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多次提到了兩位科學家,他們分別是愛因斯坦和哈勃。這兩位科學家是對宇宙大爆炸理論作出最原始貢獻的天才人物。
愛因斯坦首先天才的創造出廣義相對論,在相對論方程中推導出宇宙可能在過去是一個很小的點。由於這一結論與當時的哲學界的思想衝突,愛因斯坦主動否認了這個結論,。還在方程式裡面添加了一個「宇宙學常識」,目的是避免宇宙處於膨脹運動之中。但是,後來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用確鑿無比的事實證明,宇宙空間確實在加速膨脹,幾乎所有的星系在宏觀層面上都在彼此遠離。哈勃的理論有哈勃常數等等。愛因斯坦被哈勃的研究所震驚,他立即放棄了自己的陳舊理念,接受了新的科學結論。愛因斯坦很沮喪自己當初犯下的錯誤,就是他人為地塞入一個「宇宙學常識」,這顯然是慣性思維誤導了當時的他。不過,畢竟是一位科學家,有著廣闊的胸襟,雖然哈勃的研究對愛因斯坦的想法「打臉」,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否認了自己的舊觀點,接受了宇宙是運動的、加速膨脹的新科學理論。
除了愛因斯坦和哈勃這兩位科學界的通天巨擘,還有一位傑出人物也對宇宙大爆炸理論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就是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但這位傑出人物卻是一位神職人員,時年29歲的他曾經入神學院學習,後接受了神職,成為了一名司鐸。在之前我的一篇文章之中,也順帶提過他,我對他的描述是「一位物理學家」,但「郭哥」認為,不應該忽略他的神職人員的身份。是得,勒梅特是一位神學院的司鐸。司鐸,在天主教中掌管文教,是天主教神父的正式品位職稱。他不是神學家,但確實是一位貨真價實的神職人員,有著固定的品級。
但就是這位貨真價實的天主教神父,卻對科學發展做出了卓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對宇宙大爆炸理論的研究。在之前,愛因斯坦和德西特都依據相對論對宇宙做出過判斷,愛因斯坦認為宇宙是靜止和飽和的,而德西特則認為宇宙雖然是在膨脹,但裡面沒有物質。勒梅特在1927年發表了論文,指出「均質的宇宙質量不變,半徑不斷增加」,這是證明了宇宙的總質量不會增加,而且宇宙空間在膨脹。他還闡明了銀河外星雲的徑向速度,作為宇宙加速膨脹的依據。1931年,勒梅特提出他個人關於宇宙起源假說的雛形,即原始原子論。按照梅特勒的推斷,今天的宇宙在發生不斷加速膨脹的運動,而它在過去則必然回溯到一個原子大小。今天的宇宙無論它的直徑有多麼驚人,它在過去的某一刻,必然起源於一個原子的放射性裂變。這些理論,被梅特勒寫入他的《論宇宙演化》和《原始原子假說》等著作。
梅特勒的這個原始原子論,就是現代奇點論的原型。後來,俄羅斯裔科學家喬治·伽莫夫對梅特勒的原始原子論和宇宙起源說進行了修正,就是迄今為止宇宙大爆炸理論中最主流的體系。宇宙大爆炸理論對思想界很重要,它顯然有益於整個知識體系的進步,梅特勒對宇宙大爆炸理論作出如此巨大的貢獻,無愧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如果論對這一理論的貢獻,梅特勒可以排在愛因斯坦和哈勃之後,位居第三位。
可惜的是,如今愛因斯坦家喻戶曉了100年,「愛因斯坦」這個詞代表了「科學的化身」。哈勃的名氣也不遑多讓,美國哈勃望遠鏡的升空和工作,讓全世界都矚目「哈勃」這一名字。
梅特勒作為一位神父,他是否對天主教具有堅固的信仰,我們無從得知,但如果沒有確鑿的反駁依據,我們還是認可他對天主教是有信仰的。
作為一位有信仰的人,而且是一位在天主教中有明確品級的神職人員,他的理論研究並沒有對他所堅持的信仰有所助益,甚至是有明確的衝突的。這是因為,在天主教的神學體系中,認為宇宙起源於「超自然」的「上帝」之手。是上帝創造了這個宇宙。但是梅特勒卻提出了這個新的主張,認為宇宙的最初形態是一個很小的「原始原子」,是原子的「放射性裂變」成就了今天浩瀚無垠的宇宙。所有的一切,都起源於「原始原子」,這顯然沒有「上帝」他老人家什麼事情。「原子」、「放射性裂變」都是科學術語,描述的是自然現象,也並非是超自然現象。
梅特勒在提出他自己的主張之前,也曾經猶豫了一陣子,他給他的朋友寫信,描繪了他彷徨的心情。他的朋友鼓勵梅特勒,要他「以良知」來做「有意義」事情,梅特勒自此下定決心,將其理論公開發表,這才有了「原始原子論」。
雖然梅特勒是一位天主教的神職人員,但是他願意為了真理而堅持自己的發現,這種高貴的精神品質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許他一開始的研究目的是為了信仰,但在過程中發現結論並不符合他的心願,但他並沒有退避,而是沿著可靠之路向前一路突破。能夠突破自身信仰,來為人類做有意義的事情。這種人本來是稀缺的。稀缺才見可敬之處。無論如何,我們不該遺忘這位為科學做出貢獻的神職人員。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