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與革命:目的論與不同的定義詮釋

2020-12-27 騰訊網

[摘要]雖然一般人民在「叛亂」或「革命」發動時都必然參與其中,但充其量不過是搖旗吶喊的角色罷了。

本文摘自《政治是什麼》,蔡東傑 著 ,世紀文景公司出版

作者:蔡東傑,臺灣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博導

在此,我們利用詹森援引過的一個例證來加以說明:1789年7月14日傍晚,當利昂庫爾公爵覲見並秉告法王路易十六,巴士底監獄已遭攻陷時,國王的反應是:「這簡直是造反!」但公爵馬上糾正他說道:「不,陛下,這不是造反,這是革命!」1854年,一位名叫梅多斯(Thomas Meadows)的學者也說了這麼一段話:「中國人是地球上最富於造反精神,但又最缺乏革命性的一個民族。」那麼,「造反」(或稱叛亂)與「革命」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阿倫特對此作了一個蠻不錯的腳註;她說:「這些叛亂之目的並不在挑戰權威或類似的既定秩序架構,而是為了解決替換某個正好處於權威地位者的問題,無論是以合法君主替代篡位者,還是以合法統治者替換濫用權力的暴君。」霍布斯鮑姆也提出過類似的論點:「農民並不是為了他們並不認識的那個真實國王而起義,而是為了理想中的公正國王而起義。」換言之,大多數叛亂活動的目標是羅西瑙(James Rosenau)所謂的人事戰爭或權威戰爭,重點是推翻那些不受歡迎的統治者,然後代之以那些可能比較合理的新統治者。

相對而言,革命顯然意指「結構轉換」,也就是希望能夠徹底改變權力分配的模式。從這個角度來看,革命不但會帶來歷史發展的斷絕,甚至它本身就是種歷史的異常狀態。

這又怎麼說呢?

從事實層面來看(或許這可說是個悲觀的事實),人類不僅在架構整個政治制度時無法避免少數統治的命運,在企圖改變現狀時也是如此。換言之,雖然一般人民在「叛亂」或「革命」發動時都必然參與其中,但充其量不過是搖旗吶喊的角色罷了。在比較單純的農民起義例證裡,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其實若非充滿著很高的可妥協性(例如《水滸傳》中的宋江一天到晚想受到朝廷的招安,甚至在化匪為官後還幫朝廷賣命出徵),便是野心程度不高(只要能佔山為王或者割據一鄉一地就很滿足了),膽敢或希望能「稱孤道寡」者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人。

在那些受精英利用而掀起的叛亂或政變例證中,一般人民則幾乎沒有發言權。而且,那些因(分贓不均以致)心生不滿而想推翻既有政府的軍事或政治精英,其實多數都不太反對現有的權力分配「架構」,而只是無法接受目前的權力分配「比例」而已。例如諾德林格(Eric Nordlinger)在研究冷戰初期發生於拉丁美洲的幾十次軍事政變後發現:軍事政變的最常見結局,就是一切都換湯不換藥,除了更換執政團隊的一大堆名字外,其餘一點兒都沒變。正因為這種現象,比較嚴謹的學者才會試圖區隔「造反」與「革命」這兩個目的迥異的類似行動;例如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便將社會革命研究的焦點放在幾個真正發生徹底變革的國家身上,例如展開歐洲首度民主實驗的1789年法國大革命、終結千年帝制的1912年中國革命,以及企圖實踐共產理論的1917年俄國大革命等。

在此,我們也請各位依循著這樣一種區別。

無論如何,我們還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那就是:為什麼在歷史上真正的革命並不太多?主要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人類到目前為止所設計的制度一直都維持著寡頭統治的特徵,也就是只有少數人能觸及並操控權力核心,這不僅符合政客的利益,正如前面所描述的,也讓多數不滿現狀的軍政精英在使用暴力手段時,心中只懷有改變權力分配比例的有限目標。第二個可能的原因則是,儘管在現實世界中亦不乏懷抱志向的精英,但是對現狀不滿是一回事,能不能提出更好的替代方案則是另一回事;換言之,在更新的概念邏輯(例如民主政治理論)出現前,理想性精英們一方面既缺乏推翻既存結構的有效思想指引,另一方面除了表示反對外有時也拿不出什麼實際解決辦法來,結果引發一連串「無主張暴動」,目的只在發洩怨氣而已。

