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這個焦慮躁動的「內卷」時代,社會學家或許能給你一味解藥

2020-12-27 澎湃新聞

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一個原本很深奧的社會學學術名詞「內卷」,一時間網際網路上人人使用是時髦詞彙。

「內捲化」代表了當下這個社會哪些新特徵?清華大學青年社會學家嚴飛有著自己的思考,在他看來,我們今天並不缺乏物質的豐盛,人們在享受消費浪潮的時候,卻反而陷入到另一種極端之中。我們逐漸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時候,反而走入墮落。另一方面,內心的自律、公認的倫理、自我的約束、社會的道德等等,都是極為重要的品質。然而,隨著一個現代化、高度理性社會的擴張,這些基本的人文素養正在消失。這讓我們不得不思考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當社會成功學泛濫的時候,當對財富和權力開始產生種種不切實際的渴望和幻想的時候,就是個體內在品質崩潰,人文精神失落、社會失範的開始。

而若想理解社會萬象背後的緣由,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需要學習社會學。社會學是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看清社會運作和發展的基本規律,擺脫「理所應當」的思考方式。

本月,嚴飛推出新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作為一本社會學的通識書籍,《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從社會學家的專業視角,視察最普遍、熱門的社會現象,剖析社會問題,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世界。

社會學家被認為是這個時代講故事的人,「那故事背後你要呈現出社會學的張力,一個時代產生出這樣的裂痕,一個人產生出這樣的命運,背後都有什麼樣的社會學理論?」嚴飛說。

本文系澎湃新聞對嚴飛的專訪。

專訪 | 嚴飛:如何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

文 | 程千千(澎湃新聞記者)

來源 | 澎湃新聞

社會學幫助我們穿透日常生活的浮面

澎湃新聞:你寫作《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一書的緣由是什麼?在你看來,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意義何在?

嚴飛:我們說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其背後的深意,就是我們不僅僅要看見、聽見、觸摸到、感受到我們每天身處其間的這個社會,更是要穿透日常生活的浮面,去找到事件背後的結構性邏輯,解剖我們紛繁複雜的世界。社會學的這種穿透力,可以幫助我們形成一種批判性思維,用更銳利的視角、更具包容性的人文關懷去看待周圍的人,以及他們的行為與互動。

譬如說,我們現在每天都會用手機,在手機上刷抖音,刷快手,看微信,但是在我們享受科技便捷的同時,在微信上也會出現層出不窮的網絡詐騙。我們用一般的視角去分析詐騙,看到的是人的個體在品德和道德素質上的區別,但倘若我們學習社會學,從社會學的視角去看,這實際上是在網絡時代人和人之間信任的一種丟失,而信任丟失的背後又是人們對於基本的契約精神,並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

再比如說,我們會發現在一線大城市裡都有大量的打工第二代,表面上來看,這些打工子弟的孩子,他們所經歷的種種是來自於被打工經濟和城市發展所影響的一代,但是如果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這其實是階層固化等表現。而這背後更加深層次的原因,是我們的社會在過去三四十年的時間裡所經歷的巨大變遷。它帶來了一種嶄新的秩序,或者說秩序的再造,背後又是我們複雜的人性。

其實就某種意義而言,人人都是社會學家。比如今年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洶湧的疫情面前,相信我們大家每天都在不斷討論各種疫情相關的話題,甚至還在朋友圈、微信群裡就某一話題進行激辯,儘管我們可能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正以社會學家的方式思考。譬如說,為什麼不同的國家在疫情防禦中採用了不同的尺度和標準?為什麼我們會對疫情產生如此之大的恐慌和畏懼?為什麼有關疫情的謠言此起彼伏,到底我們應該相信何種聲音?

正是這種「反身性」社會學思考的滲透效果,才對社會造成了最大的改變和影響,讓我們正視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融入其中,帶著問題不斷思考自己的社會行為,思考我們周遭的日常制度的實踐,思考我們和其他人的關係。所以從這層意義出發,社會學它很有用,既是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思考問題的分析工具,它又是我們分析某些問題時的出發點,特別是那些與我們每一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時,無論是結構性的,還是個體性的,都讓我們回歸到社會秩序的本源去窺探人性的幽暗與良善。

澎湃新聞:這本書談到了很多社會學理論和社會現象,你在寫作中面對諸多的話題,是如何做出取捨,又是如何確定這本書的框架結構的?

