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2020-12-12 澎湃新聞

為什麼我們永遠在「剁手」?婚姻裡真的是誰收入高,誰就更有話語權嗎?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成為自己的「造物主」嗎?抖音、濾鏡、後浪重新定義了這個世界嗎?……

生活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會讓我們陷入沉思,甚至與人就此展開辯論。而若想理解社會萬象背後的緣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學習社會學。社會學是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擺脫「理所應當」的思考方式。

本月,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推出新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理想國)。作為一本社會學的通識書籍,《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視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

藉此機會,澎湃新聞記者對嚴飛進行了專訪,請他談談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社會學對於大眾有怎樣的意義,同時也請他從社會學家的角度,對當下的一些社會現象進行了解讀。

嚴飛

社會學幫助我們穿透日常生活的浮面

澎湃新聞:

你寫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書的緣由是什麼?在你看來,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意義何在?

嚴飛:

我們說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其背後的深意,就是我們不僅僅要看見、聽見、觸摸到、感受到我們每天身處其間的這個社會,更是要穿透日常生活的浮面,去找到事件背後的結構性邏輯,解剖我們紛繁複雜的世界。社會學的這種穿透力,可以幫助我們形成一種批判性思維,用更銳利的視角、更具包容性的人文關懷去看待周圍的人,以及他們的行為與互動。

譬如說,我們現在每天都會用手機,在手機上刷抖音,刷快手,看微信,但是在我們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時,在微信上也會出現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我們用一般的視角去分析詐騙,看到的是人的個體在品德和道德素質上的區別,但倘若我們學習社會學,從社會學的視角去看,這實際上是在網絡時代人和人之間信任的一種丟失,而信任丟失的背後又是人們對於基本的契約精神,並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

再比如說,我們會發現在一線大城市裡都有大量的打工第二代,表面上來看,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他們所經歷的種種是來自於被打工經濟和城市發展所影響的一代,但是如果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這其實是階層固化等表現。而這背後更加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在過去三四十年的時間裡所經歷的巨大變遷。它帶來了一種嶄新的秩序,或者說秩序的再造,背後又是我們複雜的人性。

其實就某種意義而言,人人都是社會學家。比如今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洶湧的疫情面前,相信我們大家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譬如說,為什麼不同的國家在疫情防禦中採用了不同的尺度和標準?為什麼我們會對疫情產生如此之大的恐慌和畏懼?為什麼有關疫情的謠言此起彼伏,到底我們應該相信何種聲音?

正是這種「反身性」社會學思考的滲透效果,才對社會造成了最大的改變和影響,讓我們正視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融入其中,帶著問題不斷思考自己的社會行為,思考我們周遭的日常制度的實踐,思考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所以從這層意義出發,社會學它很有用,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分析工具,它又是我們分析某些問題時的出發點,特別是那些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時,無論是結構性的,還是個體性的,都讓我們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幽暗與良善。

澎湃新聞:

這本書談到了很多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現象,你在寫作中面對諸多的話題,是如何做出取捨,又是如何確定這本書的框架結構的?

嚴飛:

這本書的一個基本寫作構想,是將7位經典的社會學理論大師的社會學理論,和當下的社會事件相結合,以此展現出這些古典理論的現代解釋力。在清華大學教授《西方社會學思想史(上)》這一門課的時候,我常常發現同學們對於古典理論的理解,缺少一個切膚的體認感,總是感覺這些產生於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理論離自己當下的生活非常遙遠,只是屬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因此就會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幫助大家理解這些經典理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認識,或者說如何去重新進行延展——如果這些理論適用於解釋我們今天的生活,它們的解釋力度和邊界在哪裡?如果這些理論不適用於解釋,那麼又是為什麼?或者說是否有新的替代性理論。

而在整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也會有意識地做到,不僅僅只以這7位古典社會學理論大師的理論為唯一解釋,而是會連帶出很多相關聯,甚至是相對立的一些社會學理論,以使得對於當代社會現象的討論可以更加充分和立體。同時在話題的選擇上,也會偏向選擇那些在社會上曾經引起公眾討論的熱點話題,以幫助大家在這些熟悉的社會現象上,帶入社會學的分析思維,從而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澎湃新聞:

作為一本社會學通識讀物,《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沒有接觸過社會學理論的讀者也能接受和理解。這與你以往的學術寫作一定有很大的不同。在你看來,這種類型的寫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嚴飛:

面向公眾的寫作和面向學術圈的寫作是不同的,面向學術圈的寫作會更加強調理論的精進和複雜,強調數據模型的推導和演算;而面向公眾的寫作,則更多的是用更加簡明易懂的語言,展示最後的演算結果,如何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發。在學術寫作中,有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術功底,會有意無意地掉掉理論書袋,用更加複雜的模型來演算,或者是用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來推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複雜似乎變成了學術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公眾寫作就不可以這樣,更應該是一種簡約之美的表達,需要與大家分享我們的思考和發現。公眾寫作不是說教,而是一種平等的分享。

另一方面,這樣的分享,因為學者身份所在,所以在對一個事件做判斷之前更加需要嚴謹,需要加入證據,甚至加入一些比較的思考維度,這樣你的分享才會增加更多的信度和效度。同時,我們不可以越過自己的學術邊界,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會,然後就說東道西。簡言之,要時刻守住學者的底線。

對現實的強烈關懷,是社會學的天性

澎湃新聞:

你自己是如何與社會學結緣,踏上社會學研究的道路的?從事社會學研究這麼多年,你認為社會學為你帶來了什麼?

嚴飛:

我是2000年進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就讀,從此就和社會學結下了深厚的學術之緣,隨後又在英國、中國香港、美國學習和工作,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去親身實踐社會學的方法,帶著比較的視野去觀察社會,最後又作為社會學系的老師,站在講臺上給年輕的學子教授什麼是社會學。

數一數,接受這一學門科的訓練也已經整整20年了。這20年裡,我對於社會學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記得才上大學的時候,對於什麼是社會學,還停留在社會學就是研究社會的學問,社會學的最主要方法就是社會調查,社會學學生畢業後可以進市場調查公司這樣一個基本的認識階段,那到底什麼才是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對於「社會」的複雜性也懵懵懂懂說不清楚。但是隨著不斷的閱讀、寫作和田野調查,我會更加看重社會學的學術內核和現實關懷,那種對於社會秩序與人類本性這一問題的穿透性探索,以及紮根基層關注轉型時期問題的學術品質。誠如我在這本書的導言裡所說的,這20年裡,我也曾在公共空間裡和友人激辯有關社會正義與道德秩序的命題,也曾在鄉村的田野裡被口述者一字一句道來的家族史而撕裂內心,和被訪者一起在一段大歷史的裂痕前淚流滿面,更曾記錄過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群體、一個世代、一個社會的彷徨和吶喊、失落與希冀,傾聽時代的歌聲。在這一過程中,透過社會學的專業視角,我有看到個體在人性中的艱難選擇和不舍,社群對於集體記憶的保育與珍視,社會在失範邊緣,中產階層的掙扎以及重建規範與道德的迫切。這些話題,又如何在歷史的維度之下不斷重現,帶領我們回到歷史的框架中,去尋找社會發展與制度治理背後隱藏的線索。

澎湃新聞:

在你看來,社會學家需要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寫作這樣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是否也是履行社會學家職責的一部分?

嚴飛:

對於現實的強烈關懷,這一點是社會學的天性。社會學天然就是一門更加關注底層,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學科。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像力》一書中就曾經說過:「我不相信社會科學能拯救世界……我所具有的知識使我對人類的機遇有非常悲觀的估計。但即使這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境地,我們還是必須問,如果憑藉智識確能發現擺脫我們時代危機的出路,那麼不正輪到社會科學家來闡述這個出路嗎?我們所代表的——儘管並不總是很明顯——是對人和人類處境的自覺。」

這就是社會學對於底層聲音的關注。我的很多同事和同行都在不斷踐行這樣的職責,無論是對卡車司機的研究,還是對塵肺病患者的調查,亦或者是紮根鄉土進行的鄉建實踐。這些切入社會肌理的研究和理論關注,所帶來的是讓我們不斷去思考,社會是如何構成的,人和人之間為什麼如此不同。這樣的思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到,什麼才是我們這個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痛點又在哪裡。由此,社會學作為一種公共的智力工具和批判利刃,它自帶的批判性,就要求社會學者能夠穿透我們日常生活的圖景,看到一個大時代在結構性迭變趨勢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和困境,並有勇氣運用自由和理性,去改造社會,使之成為一個更加良序善治的社會。這也正是米爾斯那句名言,「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的真意所在。

澎湃新聞:

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對於當下中國社會,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嚴飛:

我們都希望能夠生活在一個成熟、理性、有序、可信賴的社會中,而對於轉型期間的中國而言,社會矛盾不斷湧現,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加大、人際關係淡薄、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唯利是圖等等。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並不缺乏物質的豐盛,人們在享受消費浪潮的時候,卻反而陷入到了另一種極端之中。另一方面,內心的自律、公認的倫理、自我的約束、社會的道德之光等等,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品質。然而隨著一個現代化、高度理性社會的擴張,這些基本的素養也正在慢慢消失。

這個時候擁有怎樣的道德意識,以及如何去培養、實現這種道德秩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關係到我們是否可以擁有和諧、信任、溝通、寬容的社會環境。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一直強調,社會前行的目標首先是道德,其次才是政治、經濟和技術。個體的道德誠信依賴於整個社會的社會信任體系。誠信的個體,是社會信任的大環境所孕育出來的。在制度性的約束和監督之下,只有道德的進步,社會才可以走向規範有序的良治;也只有道德的進步,才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勇於擔當,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只有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發揮和展示其全部的才能,沒有一個人被拋下、被驅離,不同的階層和群體之間相互協作、有機整合,才可以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轉和持久進步。

《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澎湃新聞:

這本書為想要了解社會學的讀者打開了一扇窗。如果他們想要進一步了解、學習社會學,你能否給出一些建議?

嚴飛:

對於社會學的學習,我的建議首先是進行一個廣泛的閱讀和寫作,讓自己深度沉浸在不同的故事維度和他者世界中。比如我之前在接受澎湃新聞的一篇採訪中,也曾經提到在我的一門《歷史社會學》本科生課上,我會帶著大家閱讀很多歷史社會學的理論論文,但最後的期末作業,卻是讓大家選擇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進行深度閱讀,譬如莫言的《生死疲勞》、陳忠實的《白鹿原》、張煒的《古船》、王以培的《煙村》、格非的《望春風》、葛亮的《北鳶》等等,然後再結合我們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將小說的場景、故事和社會學理論進行結合。我一直認為,這些文學作品倘若單獨從文學的角度去讀,我們會覺得是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說,但倘若把這麼多相似題材的小說放在一起,讀下來就不僅僅只是虛構的故事,而是故事基礎上映照出來的一個大的歷史變遷,我們會看到時代的裂痕、記憶、暴力、創痛,如何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命運,故事+理論就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