《政治是什麼》,蔡東傑 著,世紀文景公司出版

《政治是什麼》圖書簡介

在談到《政治是什麼?》的創作初衷時,蔡東傑說,中國人其實是政治動物,所以才會出現像《三國演義》那樣的經典作品,所以總愛湊在一起調侃當前的政治局勢,甚至還會因此交個朋友或怒目相向,但是,真正懂政治為何物的少之又少。他希望可以通過這本書,輕鬆而簡單地帶領大家進到政治的世界,引導大家進行一場有趣的思辨之旅,多少培養一些理性精神,也期盼能傳授一點政治防身術,讓各位不會隨便被巧言令色所迷惑。為達到這個目的,他在文字、結構甚至目錄上都費了一番心思,以最重要的一些關鍵詞為線索,串起一場政治世界的進化之旅。

(本文為騰訊文化籤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李敖談臺灣反課綱:現代的學生不敢造反也不敢革命
    據臺媒3日報導,作家李敖表示,現代的學生不敢造反也不敢革命,而國民黨也困在尷尬處境,進退不得,「羞答答的通緝了自己」。 對於反課綱學生的抗爭,李敖表示,古人生氣了會造反,前人火大了會革命,笑稱現在的學生不敢造反也不敢革命,只會霸佔廣場或立院等,現場東倒西歪、汽水瓶散落一地。 李敖認為,還是當年的軍閥乾脆,對盤據的學生就是一陣亂槍,然後通緝幕後的國民黨,他不忘酸了一下國民黨,「如今國民黨既是首也是鼠,兩端之下,進退失據,誰也沒有通緝,羞答答的通緝了自己」。
  • 一本教科書在手,造反、種地全都有
    比如,在英國劍橋的政治課本裡人家對國家的定義是:「一大群生活在一個區域擁有共同語言、傳統以及自己政府的人的團體」你這個定義說不通啊然而,在我們的政治課本裡對國家的定義是這樣的:「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
  • 客家精神是中國的革命精神。
    窮則思變,貧困是無產階級的同義詞,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造反的同義詞。歷史上因貧困而選擇造反的例子屢見不鮮。窮則思變嘛,這是不言而喻的道理。當革命來臨舉著大同旗幟,共產主義旗幟時,他們便覺得實現這種大同世界的機會到了,於是勇敢地加入到革命行列,革命到底,永不回頭。「 死到陰間不反水 」 是客家人對革命的真實寫照。
  • 法律定義的意義詮釋
    雖然法律定義、規範等存在瑕疵,但定義功能依然重要,只是需要強化法律體系以及體系思維對法律自主性功能的彌補。法治需要法律定義和定義思維。對思維的約束主要是對法律定義(如權利、義務、權力、責任等)符合邏輯的使用。哲學家艾柯說:「一定存在著某種對詮釋進行限定的標準。」其標準就是明確的法律定義。法律運用不像哲學研究可永遠在途中,法官判案以及其他思維決策需要在程序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捍衛法治的思維首先是重視法律定義,根據法律的思考的第一步是根據法律定義的思維。其次是根據體系思維以及法治之理的審視,不然就沒有法律自主,也就不可能有法治。
  • 陳金釗 ‖ 法律定義的意義詮釋
    有哲學家意識到「定義是清楚思考與理性討論的關鍵」。法律定義具有對象化、抽象化、靜態化等特點,為司法、執法、守法提供前提。然而在執法、司法中這些特點都要發生變化。抽象化的定義要具體化,靜態化的定義要動態化。立法者創設法律是在定義法律,而執法者、司法者運用法律就是在具體語境之中再次定義法律。因而實施法治需要重視法律定義。沒有定義就不成法律,而沒有再定義就不可能有法律實施。
  • 孫中山籌集革命經費:大開賣官鬻爵期票
    孫中山革命和造反,是掉腦袋的事兒。但這種事兒,也需要錢,也就是支付成本,像做買賣一樣,要有本錢。比較起來,造反這種事,在起初的時候,往往就是拉杆子做土匪。按過去的說法,就是做沒本錢的買賣,若干強人湊在一起,幹上幾票,弄大錢,無本萬利。
  • 小學語文說明方法教學——摹狀貌,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
    今天我們來了解說明方法中的其它四種——摹狀貌,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為了使被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可以進行狀貌摹寫,這種說明方法叫摹狀貌 。摹狀貌與外貌描寫的區別首先是表達方法不同,摹狀貌是說明的一種方式,應用在說明文中,而外貌描寫是描寫的一種方式,可應用在除說明文外的文體中;其次是寫作的目的不同,摹狀貌重在說明事物的特徵,而外貌描寫重在抓特點塑造形象。
