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縣一家豬業公司成功收購國際著名種豬公司,開創我省農業企業跨國併購歐美國家技術領先企業的先河,這既是培育農業產業化發展新優勢的有益探索,也補上了構建開放經濟新機制的重要一環——
和縣烏江工業園區位於長江之畔,4月初,這裡一派春和景明氣象。「我們正忙著與法國方面共同推動成立CG中國公司的籌備工作。 」位於該園區的漢世偉豬業公司負責人張邦輝告訴記者,該公司是一家「鳳還巢」企業,去年9月,企業斥資1500萬美元收購國際著名豬育種企業法國CG公司40.69%股權,目前進展順利。成立CG中國公司,目的就在於加快將生豬養殖行業先進的育種技術引入國內。
我國是生豬養殖和豬肉消費大國,但是在豬育種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有很大差距。而豬育種技術是豬產業鏈的源頭和最核心的技術,一直被國外育種企業壟斷,我國養殖企業長期扮演國外種豬公司「擴繁場」的角色。
資本「走出去」: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發揮開放對農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的引領作用
「在豬育種方面,我們這次併購在全國是第一單。 」漢世偉公司負責人張邦輝表示,目前農業企業跨國併購在全國也不多見,該公司收購法國CG公司的股權就希望通過跨國併購直接掌控核心技術,迅速形成競爭優勢,致力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種豬產業的領軍企業。
法國CG公司隸屬世界第二大多物種動物遺傳公司克裡莫集團,由多家跨國豬遺傳公司組成,在豬遺傳育種領域積累了超過100年的經驗。遺傳育種專家、負責此次併購項目的浙江大學教授傅衍說,收購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彌補在豬育種技術上的差距,打破國外的壟斷和封鎖,做強整個產業鏈。
「這些種豬性能表現非常優秀,父系豬前10%的平均料肉比不到1.8,而國內一般是在2.8左右,這一參數在國際上是領先的。 」據傅衍介紹,料肉比指每公斤增重需要的飼料,若小豬從10公斤養到上市110公斤,增重100公斤,料肉比差0.5就是50公斤料,按每公斤飼料3.2元計算,就可省160元成本。 「這對一個萬頭豬場,乃至百萬頭的生產體系,效益就很可觀了。 」
傅衍告訴記者,由於育種技術的落後,我國養殖企業一直在重複循環「引種—退化—再引種—再退化」的怪圈。通過跨國資本併購,直接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從而掌控育種的源頭技術,可以讓中國的種豬企業更快地從擴繁場變成育種場,不失為國內企業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捷徑。
在安徽國際經濟合作商會專家連瑞南看來,漢世偉公司的這次跨國併購是一次典型的「資本換技術」的嘗試。
「過去,我們在很長時期都走以市場換資金和技術的路子,現在企業在資金、技術上都有了相當充分的積累,具備了『資本換技術』的實力和能力,這是加快『走出去』重要的現實條件。 」連瑞南說,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對強化農業科技創新驅動作用和加快農業對外開放步伐均作出了明確部署。我省是農業大省,亟須在農業資本跨國併購上邁出更大步伐,走出以開放促進技術創新的新路。
技術「引進來」:提升核心競爭力,培育農業開放發展新優勢
「包括CG公司在內,世界上很多大型養豬公司都是通過收購種豬公司,從而拓展到種豬產業,實現對上遊源頭技術的把控。 」傅衍表示,根據併購計劃,這家法國公司將在中國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研發中心及營銷團隊,研發本土化的育種體系及育種技術,形成生豬行業關鍵領域的核心競爭力。
「但單靠資本併購、簡單複製,是拿不來核心技術的。 」連瑞南認為,要把跨國收購和技術成果最終轉化為關鍵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上的領先優勢,還需要在技術合作開發、技術人才培養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機制,完成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本土化過程。
「3月31日,法方的代表團來和縣的總部,就CG中國公司成立的具體細節進行討論,預計7、8月份,CG中國公司可完成註冊等相關手續。」張邦輝告訴記者,從「走出去」到「引進來」,這「一出一進」目的就是要實現在豬育種技術方面向前邁進一大步。目前,該公司已經開始利用CG的育種技術建立了核心育種場,開展了測定及育種工作。同時,該公司正在探索商業模式創新,吸引更多養殖戶加盟,加快技術合作成果的規模化、產業化。
「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還是企業在更高層面上尋求發展的需要。 」張邦輝說,收購CG公司股權,可以很好地利用其國際資源實現公司向海外的進一步擴張。比如,CG在巴西有分公司,而巴西有著非常遼闊的土地適合發展養豬產業。這也意味著為企業下一步進駐巴西等南美地區發展養豬產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大規模走出去、高質量引進來,正在成為我省開放型經濟發展的常態。 」省商務廳外經處負責人戴傳裕表示,我省農業企業拓展國際空間的意願和動力正在不斷增強,這對培育農業產業化發展優勢將發揮積極推動作用。
湧動「併購熱」:入其俗、從其令,最大程度規避「走出去」風險
我省在農業領域實現對歐美國家企業跨國併購的新突破,也是近年來省內企業湧動的跨國併購熱潮的新成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省境外跨國併購額佔全省對外投資的36%,對歐美地區投資進程加快,佔比達40.2%。
「儘管發達國家門檻高、但是其社會政局穩定,市場、管理和規則都很透明,發展前景可以預期,所以吸引著大量外來投資者進入。 」連瑞南分析,目前全球經濟正在復甦和一些西方國家的結構調整,為中國企業以較低成本開展國際併購,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從我省企業已佔有的市場看,大多集中在發展中國家,總體上穩定性較差,在經濟下行、局部動蕩、地區衝突、制裁和反制裁交錯重疊的複雜形勢下,我省企業『走出去』也面臨著較大阻力、波動和風險。 」戴傳裕表示,省內企業海外併購可重點關注歐美國家成熟的品牌、技術和營銷渠道,努力獲取高端品牌市場資源,增強應對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
「在『走出去』過程中,我們常常講要學會合作雙贏,這個合作不僅僅是指與政府、與合作方合作,還要與社區、工會等各種社會組織打交道。 」張邦輝認為,企業在海外發展,不能帶有「搞定某一方就萬事大吉」的思維,否則最終還是自己「吃虧」,要理解尊重當地現行的商業規範、商業倫理,要入其俗、從其令。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仍將是企業海外併購與投資的大好時機。 」連瑞南認為,農業企業在參與海外併購過程中,會更多面臨開放視野不足、專業人才較為匱乏等難題,這就需要政府及第三方專業機構主動搭建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平臺,幫助企業及時獲取信息、規避風險,讓農業企業能夠更加順利地「揚帆出海」。(記者 鮑亮亮、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