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在河北老家參加高考時也罵過北京考生,也是現在這些孩子的語氣,如果老子在北京參加高考會怎樣怎樣,來了北京,從事了七年小升初教育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是我們當年膚淺了,北京的孩子學的比我們苦多了,而且是從小開始有計劃的學,琴棋書畫無一不精,而且還成績好。如果說倒回33年我生在北京,以我當年的學習狀態,來和現在這些孩子去競爭,我估計會被秒的連渣都不剩。
我每年大概接觸幾百個孩子,基本上每個月至少2場線下講座,在讀家長也不少,這意味著每年要面對幾百個家庭,接觸的多了,了解的信息也就逐漸的多了。現在我接觸的部分家長,尤其是一些男家長還抱著三十年前的觀點,言下之意,當年我在老家也沒上過課外班,小學、初中都沒怎麼好好 弄,高中努力了幾年,就考出來了,而且我現在活的也還不錯。但他們根本不了解北京的升學環境和升學壓力,也沒分析過他們升學的競爭對手,北京的升學途徑和老家完全不一樣。
先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競爭對手,在寫文章之前我又搜了下信息,通過17年北京市政府的不懈努力工作,到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終於有所回落,來到了2170.7萬,比原來所說的2200萬少了一些,當然這是指有戶口,辦了居住證、工作居住證登記在冊的人,還有不少沒辦證的。在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產,我歷年接觸的家長不外乎幾種,大學教授、企事業單位高管、國企高管、外企高管、公務員、醫生、律師,部隊上的幹部等,這些人有一個共性,基本上都是從全國各地憑自己本事考到北京,在北京紮根的人,或者是自己的父輩是這樣來的,也是這麼培養的他,這些人基本上都有了一定社會地位,想讓自己的孩子也能通過努力達到這個高度。真正的北京土著,參與的反而不多,具體原因,大家可以自己分析下,我在這不多說。剛提到的中產 這些人在自己的崗位上都很優秀,為什麼讓自己的孩子點燈熬油的去折騰這個事,我也交流過不少家長,得出來的結論是:來自中產階級的焦慮。說幾個案例:
前兩年一個考進人大素質班的家長回來做分享講到:其實我也想走素質教育,我作為交流學者去過歐洲,在德國生活過;也去過北美,美國、加拿大我都待過,素質教育我聽說過,但從來未見過。國外考取世界知名大學的孩子大部分的家長也是社會精英,他們從小接受的是私立教育、貴族式教育,在國外想考個律師、醫生也不是那麼容易,孩子從小也是放學後接受課外班的薰陶,和國內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我是在國外轉了一圈回來,決定讓孩子走選拔路線,現在進名校比幾年後往裡殺反而來的容易一些。這種情況不是個例,每年都在上演,好多家長去國外交流,小學3、4年級把孩子帶出去,回來讓孩子走自主擇校,現在不少西方國家在學習中國的教學模式,英國已經引進了中國的數學教材,反而國內還在提倡,鼓吹素質教育。教育是剛需,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現實情況是,國力提升了,孩子們都上的起學了,參與到升學的的人多了,教育資源確實不均衡,好學校就那麼幾所,選拔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但應該給學有餘力的孩子一個做選擇的機會,靠成績篩分也無可厚非,因材施教,好學生選擇好學校,好學校挑選好學生是正常的,這個事說到哪去它也是合理的。
一個清華二代在這上課,爸爸在清華微電子研究所任職,他跟我交流說我家小傢伙長大了能去我們所那也不錯了,但現在他必須得努力,因為我現在有的軟實力他無法繼承,我可以憑本事在清華工作,在自己從事的領域有點話語權,但我並非大富大貴,孩子長大了想借我的餘蔭也得是他自身的本事足夠在這立足,否則,誰都幫不了。
最近和一個家長聊天他也提到,以我現在的位置,我家孩子如果學歷夠了,我能輕輕鬆鬆的給她找個好點的工作,她現在還小,我也不太想讓她出去,即便出去,後期也是想讓她回國發展,孩子現在必須進入好學校,進入一個良好的氛圍,圈子,這個對她未來的生活會很有幫助。
通過這幾個案例大家也能看出來,這些家長都比較具有前瞻性,他們的孩子也會在各個成長的年齡段處於領跑,這些孩子可不是傻讀書的孩子,家長們也知道孩子們學成未必會走他們現在的路,但至少通過成長中的努力,等孩子成人了有資格、有資本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
有些人在抨擊當下教育體制,說這個體制出不了大家,出不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我從事的小升初這個工作中,我能看到和感受到這個國家和民族的無限潛力。改革開放後人才外流有多少?2萬清華學子在矽谷也不是傳說,現在的頂級科研中國人少,終歸是一個窮字鬧的,人窮志短,幾十年前好多學生學習,考研的最終目的是掙錢,安身立命!真正想搞科研的並沒有那麼多,當然現在也還有不少這樣的,這個隨著國力的提升和大多中產家庭孩子的成長,肯定會有所改善。我成長在河北農村,當年我們成長那個環境對西方是仰視的,崇洋媚外的,外國的都是好的。現在隨著國力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提升,現在的這些孩子已經可以平視,甚至到了外面能夠審視、評價外面的環境了。就我見到的,2000年以後,尤其是05年後長起來的這些孩子,他們的家庭教育,受到的教育,接觸的環境,加上自身的能力,只要找準路,未來想不成事都難,中國不是沒希望,中國教育也不是那麼失敗,這些孩子給他們二、三十年時間,成長起來真的了不得,這個我真的可以打賭。
出生的外地的孩子,也不要抱怨公不公平,相對來說,高考還算是比較公平的路,它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智商不太差,方法得當,足夠勤奮,是能夠出頭的。你們現在在抱怨的那些北京考生,他們的父輩是靠PK掉了你們的父輩給他們創造了這樣的機會,這些人基本都是全國各地靠本事留在北京的學二代、三代。再有,想在北京考出來真的沒有相像中的那麼容易,北京是精英雲集的地方,這些學二、三代智商一流,也足夠勤奮,想PK掉你同城的同齡人,不從小去規劃一下,還真不是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