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裡皖江」靜流如歌,緩緩淌過一座「新城」。今年7月,經國務院批覆同意,安徽省蕪湖市蕪湖縣撤銷,灣沚區取而代之。
「新城」倒也不新,灣沚區古稱「鳩茲」,意為鳩鳥翔集、草木豐美之所。「『鳩茲』又回來了。」初冬午後,清風吹起菖蒲,夾河閃著波光,謝華林「披」了一身暖陽,不住地感慨。
夾河,穿過灣沚區陶辛鎮上水村,入青弋江、匯長江。在這裡生活了一輩子,謝華林關於夾河的記憶,也是一部「夾河變遷史」。兒時,夾河水清如鏡,謝華林常與鳩鳥做伴;後來,夾河疏於管理,兩岸垃圾遍野,清水河淪為「臭水河」,讓人避之不及;現在,這裡重現「鳩茲」好光景,夾河水質穩定達到Ⅲ類標準,上水村也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示範村。
變化,來自灣沚區對「河湖長制」的先行先試。2015年,灣沚區被水利部確定為河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試點縣。2018年,灣沚區所有水體全部納入管理範圍,實現岸上、水面、流域、河湖內外「河湖長制」全覆蓋。
「在這一基礎上,我們成立了上水村鄉賢理事會,籌款230餘萬元,修建了一條長達1500米的生態溝渠,將夾河與有著600餘畝水面的宗潭水系連接起來,實現村中水系串起來、動起來、活起來。」上水村第一書記董躍進說。
蝶變的故事,在灣沚區隨處可見。花橋鎮紅光村養殖大戶方國感受頗深,河湖管理模式創新為他帶去了實實在在的紅利。「過去水質差,魚質不可能好。自打實行了保證金制度,魚質隨水質一天天變好,現在塘裡的魚已經『遊』出了灣沚,大部分銷往南京、上海等地。」守著百餘畝魚塘,如今,方國的飯碗端得更穩了。
方國提到的「保證金制度」,就是灣沚區河湖管理工作的一項創新做法,即水環境獎懲制度。「灣沚區針對傳統水產養殖業,制定相關約束性條款,從制度建設上減少對水生態的破壞。與此同時,積極推行『種草、投螺、少養、優餵』的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再經由鎮河長辦對出租水面的一系列指標進行年度考核,合格者給予獎勵,不合格者則予以解約、清退。」灣沚區水務局副局長丁美健介紹。
目前,灣沚區已建立起覆蓋區、鎮、村三級的河湖長管理體制,從「清塘水、淨河水、治汙水」到「水汙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加快打造美麗河湖新樣板。據悉,目前全區共設有區級河長9名、鎮級河長51名、村級河長145名,另有管護員512名。
生態環境的扭轉,也帶「火」了全域旅遊。現在,每逢周末,沿著鄉村旅遊風情道——「『蕪』悠之路」,去往灣沚區觀山親水,已成為周邊眾多市民的新選擇。「『蕪』悠之路猶如一條七色彩帶,串聯起藝創小鎮、汽車運動公園、原野森林等15個主要景點,集聚了灣沚區鄉村旅遊發展的特色和精華,這也是灣沚區輻射帶動鄉村旅遊項目布局和發展的重要縮影之一。」灣沚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將670平方公裡的灣沚區打造成為一個大景區」。目前,灣沚區已有8個A級旅遊景區、60家星級農家樂、4個省級優秀旅遊鄉鎮和5個省級旅遊示範村,眾多「大而美」「小而精」的旅遊項目,引得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灣沚區接待遊客總人數達249.3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約15.5億元。在灣沚區,一個以生態旅遊、文化旅遊、休閒旅遊、鄉村旅遊為特色的全域旅遊大格局已經呼之欲出。
近年來,灣沚區走出了獨具灣沚特色的「一二三四」「兩山」理念實踐新路。「一」是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指引;「二」是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化融合為方向;「三」是指以「兩山」理念實踐創新體制、生態考評科學化、全社會參與三項機制為保障;「四」是指探索出四個轉化模式,即轉型升級模式、創新引領模式、綠色品牌模式和全域旅遊模式。
去年,灣沚區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3家,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89.2%。與此同時,大力推進新型智慧園區建設,實現汙染源監測等數據實時共享,園區內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提升至93%以上,汙染物產生及處理量較改造前降低了12.6%,並清理整頓了「散亂汙」企業近200家。
從生態環境改造到產業轉型升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在灣沚區不斷延伸,得以印證。「未來,我們將繼續推動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不斷提升汽車零部件、電子電器等傳統製造企業的競爭力,大力促進位造業向智能、綠色、融合方向轉型,奮力將灣沚區建設成為全域美麗幸福城。」灣沚區委書記韋秀芳說。
原標題:灣沚區又現魚躍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