嚴飛:這本書的一個基本寫作構想,是將7位經典的社會學理論大師的社會學理論,和當下的社會事件相結合,以此展現出這些古典理論的現代解釋力。

在清華大學教授《西方社會學思想史(上)》這一門課的時候,我常常發現同學們對於古典理論的理解,缺少一個切膚的體認感,總是感覺這些產生於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的理論離自己當下的生活非常遙遠,只是屬於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我因此就會有意識地進行引導,幫助大家理解這些經典理論,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去認識,或者說如何去重新進行延展——如果這些理論適用於解釋我們今天的生活,它們的解釋力度和邊界在哪裡?如果這些理論不適用於解釋,那麼又是為什麼?或者說是否有新的替代性理論。

而在整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也會有意識地做到,不僅僅只以這7位古典社會學理論大師的理論為唯一解釋,而是會連帶出很多相關聯,甚至是相對立的一些社會學理論,以使得對於當代社會現象的討論可以更加充分和立體。同時在話題的選擇上,也會偏向選擇那些在社會上曾經引起公眾討論的熱點話題,以幫助大家在這些熟悉的社會現象上,帶入社會學的分析思維,從而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澎湃新聞:作為一本社會學通識讀物,《穿透:像社會學家一樣思考》的語言非常通俗易懂,即便是沒有接觸過社會學理論的讀者也能接受和理解。這與你以往的學術寫作一定有很大的不同。在你看來,這種類型的寫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嚴飛:面向公眾的寫作和面向學術圈的寫作是不同的,面向學術圈的寫作會更加強調理論的精進和複雜,強調數據模型的推導和演算;而面向公眾的寫作,則更多的是用更加簡明易懂的語言,展示最後的演算結果,如何可以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啟發。在學術寫作中,有的時候為了證明自己的學術功底,會有意無意地掉掉理論書袋,用更加複雜的模型來演算,或者是用別人沒有用過的方法來推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複雜似乎變成了學術生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但公眾寫作就不可以這樣,更應該是一種簡約之美的表達,需要與大家分享我們的思考和發現。公眾寫作不是說教,而是一種平等的分享。

另一方面,這樣的分享,因為學者身份所在,所以在對一個事件做判斷之前更加需要嚴謹,需要加入證據,甚至加入一些比較的思考維度,這樣你的分享才會增加更多的信度和效度。同時,我們不可以越過自己的學術邊界,自以為自己什麼都會,然後就說東道西。簡言之,要時刻守住學者的底線。

對現實的強烈關懷是社會學的天性

澎湃新聞:你自己是如何與社會學結緣,踏上社會學研究的道路的?從事社會學研究這麼多年,你認為社會學為你帶來了什麼?

嚴飛:我是2000年進入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就讀,從此就和社會學結下了深厚的學術之緣,隨後又在英國、中國香港、美國學習和工作,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不同的社會背景下去親身實踐社會學的方法,帶著比較的視野去觀察社會,最後又作為社會學系的老師,站在講臺上給年輕的學子教授什麼是社會學。

數一數,接受這一學門科的訓練也已經整整20年了。這20年裡,我對於社會學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記得才上大學的時候,對於什麼是社會學,還停留在社會學就是研究社會的學問,社會學的最主要方法就是社會調查,社會學學生畢業後可以進市場調查公司這樣一個基本的認識階段,那到底什麼才是社會學所研究的「社會」,對於「社會」的複雜性也懵懵懂懂說不清楚。但是隨著不斷的閱讀、寫作和田野調查,我會更加看重社會學的學術內核和現實關懷,那種對於社會秩序與人類本性這一問題的穿透性探索,以及紮根基層關注轉型時期問題的學術品質。誠如我在這本書的導言裡所說的,這20年裡,我也曾在公共空間裡和友人激辯有關社會正義與道德秩序的命題,也曾在鄉村的田野裡被口述者一字一句道來的家族史而撕裂內心,和被訪者一起在一段大歷史的裂痕前淚流滿面,更曾記錄過社會轉型時期的一個群體、一個世代、一個社會的彷徨和吶喊、失落與希冀,傾聽時代的歌聲。在這一過程中,透過社會學的專業視角,我有看到個體在人性中的艱難選擇和不舍,社群對於集體記憶的保育與珍視,社會在失範邊緣,中產階層的掙扎以及重建規範與道德的迫切。這些話題,又如何在歷史的維度之下不斷重現,帶領我們回到歷史的框架中,去尋找社會發展與制度治理背後隱藏的線索。

澎湃新聞:在你看來,社會學家需要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寫作這樣面向大眾的科普書籍,是否也是履行社會學家職責的一部分?

