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正的閩南語,終於可以在院線電影裡聽到啦!1月10號,大陸首部全閩南語電影《蕃薯澆米》上映。電影由著名導演李少紅監製,泉州籍導演葉謙執導,"兩大影后"歸亞蕾和楊貴媚聯袂主演。片子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
(泉州廣播電視臺 張尹)
「山腰鹽場是泉港人民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了,來到這裡我就聞到一股海的味道,曬鹽場裡的水面波瀾不驚,像天空之境一樣美極,這裡就是電影《番薯澆米》的取景地之一,其實不僅是鹽場,泉港的廟宇、惠安的輞川老街,以及打腰鼓、踩水車等閩南生活,也被原汁原味還原在銀幕上。」
《蕃薯澆米》以一位空巢老太的視角展開,講述了歸亞蕾飾演的閩南寡婦林秀妹,在撫養兩個兒子各自娶妻成家後,感到自己由「被需要」到「無關緊要」。好在,她有一位性格活潑、大膽、仗義的閨蜜青娥,兩個人天天作伴,彼此消磨時光。但青娥突然離世,讓林秀妹真切地意識到了生離死別,她決心要找回那個「消失的自我」,實現自己的價值和追求。
(《蕃薯澆米》導演 葉謙)
「比如主角比較端莊比較靜,楊貴媚老師就是負責有點鬧有點活潑,他們這種傳統的表演方式,很像閩南戲曲裡面的一些表演形式,歸亞蕾老師,像水一樣,表面波瀾不驚,偶爾有漣漪,內在是波濤洶湧的,楊貴媚老師表演非常精準,蓄勢待發,一出手就像火一樣要把你燃燒。」
為了能夠真實還原泉港地區的腔調,主演歸亞蕾用了半年的時間,特地去練習閩南語對白。「蕃薯澆米」音譯自閩南百姓最經常吃的「地瓜稀飯」,寓意著「生命的真諦就藏在平凡生活之中」。影片大部分為實景拍攝,導演巧妙地將一個個閩南文化元素組合成立體的景象,讓觀眾仿佛置身於那個燈火闌珊的小漁村。據介紹,這也是一部素人演員最多的電影。
(《蕃薯澆米》導演 葉謙)
「還有比如老人們的堅守,跟老人們的留守,惠安輞川的老街,整條街道上面,其實還住著很多很多的老人,有些老人也在我們電影裡面出鏡,輞川老街的入口有一個媽祖廟天后宮,也是電影裡面很多戲劇化的場景,它也起了很多推波助瀾的作用。」
《蕃薯澆米》的導演葉謙是咱厝的「閩南後生仔」,他的本職工作是時裝設計,他首創的輕禮服系列獲得眾多一線女星的喜愛。此次跨界,他帶著什麼樣的拍攝初衷呢?
葉謙家住泉港葉厝,在他小時候,父母都在艱辛賺錢維持生計,爺爺奶奶和外婆,便接力照顧他的生活,他自小就愛跟老人聊天。如今,從北京短暫歸鄉的日子裡,清晨的哀樂常常將他叫醒,這代表著又有一位老人離開了,也讓葉謙意識到,每一次歸鄉,似乎都在經歷著永別。
(《蕃薯澆米》導演 葉謙)
「他們在勸告在外的人,都說要積極要樂觀,但是轉到自己身上的時候,就沒有任何的表情,很平靜地說自己活著就是等死,其實這句話很刺痛我,去寫這樣一個劇本。」
作為時裝設計師,葉謙也將自己最擅長的美學鑑賞力,運用到影片的拍攝。此次跨界的背後,是這名青年導演的赤子之心,他為老年女性注入了「少女心」,稱她們為「資深少女」。電影中阿水師一角,葉謙特地參照爺爺的形象,選了演員班鐵翔,又把爺爺親手製作的水車放到故事裡,算是彌補自己沒能見到爺爺最後一面的遺憾。
(《蕃薯澆米》導演 葉謙)
「我們反而不是通過賣慘的方式去講,反而是通過,非常特別非常活力非常繽紛的角度,去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中間可以看到很多家庭關係的反思,也可以跳脫出我們的日常一些角度,重新去審視自己跟家人的關係。」
(泉州廣播電視臺 張尹)
「記得小時候,父母也曾帶我們看過楊貴媚主演的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三十年後,我們長大成人,父母變成了我們的「孩子」,是時候帶他們嘗嘗這碗獨特的《蕃薯澆米》了,年輕人也許能從兩位資深少女的身上 看到自己母親的影子,老人們可能由此獲得一絲溫暖。電影用最鮮明最生動的方式 來探討生老病死,也讓年輕一代 可以去進入這些老年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