了一種宣洩,這種把人當行貨的專治,帶來了人性的變態。

於是在水滸裡,像李逵這種暴力都成為了一種「美學」,我們看整本水滸,老百姓就只有兩種人,良民與暴民武大郎還有李達這些就是良民,良民的結局是什麼,李達在李逵的影響下,披枷帶鎖受盡苦頭,武大郎更是被人陷害,沒有武松的話估計沉冤永不會得到昭雪,像李逵這樣的就屬於暴民的代表,殺人都是排著頭砍,不管三七二十一,殺人就是為了圖痛快,如劫法場,殺人無數,幾百官民都成了李逵的斧下鬼魂,還有祝家莊不管老少,也不管是好壞,一家老小几十口人都被砍殺。

去跟宋江邀功不成,卻說賺的殺了個快活,我們總結一下李逵這般暴民的特點,殺人多那是自然,誰當我路就殺誰,不分好壞,不分青紅皂白,殺的毫不愧疚,毫不心軟,極其殘忍,甚至宋江吳用這些人,為了逼看重的人上梁山,竟然還能把孩子一劈兩半,還有陷害秦明這些邪惡的勾當也都做得「心無雜念」,就連金聖歎這些書評,也都在背後大喊叫好。

其實大家有沒有發現,這種「暴力」的特點和當時社會「權利」的特點是相似的,你社會的「權利」有多變態,「暴力」也就有多變態,整個社會人心都是變態的,暴民、公人、再加上那些書評,甚至包括當時聽書者中有多少拍手叫好的,這就是在宣洩這種變態心理。

這就是強權社會,強權專制的社會,就是把人變成禽獸的一個社會,全民皆變態,全民皆禽獸。

文:餅子

歡迎關注百家號:餅子讀書,和我一起讀名著!

