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橡皮老師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成為強者,獲得成功,成為贏家,世界亦優勝劣汰,弱肉強食,規則殘酷,從來就不是公平的。作為成年人,我們努力工作生活,實現自己的目標和理想,也明白有些事情,不是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會有結果。面對成功不難,而失敗不經意間的到來,往往讓人手足無措。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我們如何讓孩子勇敢面對失敗?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面對遊戲失利,輸掉比賽,或是參加活動被淘汰出局時,出現負面情緒,哭鬧不停,不能接受事實。出現這種情況,一方面,是孩子發展階段的特點導致。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自我認知發育尚不完全,無法客觀地看待自己,會出現盲目自信,或過於自卑的心理,遭遇失敗後,自信心受到打擊,難以接受結果。另一方面,家庭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喜歡與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在意別人對孩子的評價。這些會對孩子產生過多的壓力,讓孩子更加害怕失敗。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史丹福大學的教授卡羅爾把人的思維分為兩類:一類是固定型思維,這類人認為能力、天賦固定不變;一類是成長型思維,這類人認為能力、天賦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父母與其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一路過度保護,不如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在面對失敗的時候,不再畏懼,勇敢接受。
比如與孩子玩遊戲時,在開始前,把規則講清楚,讓孩子接受,這樣如果孩子輸了有情緒,就要告訴孩子,「你已經同意這個規則了」。同時也要告訴孩子,輸贏沒關係,遊戲的目的是享受遊戲的過程,沒有人能一直贏。我們為勝利歡呼,也坦然接受失敗。同時,我們反思總結失敗的經驗,在失敗中成長,為下一次的成功做好準備。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在遭遇失敗的時候,會產生失落、沮喪、難過的負面情緒。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平復開導尤為重要。父母要告訴孩子,失敗是生活中的常事,我們總結經驗,下次繼續努力。除此之外,我們還要讓孩子明白,無論成功或者失敗,我們都是一樣愛他。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 培養孩子對待失敗的正確態度
自動手做事情的機會,遇到挫折面對失敗時,往往不知所措。父母要適當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歷了一些失敗,體驗到失敗的後果,才能不再害怕失敗,學會如何面對失敗。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4. 總結失敗的經驗
失敗不能讓孩子成長,只有復盤失敗,總結經驗教訓,才能讓孩子在下一次做的時候,更容易獲得成功。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讓孩子善於總結失敗的經驗,牢記失敗帶來的教訓,避免以後走同樣的彎路。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我們都知道,人生道路上難免會有很多失敗在等待著我們。如何去面對失敗就成了每一個人必須要做的事。孩子想贏怕輸的核心問題,不僅在於輸贏觀,更在於孩子對「過程與結果」的看法。其實,很多孩子在乎結果,往往是因為家長在乎。平時問孩子的都是:成績多少?吃了多少飯?跑了多久步?而不是:學習過程開心嗎?飯好吃嗎?跑步感覺累不累?強化過程的情緒體驗,弱化結果導向,孩子也一定會慢慢知道: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勇於面對失敗,才能不斷努力,提高能力,獲得成功。面對失敗,孩子成長型思維的建立,需要父母的耐心,也需要父母從自己做起,改變對失敗的態度,孩子自然而然也會被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