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餐桌上,最主要的肉類食物恐怕就是豬肉了,豬肉是我們消耗最多的豬肉,可以說是中國養了世界上一半的豬,也吃了世界上一半的豬。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還能沒見過豬跑。但現代人見到的豬和以前人見到的豬可完全不一樣。從中國人9千年前在中原地區第一次捕獲到第一頭野豬開始人類開始了對豬漫長的馴化之路。
從中國農業部得到數據可以看出僅僅2017年一年我們就有7億頭豬出欄,豬肉的數量也有5千多萬噸,也就是平均每人每年消耗70斤豬肉,然而這麼多豬肉卻99%都是由國外進口的豬肉品種,我們自己的種豬卻瀕臨滅絕。就像上面所說的中國楊志豬的歷史特別早,但在古代老百姓對豬肉的需求基本可以說是奢侈品行列,由於從古代到近代我們的行業發展幾乎沒有受到市場競爭影響,一直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而且我們對吃的追求和講究,我們培養出來的豬大部分是迎合好吃,口感好,肉質品質高這幾個方面。但缺乏市場競爭,我們就沒有馴化培養出可以快速長成出欄,肉質還說得過去的豬的品種。
在進入現代社會,隨著對豬肉需求的增加,我們本土豬滿足不了快速長成出欄的需求。必須從國外引進適應市場和時間的豬種。現代我們吃的豬基本是以英國的大白豬、丹麥的長白豬、和美國的杜洛克豬,這三種豬為代表,它們的特點就是,生長特別快,肉質多以瘦肉為主,這也就符合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以及對瘦肉的龐大需求。比如杜洛克豬原產於美國,其最大優勢為生長快,飼料轉化率高,抗逆性強。是市場競爭的絕佳選擇。
上面這三種豬都是白豬,其實我們本土豬都是黑豬或者花豬,在一些電影中還原上世紀中期以前的農村環境就要看它們養的豬是白豬還是黑豬或者花豬。我們自己的豬就輸在了成長慢,肉質肥膩上。其實很多傳統的豬肉做的菜都是根據這種本土豬肉特點創造出來的,比如紅燒肉、回鍋肉、火腿等等使用的都是本土豬肉做才最好吃,但現在很多人已經吃不到了,因為太貴幾乎成了限量奢侈品了。
目前我們的本土豬,很多都瀕臨滅絕,中國此前有88種本土豬但超過85%的品種數量在斷崖式下降。像是定縣豬、項城豬、窄勒黑豬、龍遊烏豬都已經滅絕,剩下還有30多種即將滅絕。金華火腿標配的金華豬,不超過1000頭;湖南羅代豬,曾只有8頭。由於在我們引進國外種豬時,在繁殖幾代後由於近親關係以及品種多樣性匱乏,豬的品種會急速下降,到時又不得不再次引進豬種,每年進口的種豬就有2萬多頭。但本土豬肉的培育又是一個浩大工程,涉及到生態學遺傳學,也是任重道遠。
未來希望,種豬也能擺脫壟斷,讓本土優質豬也能人人享受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