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暴力是家庭暴力最恐怖的經歷!

2020-12-20 選車君

家暴分很多種的,不管是肢體上的暴力,還是語言上的謾罵辱罵,或者冷漠式的對待。都是歸屬於家庭暴力的!只不過這三種暴力,最容易出現的往往是冷漠的暴力,帶動出來語言上的衝突,進化成肢體上的暴力!所以如果家庭暴力,出現動手動腳傷害身體的,都是語言暴力引起的!而且語言上的暴力,可以將家暴放大很多倍,從而導致夫妻矛盾更嚴重發展下去。

人一生氣最容易表現出口不遮攔的樣子。往往人一到了氣憤的情緒高潮,說出來的話最容易傷害對方的。特別是兩個最親密的夫妻,遇到吵架的時候,都是採取語言去刺激對方的心,期望達到爭吵的時候,自己處於絕對優勢的位置。而這時候大部分都是女人尖銳的語言,攻擊傷害到男人的自尊心,然後男人辱罵引發女人回擊。結果就是動起手來的事態發展下去!

家庭暴力最怕的反而不是動手打架,最害怕的就是將本來溝通的語言,變成了兩人互相謾罵攻擊。而語言的殺傷力是很大的,一旦一句話一個詞,觸發了對方的心。那就是開啟頭破血流的戰局!而最後只會讓夫妻之間的感情,無法再有修復的可能性。語言暴力多可怕,也許經歷過的人,最能將它更透徹的說明。

語言暴力之前都是冷漠暴力在進行。這也是引發了語言暴力最可怕的原因。有時候明明想跟對方好好談談,結果換來的是冷漠和不理不睬。這就會出現這個主動想溝通的人,越來越生氣,生氣就會出現頭腦不理智,將原本的好言好語,換成了各種罵人的話語。於是換來冷漠的這方開口了,開的口也只不過是罵回去。家庭暴力就是這樣,往更嚴重地步發展下去。

嘴巴不只是用來吃飯,還是用來溝通的。別讓嘴巴出現暴力的語句,那會將關係弄得越來越差的。冷漠不是冷靜在想什麼事情,冷漠只不過是一個人,將另一個想溝通的人,拒在門外從而傷了對方的自尊心。打架更不是婚姻中應該出現的事情,打架是因為自己無能,沒辦法說服對方和自己,才會用最自卑齷蹉的打架行為,期待將對方打服氣。結果只會將兩個人的婚姻,打散了而已!

