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風穴的準確位置圖及作用

2021-02-12 艾本初

文章摘要:

秉風穴的準確位置圖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秉風穴歸屬手太陽小腸經,有緩解治療肩臂疼痛、肩胛痛、肩周炎等作用。

 秉風(Bǐngfēng)  

【所屬經絡】  

手太陽小腸經  

【國際代碼】  

SI12  

【特定穴】  

手三陽與足少陽經交會穴  

【穴名解說】  

【秉風穴】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陽小腸經。手陽明、太陽與手、足少陽之會。別名:肩解。  

【穴義】小腸經經氣在此形成水溼風氣。  


(1)秉風。秉,執掌之意。風,穴內氣血物質為運動著的風氣。該穴名意指小腸經的氣化之氣在此形成風氣。本穴物質為天宗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上行至此後,因吸熱脹散而化為風氣,風氣循小腸經而運行,如被執掌指使一般,故名。  

(2)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本穴物質為受熱脹散的水溼之氣,因其氣血強盛,且在同一個天部層次傳行,同合於陽明經多氣多血的溼熱之性及表現出足少陽膽經的風木之性,故為手陽明太陽穴足少陽之會。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下行於曲垣穴。  

【功能作用】吸附水溼,冷降小腸經陰濁。  

秉風穴的準確位置圖

【定位】  

在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秉風穴歸屬手太陽小腸經,有緩解治療肩臂疼痛、肩胛痛、肩周炎等作用,秉風穴的位置:肩胛部,岡上窩中央,詳見本文圖解秉風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取穴法】  

正坐位。由天宗(參見「天宗」)直上跨過一斜向骨頭(即肩胛岡)至凹陷中點處,用力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為本穴。  

【秉風穴的位置】位於人體的肩胛部,岡上窩中央,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  

【穴位解剖】在肩胛崗上緣中央,表層為斜方肌,再下為崗上肌;有肩胛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和副神經,深層為肩胛上神經。  

【層次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筋膜、斜方肌、岡上肌。皮膚較厚,由第一、二、三胸神經後支重疊分布。皮下筋膜緻密,纖維組織發達,並有纖維束連於皮膚。 

 

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穿斜方肌表面的背部深筋膜入該肌,並繼進其深面的岡上肌。前肌由副神經支配,肌由肩胛上神經支配。  

【主治病症】  

①肩胛疼痛、上肢酸麻等肩胛、上肢病證;②支氣管炎。  

秉風穴的作用

【秉風穴位的作用功效】  

【主治病症】肩臂疼痛、肩胛痛、肩周炎、上肢酸麻、支氣管炎等。  

【作用功效】秉風穴,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穴位配伍】秉風穴配天宗穴治肩胛疼痛。  

【臨床運用】現代用於治療:岡上肌腱炎,肩周炎,肩胛神經痛,支氣管炎等。  


【穴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治法原則】寒則先瀉後補或灸,熱則瀉之。  

【針刺方法】秉風穴,直刺0.5-1寸,局部酸脹。  

【艾灸方法】秉風穴,艾條灸5-10分鐘,秉風穴,艾炷灸3-5壯。  

【艾灸參數】  

隔物灸儀艾灸時間:30-50分鐘;溫度:38-45℃;  

艾條懸灸時間:10-20分鐘;  

艾炷灸時間:3-5壯。  

【經驗應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岡上肌腱炎、肩關節周圍炎等。配肩髃、外關主治上肢酸麻、肩痛。  

