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驅動,為每堂課賦能
作為學校智慧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智慧課堂的建設,需要基礎環境建設的支撐,更需要在應用場景中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在智慧課堂建設首輪入校培訓後,為進一步深入應用場景,更好地為課堂、為學科賦能,著眼於課堂教學實踐的智慧課堂「樹標課」活動在灣沚區火熱開展。
來自灣沚區教育局教師發展服務中心的專家指導團隊,來自智慧教育建設指導中心的督導老師,來自灣沚區9所考核校的教師以及來自科大訊飛的校園服務運營團隊共同參與了本次活動。怎樣在教學實踐中用好智慧教育產品,切實賦能課堂,是活動參與者們集中關注的問題。
12月24日至1月5日,在為期半個月的活動中,老師們在科大訊飛校園服務運營團隊的協助下,仔細打磨各自選報的新授課,陸續完成試課。
三元小學的吳承鳳老師帶來4年級語文課《王戎不取道旁李》,陶辛中學的陶勇強老師帶來7年級語文課《天上的街市》。政和小學周瑤帶來3年級數學課《數學廣角—集合》,陶辛小學的奚正理老師帶來4年級數學課《平行與垂直》,十連小學的張玉坤老師帶來6年級數學課《數與形》,六郎中學的李雪蓮老師帶來7年級數學課《角》。
紅楊中學的汪貴勝老師帶來8年級英語課《Unit 9 Have you ever been to a museum? Section B (3a-Self Check)》,紅楊小學的奚素勤老師帶來4年級英語課《Unit 3 My friends A Let's spell》。橫崗中學的查小飛老師帶來8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維護國家安全》。
智慧教學,助力教師提升信息素養
備課階段,依據學生預習的數據反饋分析學情,實現以學定教,精準備課。一鍵調取雲端教學資源,豐富導學素材。教學過程中,將開放式投屏、拍照講解、隨堂測驗、小組探究等多種立體化的互動方式融入教學設計,老師們發現,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明顯提升了,自主探究意識也被有效調動。同時,學生學習過程性數據的實時反饋,也為老師提供了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的依據。課後檢測課堂教學效果,打開智能題庫,便可針對不同學生的學情定製個性化、分層式作業。這樣的一堂課,令老師們對大數據助力課堂的教學變革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
九節課涉及四大學科,不同學科的課堂也各有精彩,智慧課堂產品中的學科工具助力老師更高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怎樣更形象地向4年級的學生展示「平行與垂直」的空間關係?打開智慧屏上的「幾何畫板」工具,抽象問題即刻有了具象演示。怎樣達成準確識記生字詞的目標?小學語文、英語老師巧用智慧課堂的點讀、跟讀功能為學生創設標準語言環境。
智慧課堂以生為本,應用和推廣的核心卻在於每一位教師。 「樹標課」活動以一節課為切入點,以綜合實踐驅動教育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為助力教師提升信息素養提供了良好平臺。老師們興奮地表示,磨課、試課中,學會了更有針對性地應用智慧教育產品的豐富功能,怎樣有效實現師生互動?怎樣提升課堂趣味性?解鎖了不少實用方法。
樹立標杆,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磨課、試課環節後,老師們在評課研討環節認真聽取點評專家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教學設計與實踐,為下學期的公開課活動做充分準備。
專家們也紛紛表示,希望本次活動中打磨的課例,最終能夠成為符合標準的樹標課。下階段,將在全區範圍內對樹標課例進行觀摩研討,推動優秀課例以點帶面,形成示範效用,激勵更多教師切實參與到這場教學變革中,形成一支人才隊伍,助推全區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