相關焦點

  • 「書摘」《群眾與暴民》|遠離多數以求安全
    在防止和懲罰犯罪都不是很有效的社會裡,群眾犯罪真的令人恐懼,這樣的社會裡能看到容納群眾的現象,中世紀的社會就是這樣的社會。如果用19世紀的進步主義觀點來看,這種社會對暴力的態度看上去很原始,也就是說,在常態生活中,人們對暴力的接受是很廣泛的。
  • 心理宣洩室:是耶?非耶? 家長:暴力宣洩不宜提倡
    最早看到心理宣洩室這個詞是在雜誌上,說有些外國公司為了員工能夠更好地投入工作而專門開闢一間屋子供大家宣洩不滿情緒,在裡面,員工可以盡情地摔砸東西,還有專門的橡皮人可供拳打腳踢,甚至可以貼上管理者的照片。對這種做法我當時感到新奇:還可以這樣啊!那做老闆的豈不是慘了?總是被人在背後「打罵」,肯定經常打噴嚏。  如果把這東西搬到學校裡來,我是一百個不贊成。
  • 暴民政治現場:香港暴徒開始奪槍,炸街,燒人了...
    發明這個詞的人,是希臘化時代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波利比烏斯,在其《歷史》一書中,波利比烏斯一邊講述著羅馬人崛起的歷史,一邊探討著羅馬的政體。在這裡,他依然延續了亞里斯多德的政體分類,不過他用了「暴民政治」這一新概念,來描述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不斷抨擊的「壞的民主」。
  • 暴民是暴政的產物!
    、通商便利和內部變法三管齊下,實現社會轉型,向西方的政體靠攏,逐步走上開明、公平、正義道路,這也可以為光緒帝的變法創造條件。    在大清朝晚年50年時間裡,整個統治體系內部惶惶不可終日,越擔心失去政權,就越恐懼改革,就越加大實施暴政的力度,使民眾從期望到絕望。領導民眾起義的領導人都是渴望走體制之路的,他們都是平頭百姓,希望通過社會正義、公平競爭實現命運的改變。但是,在一個腐敗暴政的環境裡,根本不可能突破利益集團的包圍圈,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實現人生突破,活生生把貧民逼成了暴民。
  • 網絡暴民是怎樣毀掉網際網路以及你的生活的
    「網絡暴民被描繪成那些偏離、對立於人們正常交流方式的人,這真是大錯特錯,」莫瑟爾大學文學教授、《為什麼我們無法得到好東西:網絡暴力和主流文化的關係定位》一書作者Whitney Phillips說,「網絡暴民絕大多數都是正常人,他們做的事一時看起來很滑稽,事後卻會產生巨大的潛在影響。你可能想說,這是一群壞人;但實際上,壞人就來自我們之中。」
  • 向暴力宣洩說不!
    在這種社會現狀下,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情緒合理宣洩的重要性,合理的情緒宣洩不但能有效釋放生活、學習、工作等各方面壓力,同時還可以幫助提高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但是,現在有很多人的宣洩方法往往是暴力不理智,暴力的宣洩方式害人害己,這就需要我們理智且藉助專業的宣洩方式來進行合理的情緒宣洩。
  • 攻擊機制:自我焦慮的暴力宣洩
    攻擊機制是排解焦慮最直接的方法,在未造成我們無法承擔的後果時,用這種心理機制排解焦慮,並不是不可行的。這種心理機制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其最後造成的影響。對於人類來說,快樂的本質來源就是自我欲望的實現,當這種欲望無法實現的時候,就有了焦慮。
  • 「書摘」《群眾與暴民》|群眾概念的歷史沿革
    P4如果說西方政治思想的傳統存在的話,這個傳統就始於這種深厚的反民主的偏見中,不知不覺間,它潛入了政治思想的著作裡。政治思想的歷史始於這種反民主的論述,或許這不是誰的過錯,因為古代民主實踐的傳統沒有覺得有必要用理論來武裝自己。
  • 我們應該鼓勵情緒宣洩嗎?||渡過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下,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經濟、學習、工作等壓力,每一個人都像是即將被點燃的火藥桶。而這個火藥桶,應該如何處理呢?情緒爆炸解決火藥桶的方式就是讓它爆炸,這也是許多倡導情緒宣洩理論的核心。有壓力別憋著,發洩出來。
  • 孩子暴力或被暴力,原來根源在這裡,家長早知曉讓孩子遠離暴力
    文 | 動歷盒育兒袁老師我們時常在網上看到一些校園暴力或者少年殺人犯的報導,每一個故事都讓人心痛。多年以來,人們對這個問題一直感到很困惑。在關注到這個問題的早期階段,心理學家經常把暴力歸結於基因中,認為這些孩子的大腦結構有問題。
  • 美國社會何以「囤憤」至此?
    被觸動的人心,並不僅止於深受種族主義壓抑的族群,在疫情中感到沮喪的人,在川普政府治下累積憤怒的人,早對警方執法態度不滿的人,痛恨美國槍枝泛濫卻無力改變的人,失去工作卻沒有積蓄的中下階層等等,所有不同原因的憤懟都找到了宣洩出口——「I can’t breathe」一句話所撐開的出口。
  •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古典名著中的文字描述著怎樣的人性道理
    「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句話是金聖歎的評語,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我們要先分析一下當時的背景。金聖歎是清朝人,為人孤傲,率性而為,個人主義,能文善詩,以才子自居,狂放不羈。央視水滸梁山劇照根據當時的背景,一般人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兩句話,是因為水滸傳中的打鬥場面血腥,社會陰暗面描寫的淋漓盡致,人與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塑造的非常精確,而青少年涉世不深,讀不懂裡面的真正寓意
  • 川普Twitter與美國暴民政治誕生
    美國的民主制度在設計之初有三個目的,第一個是防止專制政治,這個最廣為人知。但第二個一般人卻不太留意,即是防止暴民政治。而第三個,大家肯定想不到,就是防止黨派之爭。顯然第三個早就失敗了,在此不在多說,只說第二點,防止暴民政治。
  • 「網絡暴力」恣意蔓延 虛擬空間呼喚社會公德
    暴力演化――網友隨意栽贓「害」你沒商量  現實生活中有暴力事件存在,網絡上也會有網絡上的暴力,不一定拳腳相加,不一定能頭破血流,但其「力度」卻絕不比現實生活中的暴力弱,2.5億網民的齊聲出「手」,足以輕易「制服」任何一個對象。
  • 暴力與生育:親密伴侶暴力的演化根源?|Nature 自然科研
    原標題:暴力與生育:親密伴侶暴力的演化根源?|Nature 自然科研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本周《自然-人類行為》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Marital violence and fertility in a relatively egalitarian high-fertility population認為,在玻利維亞的提斯曼(Tsimané)原住民中,
  • 婁婧事件:拒絕網絡暴民
    這個帖子最早來自於中華網論壇網友「清風徐徐來」,隨即被各大論壇轉帖,帖子中涉及了婁婧父母的婚戀情況、父母工作單位、職務、以及單位地址,不論是網民的邏輯分析,還是獨家內幕,這種信息屬於婁婧的個人隱私。隱私分為: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這些信息已經涉及到婁母的私人信息中的工作單位、職務、工作地址,以及私人活動中的家庭生活。
  • 《水滸傳》中的「水滸」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講的是「一百單八位好漢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但是為何不叫《梁山傳》或《水泊梁山》,而叫《水滸傳》呢,「水滸」是什麼意思,除了一個書名,書中都沒提到「水滸」啊。所以,《水滸傳》很有名,但「水滸」的意思卻不好理解,以致在翻譯成外文時,都不好處理。那麼,「水滸」到底啥意思呢?
  • 我們為什麼常常暴力溝通,如何做到非暴力溝通?
    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情緒,所以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總是不經意就會引發矛盾衝突,導致暴力溝通,既傷人也傷己。怎樣的溝通方式才能比較和諧,既讓自己舒服,也讓對方舒服呢?答案就是「非暴力溝通」。一、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 金聖歎所說的「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究竟是什麼意思?
    「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這句文學史上流傳甚廣的話,相信大家都曾經聽過。這句話據傳是我國著名的文學批評家金聖歎所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是四大名著中的《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對於這兩部傳世的名著,歷代的文學評論家在做點評時也曾高度評價過這兩部作品的文學價值和藝術成就。
  •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看三國」?
    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此文不表其他,專門就這一句話來談一談我的看法,為什麼人們常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呢?這其中到底有何特殊的寓意呢?  人的一生離不開三個重要的階段:少年,中年,老年。放眼當下的廣大民眾,我們的一生在這三個階段做著怎樣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