相關焦點

  • 語言暴力是最可怕的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中,語言暴力的殺傷力往往最容易被忽略,而對孩子的影響卻最深遠,父母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就可以直入孩子心底,永遠刻在腦海裡,揮散不去。語言暴力會給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和影響?這六個少年共同的經歷是都在童年遭受過來自周圍親人,尤其是父母的語言暴力,這些語言徹底摧毀了孩子的自尊,最終毀掉了孩子的一生。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關於父母和孩子語言交流的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每個孩子平均一天會得到超過400條的負面評論,而正面評論卻只有30多條。
  • 讓孩子遠離家庭語言暴力
    在其選登出來的43條留言中,80%以上提及家庭成員之間的語言傷害。數據顯示,在家庭語言暴力中,「貶低」性質的語言出現次數最多。在施暴者面前,受害者所說的話是「廢話」,做不好事情是因為「笨」「活該」,受害者進行申辯,就會被認為是「胡說」「頂嘴」。 諸如「不要臉」「去死吧」這樣的語言,也會從關係最親密的家庭成員口中說出,並化為刺向親人的利刃。
  • 家庭中的語言暴力是什麼?
    這其實是一種暴力行為,叫語言暴力,屬於精神虐待,是家暴行為中的一種,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傷害。  長期浸泡在這樣的語音暴力下,她們有的變得越來越自卑,整個人畏畏縮縮,做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有的變得越來越煩躁,情緒難以控制,動不動就發火。
  • 有數| 原生家庭之殤:從5243條數據看家庭語言暴力
    說出口的話扎在心裡卻可能是傷人的「刀」,比起顯性的身體傷害,家庭中的語言傷害隱秘而持久,它是一種隱性的暴力形式。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於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詆毀、 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 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的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精神傷害的範疇。而低齡語言暴力,就是限定了施暴者或受暴者是青少年。很多情況下,語言暴力源自不平等的相互關係,受害者通常缺乏自衛的力量,未成年人遭受的語言暴力就屬於這一類。
  • 為何家庭暴力的施暴者中,母親給予的語言暴力的佔比最高?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何為家庭語言暴力。家庭語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員訴諸於口頭或書面語言的暴力行為,即使用辱罵、詆毀、蔑視、諷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 劉再復:論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的主要形式德國著名哲學家本雅明(Benjamin W.)在他的《論語言本身和人的語言》中把語言分為人的語言、神的語言與物的語言三大類,指出「人類的語言存在就是為事物命名」,「作為人類的思想存在,語言的這個徹頭徹尾的總體性的精粹就是名稱,人類是命名者」。這就是說,命名是語言最重要的特徵,是極為嚴肅的根本性活動。
  • 西安網評:遠離語言暴力,讓家庭氛圍和諧溫馨
    李兆清  有研究機構對多個平臺上搜集到的5000多條有關家庭語言暴力的內容做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分析發現,家庭語言暴力的施暴者中,父母是絕對的主力軍,學習成績是惡語相向的主要焦點之一。(《光明日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一種藝術,人們說話的時候應當考慮聆聽者的感受。
  • 家庭暴力是持續終身的傷害
    此外,大多數家庭暴力的兒童受害者在發育過程中都表現出痛苦的跡象。雖然有些人對這種負面暴露表現出高度的彈性,但另一些人則受到了這種經歷的負面影響。因此,這一危險因素對兒童個體的生物心理髮育有不利影響。與那些從未經歷過家庭暴力的兒童相比,生活在暴力家庭中的兒童表現出社會和情感問題的跡象。
  • 語言暴力,一種隱形的家暴!
    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近年來,社會對於家庭暴力有很大的關注度,但是關注的焦點多集中於行為上的暴力,絕大部分人不清楚或者忽視了語言暴力的存在。
  • 語言暴力也是家暴|面對語言暴力你需要反抗
    家庭暴力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大部分人對於家庭暴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武力」的範疇,說直白點就是動手打人了,才叫做家暴,但事實上並不是,家庭暴力包含了很多的方面,語言暴力其實也是家暴的一種呢,那麼你知道什麼是語言暴力嗎?
  • 遠離家庭「語言暴力」
    許多家長錯誤地以為嚇唬的語言是比體罰更為溫和、科學的教育方式,其實不然。習以為常,隨口而出的「語言暴力」往往比肉體懲罰的危害更大。家長諷刺、侮辱、恐嚇的語言會給孩子的心靈蒙上一層陰影,造成他們焦慮不安,缺乏自尊心、自信心和進取心。
  • 心理學博士:比身體虐待、語言暴力更恐怖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性侵
    身體暴力、語言暴力,無數網友在各大平臺盡情訴說著自己童年時期被父母虐待的慘痛經歷,身體上的傷口早已痊癒,可父母的汙言穢語卻像強力膠一樣,長久無法甩脫。比起身體暴力和語言暴力,性暴力則是更為殘酷的家庭創傷,也是原生家庭中孩子所遭受的破壞性最大的一類傷害。
  • 語言暴力,被語言暴力毀掉的中國孩子,能將天使變成惡魔
    有一種暴力,不會在你的肉體上留下傷痕,卻能在心理上留下永不消逝的陰影和無法癒合的創傷,甚至毀掉一個人的一生,這便是語言暴力。語言暴力,就是使用謾罵、詆毀、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致使他人在精神上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屬於精神傷害的範疇。
  • 在父母語言暴力下成長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會發現很多在父母的語言暴力下成長的自述者,要麼心懷恐懼;要麼畏首畏尾。家庭語言暴力,可以磨滅掉你對生活的所有期待,讓你看不到未來的希望。,是語言暴力的傳承性。在家庭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未來,他們也會成為下一個語言暴力的實施者!
  • 國際消除家庭暴力日|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可怕?全優加來告訴你
    全優加表示,不僅僅是身體的上的暴力才叫家庭暴力,語言、冷漠、父母對孩子的不理解,都是家庭暴力的體現。為人父母的我們,當然希望用盡全力教育好孩子,但我們擁有愛的本能,並不代表我們知道如何去愛孩子。
  • 讓你的孩子遠離語言暴力
    好朋友,一起走暴力有兩種,一種是行為暴力,一種是語言暴力。行為暴力傷人肉體,而語言暴力傷人心理,我認為,語言暴力的傷害程度更深。我自己從小就在語言暴力中長大,施暴者就是我的媽媽。其實我不想記得這麼多事,但是偏偏那些語言暴力我記憶的很清晰,我想就是因為語言暴力對人的影響太深遠了吧。 什麼是語言暴力呢?「你怎麼這麼愚蠢?」
  • 如何應對別人的語言暴力?
    2019年,韓國女星崔雪莉因不堪忍受網上語言暴力的攻擊,而選擇以自殺的方式結束自己年僅25歲的年輕生命。韓國演藝管理協會官方也在隨後發文表示:「為杜絕盲目的網絡恐怖襲擊,語言暴力(惡意回帖)和惡意留言,將採取強硬措施。」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 有一種家暴,叫做語言暴力
    眾望所歸,尤其是對於很多女性朋友們來說,為了防止家庭暴力,《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已於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到如今,差不多三年時間,可是,我們依然還是時常看到,一件件家暴事件的發生。但,至少,對於抵制家暴,我們有了最基本的法律支持和保障。
  • 語言凌辱也是校園暴力
    一提起校園暴力,人們很容易聯想起各類傷害案件。實際上,所謂「校園暴力」,不僅是指人身傷害的暴力事件,同時也包括語言傷害、精神傷害等「軟暴力」。語言凌辱當然也是暴力的一種,而且危害還很嚴重。孔子說,上士殺人用筆端,中士殺人用語言,下士殺人用石盤。在孔子看來,語言傷害顯然比直接動手更嚴重。因此,才有諸葛亮舌戰群儒、三氣周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