  • 薄竟是偽命題 三星詮釋的商務本新定義
    三星Notebook 9詮釋了商務本新定義   一個10mm厚度的本和一個15mm厚度的本在你包裡所佔據的空間用肉眼幾乎看不到什麼差別,但重量可不一樣,你背著一臺不到1000克的本和背著一臺2000克的本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尤其當你時常需要從一個會場趕到另一個會場,你會發現輕究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 「鋰電革命——從國家和用戶角度定義鋰電」的主題演講
    打開APP 「鋰電革命——從國家和用戶角度定義鋰電」的主題演講 高工鋰電 發表於 2020-12-24 10:56:40 摘要 鋰電革命的本質是能源革命,當前環保壓力、國家能源安全和可再生能源成本持續下滑,成為全球能源轉型必然選擇。
  • 嫪毐造反之後,才知同為太后趙姬和羋八子的不同,太明顯!
    嫪毐造反之後,才知同為太后趙姬和羋八子的不同,太明顯!! 大秦賦中,趙姬一度拿宣太后的事情,和自己所做的事情相提並論!畢竟同為太后,宣太后都能養男寵,憑什麼她不行?然而,為什麼宣太后能養男寵,生私生子,趙姬和嫪毐在一起卻要遺臭萬年呢?
  • 翻譯碩士必備知識點:目的論(Skopos theory)
    為了避免概念混淆,諾德提議對意圖和功能作基本的區分:「 意圖 」 是從發送者的角度定義的,而 「 功能 」 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識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 也就是說 , 譯者應該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採用相應的翻譯策略 , 而且有權根據翻譯目的決定原文的哪些內容可以保留 , 哪些需要調整或修改。 費米爾認為,翻譯中的最高法則應該是 「 目的法則 」 。也就是說,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採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換言之,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策略和方法。
  • 16幅精彩的攝影照片,詮釋「愛」的定義,一個眼神就讓人感動
    這些大文豪們,用言簡意賅的優美詩句,向我們詮釋了愛的定義。那麼在你的心中,愛是什麼呢?是給予,還是付出?問一百個不同的人,愛對他們意味著什麼,你會得到一百個不同的答案。確實,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在小絳看來,光是「愛」這個世間最美好的字眼,就帶給人暖若春風的感覺,那是一種撲面而來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 託馬斯·庫恩:科學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
    革命是世界觀的轉變庫恩認為,科學革命之後,科學家面對的是一個新的世界,使用新的去指導科學研究,採用新的工具以及研究新的領域。原句摘錄: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原句摘錄:隨著範式轉換而改變的,只是科學家對觀察的詮釋而已,而觀察本身卻是由環境和知覺器官的性質一勞永逸地確定了的。到底是世界變了?還是觀察沒變,只是科學家對觀察的詮釋不一樣了,如果是這樣,根本就體現不出範式的變化,只是解釋不一樣而已。
  • 科學革命的結構—讀書筆記
    隨著高通量測序技術的普遍化,就如同之前PCR技術,我們能夠對生命有更深層次的認識,現在積累的生物學數據,讓人不由得期待能夠利用人工智慧算法等等實現生物底層機制的發現,經歷又一次的科學革命。對於不同範式之間的不可通約性,我們可以描述為認知障,即科學的很多假設是我們進一步深入的障礙,但是沒有這種共同前提就無從討論。
