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論文是對某個科學領域中的學術問題進行研究後表述科學研究成果的理論文章。近日,青島大學在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3篇學術論文,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6月19日,青島大學藥學院王克威教授團隊化學生物學張延如課題組碩士研究生喬振在《Cell》子刊《iScience》期刊發表長文(article),論文題目為&34;。通訊作者為張延如副教授和王克威教授。
該論文設計合成了新型小分子螢光探針,通過自組裝實現了針對多相催化的脂肪酶(lipase) 在均相體系中進行生化活性檢測,並在細胞、組織、活體中得到驗證。該螢光探針可潛在用於對急性胰腺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恢復過程中的療效監測。
6月26日,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曲麗君教授團隊在Nano Energy(影響因子:16.602)發表題為&34;論文,第一作者為紡織服裝學院博士研究生趙洪濤,共同通訊作者為青島大學田明偉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陶光明教授、曲麗君教授,青島大學為第一單位,華中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曼徹斯特大學以及江蘇工程技術學院為合作單位。
柔性致動器通常能夠在電、光、熱,溼度和磁等外界刺激下自我變形,但在自主響應系統的實際應用中,外部刺激下的精確實時運動感知也至關重要。然而,現有的柔性致動器通常需要光學系統和圖像後處理來反饋運動狀態的信號,阻礙了柔性致動器的有效和緊湊的傳感能力,更限制了柔性致動器的實際應用。針對柔性致動器在自感應功能集成中存在的問題,曲麗君團隊提出了一種基於電信號-可視化信號雙通道耦合信號反饋的自感應功能集成方案。
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副教授孫彬與團隊合作研發了一款具有高效熱管理能力且可用於實時運動監測分析的高性能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7月15日,基於上述實驗結果的研究論文&34;被國際頂級學術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接收並發表。物理科學學院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第一通訊單位,第一作者為2020屆物理學碩士研究生譚岑孝,孫彬、黃興溢和張統一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團隊在研究工作中對柔性可穿戴應變傳感器進行了獨特的結構設計:由石墨烯納米帶構成導電網絡在器件發生形變時,電阻信號發生變化,可以用來實時監測人體運動情況;導熱層由摻雜了氮化硼納米片的熱塑性聚氨酯彈性體橡膠(TPU)膜構成,可將器件使用過程中產生的熱量快速實時傳導到空氣中;熱絕緣層(TPU纖維膜)則可有效防止熱量在器件和人體皮膚界面累積,保障人體安全……該研究工作對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的製備提供了新的思路,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青島大學始終堅持學術為本理念,推動學術強校戰略實施,學術創新取得諸多進展。未來,學校將凝心聚力,推動學術水平再上新臺階!
關注&34;頭條號,獲取關於青島大學最新精彩資訊!
本文部分素材來源:青島大學新聞網、青島大學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