第二個建議是多多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走入田野,觸碰真實的中國社會圖景。無論是不是學習社會學,我相信很多在校的學生,無論是什麼專業,都會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暑期的社會實踐,這些社會調查都是幫助大家深入基層、深入被訪者的極好機會。只有在田野中,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將我們讀到的理論書籍,或者是其他學者做的調查記錄和現實世界進行結合,也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理解社會中的不同群體的情感和故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文|程千千《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者:嚴飛定價:68.00元社會學是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擺脫「理所應當」的思考方式。本月,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推出新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理想國)。作為一本社會學的通識書,《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觀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
  • 當人人都在談「內卷」,我們需要一點社會學 | 專訪嚴飛
    「穿透日常,去了解複雜」正是嚴飛將自己的新書取名為《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初衷。嚴飛,社會學者,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近日,「硬核讀書會」和學者嚴飛聊了聊他寫作新書的體會、近年來的研究以及對當下社會種種現象的分析和看法。
  • 面對這個焦慮躁動的「內卷」時代,社會學家或許能給你一味解藥
    本月,嚴飛推出新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為一本社會學的通識書籍,《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視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社會學家被認為是這個時代講故事的人,「那故事背後你要呈現出社會學的張力,一個時代產生出這樣的裂痕,一個人產生出這樣的命運,背後都有什麼樣的社會學理論?」嚴飛說。
  •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自殺論——我們該如何和世界相處?
    清華大學社會學家嚴飛 文 / 嚴飛 2003年4月1日的愚人節,一代巨星張國榮在香港墜樓身亡。 (本文節選自嚴飛所著《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由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授權發布。)
  • 嚴飛:探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社會治理格局
    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嚴飛致辭。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嚴飛為研討會致辭。  嚴飛介紹,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聚焦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背景下,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和《小康》雜誌社聯手開展全國社會治理典型案例的追蹤和調研,過去2到3年時間裡走了全國很多地區,探索不同地區、不同市場、不同組織架構之下社會治理的發展脈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 嚴飛——電商能致富,返鄉創業有奔頭
    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85後青年嚴飛,回到了自己的家鄉——西鄉縣楊河鎮,為了讓更多的人更健康的享受生活,嚴飛想到了養殖蜜蜂,楊河鎮的環境優良、森林覆蓋率高、野生植物繁多,蜜源植物達到百種以上,非常適合蜜蜂的繁育和追花奪蜜。
  • 從社會學家的視角,來創新你的思考與認知
    至少,置身在當下日益萬新的時代洪流中,處在這個複雜又現實的社會裡,我們每個人,至少都有屬於自己的思考主題。譬如,思考我們自身,思考周邊的社會、環境、事件、輿論,也許還有空間、時間或宇宙等等。這些思考的方方面面,像極了哲學視域中的「三元世界」理論。一元世界裡,存在的只有你自己。二元世界中,是你,也有你看到的他人。
  • 嚴飛:歷史、社會與歷史社會學
    來源 |《清華社會學評論》No.8, 2017作者 | 嚴飛(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歷史、社會與歷史社會學摘 要:「歷史想像力」對社會學的研究十分必要。它是如何改變人們的工作方式、再生產方式、獲取知識的方式和開發自然的方式?這些改變對權力關係、支配和剝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由此,歷史學家艾布拉姆斯(Philip Abrams)道出了「歷史社會學是社會學這一學科的本質」(Abrams, 1982: 2)。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C. Wright Mills)也多次強調歷史與社會學之不可分割,「歷史想像力」對社會學的研究十分重要。
  • 「不一樣的社會學」創作人招募
    為了實現社會學「破圈」,拓展學者的研究選題,豐富現實社會研究題材,產出多樣態的研究成果,增強社會學學者的學術洞察力,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田豐研究員和清華大學社會學院嚴飛副教授作為聯合發起人,由新經典·琥珀聯合《新京報》、《人物》雜誌、騰訊穀雨等媒體共同發起「不一樣的社會學」學術懇談會,現向全社會徵集勇於挑戰、敢於創新、富於激情的學者和題材新穎、立意深刻、關注現實的研究成果
  • 嚴飛:我們如何逃脫算法營造的信息繭房?
    記者|李永博在「追問2020」系列第二場「系統圍城」活動中,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與青年文化研究諮詢公司聯合創始人張安定分享了算法推薦對當代人的誘惑和弊端。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認為,今天我們面對的算法推薦存在兩個面向。首先,算法的背後是一個商業的資本邏輯,商家利用我們在消費行為中暴露出的消費習慣和傾向,通過算法進一步刺激消費。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廠商先生產貨品,然後通過倉儲,最後發到消費者的手裡。
  • 專訪德國漢學家薛鳳:當歷史學家和計算機工程師同桌思考
    薛鳳掌舵的德國馬普科學史研究所在數字人文研究方面是先行者,她在專訪中說:「在我們所,計算機工程師和歷史學家是坐在一起研究的。歷史學家可能提出一個問題,然後計算機工程師負責跟歷史學家一起思考,怎麼樣用計算機方法來處理這個問題。」
  • 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
    導讀: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如何幫助你的孩子像科學家一樣思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孩子天生具有科學家的頭腦。像科學家一樣思考並不難。
  • 像富人一樣思考
    ——《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第三部分如何成為成功的B和I 大家好!這裡是大碗讀書。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富爸爸財務自由之路》第三部分如何成為成功的B和I的第十章,本章講的是如何完成賺錢這個複雜的難題?
  • 經典閱讀 | 社會需要社會學家和社會學理論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大家思考的是如何抓數據和分析數據,讓人不由得感覺社會學理論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尤其是那些抽象的古典社會學理論更是喪失了學習意義。那麼社會學理論在今天還有沒有用呢?我個人的觀點是有用的,同時我也不否認社會學理論的確受到了各種類型的研究軟體技術的挑戰,所以,現在好像已沒有多少社會學理論能和古典社會學理論相媲美,或者說現在好像沒有較為偉大的社會學理論家。
  • 如何像聰明人一樣思考?
    聰明人是如何進行思考的?在談這兩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認識一個概念——認知框架。什麼是「認知框架」?他們不會局限於在框架之中思考,而是會先思考框架本身。這也是深入認識事物本質,作出更好決策的根本方法。比如下面這個例子:20世紀,英特爾憑藉自己發明的「記憶晶片」,壟斷了計算機行業。
  • 《像烏鴉一樣思考》:讓您的孩子學會科學思考
    日本NHK電視臺製作了科普系列紀錄片《像烏鴉一樣思考》,就是從烏鴉喝水這個寓言故事,啟發孩子觀察生活,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們想要教導孩子科學方法的四個步驟:觀察、假設、實驗和評估,幽默的片段展示了科學方法的前三個步驟,而第四個步驟評估,則留給觀眾自己思考。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