  • 你所不知道的「革命」——以及各個名人說「革命」想表達什麼
    從此,「革命」一詞算是與「國際用法」接軌了。晚清名士王韜在1890年著述的《法國志略》一書就參考了岡千仞的《法蘭西志》,使用了專用名詞:「法國革命」。王韜的影響力有限。最終,是一代偉人孫中山的倡導下,「革命」一詞風靡國內。
  • 科學革命的結構
    而於1969年再版的後記中,說明了他對典範的定義及關係。對孔恩這本書的某些評論為:介紹了寫實的人文主義到科學核心;而其它評論則為:孔恩將非理性的元素引進科學最偉大的成就中,使其崇高的性質失去光澤。他的結論是,亞裡斯多德的概念並不是比牛頓差的,就是不同而已。這種觀點是科學革命的結構的基礎。在孔恩此書的出版之前,關於科學研究和發現的過程,已經有許多想法被提出了。路德維希·弗萊克在他的書中:科學事實的起源與發展,提出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第一個系統。他表示想法的交流會導引一個集體思想的建立,當其充分發展時,會分化為深奧(專業)和通俗(外行)的圓。
  • 繪本《童年》:詮釋成功的定義和成長的意義,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
    書中匯集知名偉人、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神話人物以及普通人等共計56個人的童年故事,並配以風格各異的插圖,展現世間的人生百態,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和成長的真正意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02、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童年》中不僅有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孔子、戴高樂這樣的知名偉人,安徒生、卓別林、巴爾扎克這樣具有卓越成就的人,伽內什、夏娃、摩西、赫拉克勒斯這樣的神話人物,也有眾多的普通人,比如約瑟夫·梅斯特、克勞德特·科爾文、伊克巴勒·馬西、安德雷·德斯岡等。
  • 繪本《童年》:詮釋成功的定義和成長的意義,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
    書中匯集知名偉人、具有卓越成就的人、神話人物以及普通人等共計56個人的童年故事,並配以風格各異的插圖,展現世間的人生百態,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和成長的真正意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激發哲學思維的養成。02、詮釋成功的不同定義,彰顯深度的人文情懷《童年》中不僅有居裡夫人、愛因斯坦、孔子、戴高樂這樣的知名偉人,安徒生、卓別林、
  • 1968年的日本「文革」:東京大學貼「造反有理」
    在法國,兩萬名學生掀起導致戴高樂下臺的「五月革命」;在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裡則開始了一場場反對《美日安保條約》、反對越戰的運動。  那時候,日本的年輕學生們幻想自己「可以主導顛覆世界的革命」。藤田和芳所在的上智大學裡貼滿了大字報,作為社團報紙主編的他,也在這種風潮下變得越來越激進。他常常在深夜打開收音機收聽毛澤東語錄和革命歌曲——「日本的各位,這裡是北京放送。」
  • 再看「閒讀水滸」有感:宋江在兵強馬壯的時候沒選擇造反到底,為何...
    擁有出身各不相同的108位好漢,宋江為啥不造反到底,反而要說服他們接受詔安呢?所以最後排座位定名分後,不難看出,早革命不如晚革命,晚革命不如反革命。再讀「十年砍柴」老師所著的「閒看水滸」有感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如有不同意見,歡迎吐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