嚴飛:對於現實的強烈關懷,這一點是社會學的天性。社會學天然就是一門更加關注底層,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學科。美國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在《社會學的想像力》一書中就曾經說過:「我不相信社會科學能拯救世界……我所具有的知識使我對人類的機遇有非常悲觀的估計。但即使這是我們現在所處的境地,我們還是必須問,如果憑藉智識確能發現擺脫我們時代危機的出路,那麼不正輪到社會科學家來闡述這個出路嗎?我們所代表的——儘管並不總是很明顯——是對人和人類處境的自覺。」

這就是社會學對於底層聲音的關注。我的很多同事和同行都在不斷踐行這樣的職責,無論是對卡車司機的研究,還是對塵肺病患者的調查,亦或者是紮根鄉土進行的鄉建實踐。這些切入社會肌理的研究和理論關注,所帶來的是讓我們不斷去思考,社會是如何構成的,人和人之間為什麼如此不同。這樣的思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看到,什麼才是我們這個生活真實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痛點又在哪裡。由此,社會學作為一種公共的智力工具和批判利刃,它自帶的批判性,就要求社會學者能夠穿透我們日常生活的圖景,看到一個大時代在結構性迭變趨勢下,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和困境,並有勇氣運用自由和理性,去改造社會,使之成為一個更加良序善治的社會。這也正是米爾斯那句名言,「力求客觀,但絕不冷漠」的真意所在。

澎湃新聞:作為一個社會學家,對於當下中國社會,你最關心的問題是什麼?

嚴飛:我們都希望能夠生活在一個成熟、理性、有序、可信賴的社會中,而對於轉型期間的中國而言,社會矛盾不斷湧現,衍生出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差距加大、人際關係淡薄、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唯利是圖等等。今天我們這個時代,並不缺乏物質的豐盛,人們在享受消費浪潮的時候,卻反而陷入到了另一種極端之中。另一方面,內心的自律、公認的倫理、自我的約束、社會的道德之光等等,這些都是極為重要的品質。然而隨著一個現代化、高度理性社會的擴張,這些基本的素養也正在慢慢消失。

這個時候擁有怎樣的道德意識,以及如何去培養、實現這種道德秩序就顯得尤為重要。這關係到我們是否可以擁有和諧、信任、溝通、寬容的社會環境。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一直強調,社會前行的目標首先是道德,其次才是政治、經濟和技術。個體的道德誠信依賴於整個社會的社會信任體系。誠信的個體,是社會信任的大環境所孕育出來的。在制度性的約束和監督之下,只有道德的進步,社會才可以走向規範有序的良治;也只有道德的進步,才可以激勵更多的人勇於擔當,承擔起社會的責任。只有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發揮和展示其全部的才能,沒有一個人被拋下、被驅離,不同的階層和群體之間相互協作、有機整合,才可以保障社會的良性運轉和持久進步。

澎湃新聞:這本書為想要了解社會學的讀者打開了一扇窗。如果他們想要進一步了解、學習社會學,你能否給出一些建議?

嚴飛:對於社會學的學習,我的建議首先是進行一個廣泛的閱讀和寫作,讓自己深度沉浸在不同的故事維度和他者世界中。比如我之前在接受澎湃新聞的一篇採訪中,也曾經提到在我的一門《歷史社會學》本科生課上,我會帶著大家閱讀很多歷史社會學的理論論文,但最後的期末作業,卻是讓大家選擇一本歷史題材的小說進行深度閱讀,譬如莫言的《生死疲勞》、陳忠實的《白鹿原》、張煒的《古船》、王以培的《煙村》、格非的《望春風》、葛亮的《北鳶》等等,然後再結合我們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理論,將小說的場景、故事和社會學理論進行結合。我一直認為,這些文學作品倘若單獨從文學的角度去讀,我們會覺得是一篇非常好看的小說,但倘若把這麼多相似題材的小說放在一起,讀下來就不僅僅只是虛構的故事,而是故事基礎上映照出來的一個大的歷史變遷,我們會看到時代的裂痕、記憶、暴力、創痛,如何改變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村莊的命運,故事+理論就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了。

第二個建議是多多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走入田野,觸碰真實的中國社會圖景。無論是不是學習社會學,我相信很多在校的學生,無論是什麼專業,都會參加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暑期的社會實踐,這些社會調查都是幫助大家深入基層、深入被訪者的極好機會。只有在田野中,我們才可以更好地將我們讀到的理論書籍,或者是其他學者做的調查記錄和現實世界進行結合,也才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國社會,理解社會中的不同群體的情感和故事。

