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暴力與生育:親密伴侶暴力的演化根源?|Nature 自然科研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本周《自然-人類行為》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Marital violence and fertility in a relatively egalitarian high-fertility population認為,在玻利維亞的提斯曼(Tsimané)原住民中,遭遇過親密伴侶暴力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比沒有遭遇過的要多。
儘管親密伴侶暴力會對一個人的生育伴侶造成直接傷害,但這種現象仍普遍存在。許多行為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與此類暴力有關,包括教育水平、婦女權利和酒精/藥物濫用。雖然這些因素是親密伴侶暴力的重要觸發因素,但人們仍不確定是否存在潛在的演化機制。
「Domestic violence is a crime, report it.」
Credit: Marc Anderson/Alamy Stock Photo
法國土魯斯高等研究中心的Jonathan Stieglitz及其同事採訪了105名來自5個玻利維亞亞馬遜提斯曼原住民村莊的異性戀女性。提斯曼文化沒有強烈的暴力歷史,男性不具有社會支配地位。
他們發現,在婚姻中遭遇過親密伴侶暴力的女性平均生育子女的數量比沒有遭遇過的要多。無論夫妻雙方在童年時期是否被暴露在親密伴侶暴力之下,無論男方是否存在針對其他男性的暴力歷史,這種模式都是成立的。
過去的研究已經表明,平均而言,提斯曼女性偏好的的家庭規模小於男性偏好的規模,作者認為當夫妻雙方對理想的家庭規模產生分歧時,親密伴侶暴力可能會增加生育率。
預測一年內生育的概率,相對於妻子的年齡和她是否在該年舉報了家庭暴力。
Stieglitz et al.
該研究重點關注的不僅有親密伴侶暴力的終極驅動因素或演化驅動因素,也有經濟和社會壓力等近因機制或動機,還有對暴力的態度——所有這些都可能是演化適應動機的基礎。作者總結表示,了解親密伴侶暴力對伴侶以及家庭的演化成本和收益,或有助於採取系統性措施進行預防。ⓝ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8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