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期中國社會學界,吳景超是一位著述宏富、學術成就較為突出的學者。在社會學界之外的思想界,吳景超也是很活躍,很有影響的。
在吳景超這裡,時評因學術而厚重,學術因時評而靈動
吳景超是當時在非專業刊物上發表文章較多的社會學家之一,他參與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思想界的一系列論爭,如關於中國經濟發展道路的論爭、民主與獨裁的論爭、中國本位文化和全盤西化的論爭等。在這一系列論爭中,他的討論文章都是引起或推動討論繼續深入的媒介。他在當時幾個具有全國影響的公共輿論平臺上的發文量也相當可觀,如在《獨立評論》發47篇,在《新經濟》發69篇。
可以這麼說,吳景超的聰明才智一半用在學術探討上,一半用在引導社會輿論上。當然,這兩個方面並非涇渭分明,沒有現實針對性的社會學是沒有生命力的,沒有社會學根基的社會問題討論必將流於淺浮。在吳景超這裡,兩個方面是相互促進的,時評因學術而厚重,學術因時評而靈動。有時因兩方面的內容比重相當,竟有難分彼此之感。
總之,要討論吳景超的學術成就和思想主張,不能只有專業學術論著一個尺度,撇開那些發表在非專業刊物上的文章,我們的理解和把握必然是片面的、單薄的。
《都市意識與國家前途》,吳景超著,呂文浩編,商務印書館出版
吳景超做的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主張,有些直到今天尚處於未完成狀態
在中國社會學界和思想界,吳景超曾是領一時風騷的人物。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今天大多數中國社會學者對他的了解,僅限於「前輩」二字,對他的學術貢獻和思想見解的認識,基本停留在「中國社會學史」教科書中的簡單論述上。就數量和分量來說,相關的研究成果都大有拓寬、深化的餘地。重讀吳景超,還他一個本來的歷史面目,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提上議事日程的一個課題。
吳景超為文,不喜作先驗的哲理闡述,往往從具體的事實和數據出發,結合學理做出明晰銳利的分析;他觀察問題時不取單一視角以求片面深入,往往採取綜合的立場,權衡各方面的因素再下比較穩妥的結論。
有論者認為,相對平穩順利的求學和職業生涯,以及在國民政府供職十年的閱歷,使得吳景超不像那些疏離於具體社會實踐的「獨立知識分子」,更像是「科層組織知識分子」;他對社會問題的觀察更深入、更全面,對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種種困難也有更具體的認識,「且作為政府成員,發現問題的目的不在批評,在於如何用種種切實可行的辦法解決『行動的困難』,屬於典型的建設型」。
革命型知識分子和批判型知識分子都在歷史進程中發揮了他們的不可取代的作用,但在建設性地討論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中的諸多實際問題方面,吳景超的言論和實踐無疑更為集中、更為突出。當時他做的許多具有建設性的、前瞻性的研究,所提出的問題和主張,有些直到今天尚處於未完成狀態,所以重讀他的舊作仍能時時予我們以啟發。過去因種種原因,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學術界和公共輿論中非常醒目的一位學者」吳景超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歷史是公正的,不該忘記的重要人物終將再現光彩,重新被人們所認識。
特別善於從具體的事實中分析出其中蘊含的理論方法問題
這本《都市意識與國家前途》主要選錄吳景超的短篇論著,選文數量雖然有限,但我們希望達到碎金文叢「輯零碎而顯真知」的宗旨。吳景超觀察問題的國際視野,始終從事實和數據出發的求實精神,在歷史和現實之間往來穿梭的視界交融,深入淺出、簡潔明快的文風,都在這些選文裡有比較充分的體現。這種又踏實又活潑的學風,既有助於糾時下浮躁學風之弊,又可成為我們取法的榜樣。
吳景超特別善於從具體的事實中分析出其中蘊含的理論方法問題。他或結合前沿學術思想問題舉例來加以闡述,或多舉其欽仰的大家碩學的治學過程及代表著作仔細剖析。他這種從具體研究實踐中總結理論方法問題的做法,可以稱為一種文獻研究方法的「從實求知」。1955年發表的《關於搜集資料問題的幾點經驗與教訓》,將個人幾十年搜集資料的心得體會和盤託出,金針度人。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可以說,籠而統之地講治學要求和原則的人並不鮮見,如此細緻地把自己幕後的具體工作過程拿出來給人看的學者依然是鳳毛麟角。
吳景超的全部著述是一宗很有價值的學術遺產,我們這裡所取的僅僅是鼎中之一臠。然而品一臠可以知肉味,從這些片段性的論述中,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吳景超留學時期即已種下的都市意識和追求工業化的強烈願望,亦能學習到他觀察社會問題的開闊視野和綜合立場。他畢生念念不忘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變中國眾多人口擁擠在有限的耕地之上的「第四種國家」的地位。都市意識和國家前途始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兩方面不可分開單獨看待。而他分析中國問題的方法,則是既著力吸收歐美發達國家經驗教訓,又結合中國實際,這樣才可能真正探索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道路。
吳景超作為一位勇於吸收世界先進經驗、為我所用的思想先驅,理應得到我們更多的關注。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