原標題:《面對這個焦慮躁動的「內卷」時代,社會學家或許能給你一味解藥》

相關焦點

  • 一年到頭在內卷中焦慮,好心情讓你靜靜心
    在這極其特殊的一年,大環境的改變,打亂了我們以往的生活軌跡,我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必須硬著頭皮往前走。這個特殊的年份,是挑戰,也是考驗。近期,日本發布了年度漢字「密」,含義是疫情的影響下,許多人意識到生活、行動不能變得「密」;卻與與所愛之人的關係變得密切。如果中國選一個年度漢字的話,大概就是「卷」了,這一年我們都在被「卷」中艱難生存。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內卷時代帶來的腥風血雨
    用一個大家最近喜歡說的話就是「內捲化」,我們也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時代:教育內捲化,隨處可見的標語,像「血狼精神,高考與我們同在」「今日瘋狂,明日輝煌」「為了夢想我們一起浴血奮戰」各個學校隨處可見的標語,帶領著我們不得不進入這個時代,為了賺錢我們把每個行業的潛力挖掘殆盡,即使沒有人耕的貧瘠的土地,一旦被發現一點油水,就會瞬間引來一大堆公司湧入
  • 內捲化焦慮
    【1】」18世紀,是人類社會的大分流時代。延續千年內卷,還是「驚險一躍」,當時的大多數決策者並未意識到,他們正面臨這一宏大的歷史性問題。這一問題映射到全球化不確定的當下,亦令人感到焦慮不安。本文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人類內捲化歷史以及內捲化出路。
  • 內捲化,讓焦慮開始提速
    我看到「內卷」這個詞的頻率已經超過了它的好姐妹可愛美食「花卷」……600分以上考生破30萬-高考在內卷清華學子邊騎車邊用電腦-高校仍在卷天天加班996-職場卷得更厲害他們賣掉了原來的房子,背了重重的房貸,就是為了讓兒子能上小區旁邊的頂級幼兒園。
  • 今天,你內卷了嗎?
    ▲ 圖/攝圖網如果最近你聽到有同事這樣說:「今天你內卷了嗎?」「是的,又是內卷的一天。」在微信公眾號有關內捲化的文章如《內捲化:一個學術名詞如何贏得考生、社畜和時代的共鳴》、《原創 | 內捲化趨勢:當下是人類歷史最糟糕的時代》等多篇熱文閱讀量均超過10萬+,微信公眾號搜索內捲化一詞,默認排序的前十篇文章閱讀量也均過萬。
  • 活在當下:論古羅馬時代的「內卷」和「反內卷」
    實際上,以「卷到天上去」為代表的高度一體化的社會競爭和生活焦慮並非當下中國所獨有。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社會,焦慮和貪婪的情緒伴隨著物質的繁榮在人們當中散播開來。如何對抗精神痛苦、尋求內心的滿足成為古羅馬思想家們所討論的一大話題。對此,當時的頂級詩人賀拉斯(Horace)指出,避免過度焦慮的秘訣在於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滿足、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放下擔憂。
  • 鋼筆或許是數字時代最好的解藥
    在信息化的時代,鋼筆也有它的意義與象徵,當筆尖觸摸到紙的那一刻,用鋼筆寫下的每一筆每個字每段話的一筆一划中,看著筆尖與紙相互摩擦以及那還帶有墨水香味的印跡時,都好生思量,就好像寫完的那一刻與當下的浮躁都釋然了。曾經歌德把墨水描述為「液體思想」,而也許如今鋼筆能幫助我們放下手機,沉下心來進行更深的思考。或許鋼筆就是數字時代下最好的解藥。
  • 大學生的「內卷」:競爭還是內耗
    最近,「內卷」這個詞火了。  「內卷」的本意,是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然而,最近這個詞在大學生中廣為流傳、屢次出圈,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網絡討論。  隨著高校進入嚴字當頭的時代,大學生「划水」也能畢業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 幼兒園已經開始內卷了
    文章選自公眾號X博士內卷這個詞,今年出現的頻率可能比內褲還要多。日均搜索量17.5萬次人們狂熱地討論內卷,試圖緩解時代量身定製的焦慮。這個時代的內卷是從何時開始的呢? 有人覺得大學生畢業後的第一次面試,才算進入內卷旋渦。
  • 你沒有看錯,淺析被內卷綁架焦慮背後的那些事
    中國家長的焦慮,說來說去就為了一句話「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焦慮推動了中國早教市場的快速增長,今年預計能達到大約3000億元的規模。現在把起跑線再次往前推到了零歲,相信這個規模會變得更大。三歲學鋼琴,五歲學編程,我都勉強接受了。但現在居然零歲開始學英語,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嗎?別人我不敢說,學英語的事我還是有發言權的。
  • 孩子抑鬱症攀升,內捲化是元兇
    無論是職場白領,還是家長,亦或是對孩子都在使用這個詞語。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舉例而言就是,讓你盯著孩子的作業的不是老師,而是其他盯著孩子作業的家長。,助推了全民焦慮的情緒。,在群體焦慮的帶動下,引發了教育系統內部的惡性競爭,產生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也就是內卷效應。
  • 借著「內卷」,網友究竟想表達什麼?
    在豆瓣話題「你所在專業或從事行業有哪些『內卷』現象」下,一位友鄰問道。這個話題因「內卷」的爆紅收穫了259萬次瀏覽,儘管回答總數只有200多條,觸角卻很廣,求職、晉升、育兒、升學、婚戀等都被圈入其中。「不內卷的就是新興的沒誕生的行業。」有人回答道。這多少印證了網友們的那句調侃——「萬物皆可卷」。
  • 內卷時代的抗卷指南
    2013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有這麼一句經典的臺詞:你們看看種植園的黑奴,哪一個不是用命摘棉花,我一直不以為是奴隸主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地只摘100磅棉花,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鞭刑,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摘的棉花的數量的,我們都可以。
  • 內卷延燒到幼兒園,幼兒教育小學化令人焦慮,超前教育該如何破解
    01、前言:2020年,人們整整一年都被一個詞所深深困擾,這個詞就是全年的高頻熱詞——「內卷」。何謂內卷?對於那些沒有先天條件的父母來說,你就只有像前不久大火的熱劇《三十而已》顧佳那樣放手一搏,為了能讓孩子進入頂尖幼兒園,不惜貸款買豪宅,鑽營混圈,混入富豪們的太太圈,只是為了能拿到最優質的幼兒園資源。但是,即便是佔有地利優勢也不等於你就能十拿九穩的一定能進好幼兒園。
  • 比「內卷」更可怕的是,無休止的販賣焦慮
    這是最早內卷的涵義,中國農業內捲化是因為技術與制度的原因,西方農業沒有內捲化正在因為技術的進步成功過渡。 這就有點像早年在上海打拼,肯定能買房,但是當房價上漲到一定程度,二八效應越明顯,要麼你做那個20%,要麼出局。 我本來以為朋友的公司花錢就能把視頻做起來,現在我提個醒,不太容易做起來,不是人的原因,正是因為內捲化!
  • 「今天你內卷了嗎?」瞬間大火的詞,你看懂了嗎?
    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身披盔甲,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歡迎關注。"今天你內卷了嗎?"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內卷"一詞突然大熱。上到各行業的從業者,下到網絡上的吃瓜網友,仿佛人人都在談論"內卷"。"內卷"的大火看似平平無奇,實則反映了當下人們生活的焦慮與迷茫。
  •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 內卷這個詞怎麼火了
    大學生說的內卷是啥意思內卷通俗的說就是內部競爭。內卷是從內捲化而來,內捲化最早是描述農業問題的,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
  • 「內卷」一詞出圈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
    年輕人為何會有內卷情緒最近,也許沒有哪個學術用語比「內卷」更加出圈了。「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吉爾茨發現,農民在人口壓力下會不斷增加水稻種植的勞動投入,以邊際報酬遞減為代價進行不計效率的生產,勞動趨於內卷,從而形成「沒有發展的增長」。
  • 與這個焦慮的時代相處:呼籲一種關係性的人類生存
    )焦慮是否一定是一個時代病症或現代性問題,我們難以確定,但是我們大概可以確定我們確實生活在一個焦慮的時代,一個焦慮無所不在、全面覆蓋、深度滲透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焦慮是否一定是一個中國特色問題或發展階段問題,我們也難以確定,但生活於當下中國的我們大概也可以確定這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幾乎每個個體都能感受到不同程度和類型的焦慮。而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更為關注的顯然是社會性的焦慮和結構性的焦慮,尤其是其具體的生成機制和文化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