圖文來源於網絡  侵刪

相關焦點

  • 二白穴的準確位置及作用
    文章摘要:二白穴屬於經外奇穴,二白穴的準確位置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4寸。二白穴有調和氣血,提肛消痔的作用。
  • 地倉穴的準確位置圖及作用
    文章摘要:地倉穴的位置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口角旁約0.4寸,上直對瞳孔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 承山穴的準確位置圖及作用
    俯臥位,下肢伸直,足趾挺而向上,其腓腸肌部出現人字形陷紋,從其尖下取穴。  取穴方法:  取穴時應採用俯臥的姿勢,承山穴位於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主治疾病:  承山穴的主治疾病為:小腿肚抽筋(腓腸肌痙攣)、腳部勞累、膝蓋勞累、便秘、腰背痛、腰腿痛、脫肛、痔瘡等。
  • 風門穴的準確位置圖及作用
    文章摘要:風門穴穴位的準確位置在背部,從朝向大椎下的第2個凹窪(第2胸椎與第3胸椎間)的中心,左右各2釐米左右之處,這個穴位的位置
  • 湧泉穴的準確位置圖
    今天小編為您介紹湧泉穴的準確位置圖。感興趣的話大家不妨看看湧泉穴的準確位置圖。  湧泉,顧名思義就是水如湧泉。據現代人體科學研究表明,人體穴位的分布結構獨特,功用玄妙。  人體肩上有一「肩井」穴,與足底湧泉穴形成一條直線,二穴是「井」有「水」上下呼應,從「井」上可俯視到「泉水」。
  • 男女會陰穴的位置圖
    導讀:會陰穴歸屬任脈,有緩解治療性功能障礙、月經不調、小便不通、陰部瘙癢、陽痿、帶下、疝氣、脫肛、癲狂、昏迷等,會陰穴的位置:位於人體會陰部,詳見本文圖解會陰穴的準確位置圖及穴位療法   【會陰穴的準確位置圖】
  • 百會穴的位置和作用
    文章摘要:百會穴昇陽舉陷,益氣固脫,百會穴有熄風醒腦、昇陽固脫、醒神志、蘇厥逆、平肝熄風、昇陽固脫等作用。
  • 衝陽穴的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健脾化溼、和胃寧神的作用。衝陽治口齒齲、腹堅、寒熱以及跗腫足緩等症,以經絡所在導引下行也。衝陽(Chōngyáng)  【所屬經絡】  足陽明胃經  【國際代碼】  ST42  【特定穴】  原穴  衝陽穴的準確穴位圖【定位】  在足背最高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 經穴穴位圖《十四經脈穴位圖大全》
    主條目:足太陽膀胱經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左右各67個,共134個:睛明穴、攢竹穴、眉衝穴、曲差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中膂俞穴、白環俞穴、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
  • 關門穴的位置在哪裡 關門穴位的準確位置圖
    *有很多的穴位,不同的穴位主導著不同的內臟器官,關門穴,大家可能對於這個穴位的了解不是很多,那麼關門穴的位置在哪裡呢?具體的功效是什麼呢? 關門穴 取穴方法:關門穴位於*的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距前正中線2寸。
  • 探究後溪穴為何是八脈交會穴?
    後溪穴為手太陽經輸穴,八脈交會穴(通督脈)。位於手內側,第5掌指關節尺側近端赤白肉際凹陷中。《靈樞·本輸》中記載:「手太陽小腸者,上合手太陽……注於後溪,後溪者,在手外側本節之後也,為輸。」穴名解《經穴釋義匯解》曰:「穴在手小指外側,本節後凹陷處。握拳時,穴處肉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處,故名後溪。」《內經》記載:「肉之小會為溪。」肉會,即肌肉之端,著骨之處。
  • 地五會的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本穴所處為足背外側陷者中,膽經上部經脈足臨泣穴傳來的氣血又為天部的寒溼風氣及地部的寒冷水溼,穴外天部的飄散陽氣至此後因本穴氣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內,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匯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臟六腑的氣血匯合而成,且氣血為地部經水,故名。五會名意與地五會同。【取穴法】  坐位或仰臥位,小趾向上翹起。
  • 祖傳7個特效穴的針灸或按摩方法
    一、三間穴治頭面病 三間穴為手陽明經之俞穴,臨床上常用於治牙痛、咽喉痛、眼痛、手背紅腫、瘧疾等。 早年治一頭昏頑症頗棘手,後請祖母診治,謂三間穴能治頭面諸疾,針之竟愈。自後仔細觀察,體會到對腦血流圖所查之頸或椎-基底動脈痙攣,腦血管彈性減低之頭昏最為有效。
  • 大骨空的準確穴位圖及作用
    【取穴法】  抬臂俯掌。拇指指關節背側橫紋的中點處,即為本穴。  解剖位置  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拇長伸肌腱,分布有橈神經淺支的指背神經。  【穴位配伍】  目翳:配小骨空、光明穴、太陽穴。  一切目疾:配小骨空穴、太陽穴、內迎香穴。  爛眼:配小骨空穴。  吐瀉:配十宣穴。  【艾灸保健】  艾炷灸3~5壯;或溫灸5~10分鐘
  • 足三裡是人體強壯要穴! 足三裡穴的位置和按摩方法
    足三裡是人體強壯要穴! 足三裡穴的位置和按摩方法時間:2017-07-26 13:16   來源:中華養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足三裡是人體強壯要穴! 足三裡穴的位置和按摩方法 足三裡作用 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
  • 男性人體穴位圖:十四經穴高清圖解
    1、足太陽膀胱經穴位圖    主條目: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的穴位左右各67個,共134個:睛明穴、攢竹穴、眉衝穴、曲差穴、五處穴、承光穴、通天穴、絡卻穴、玉枕穴、天柱穴、大杼穴、風門穴、肺俞穴、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胃俞穴、三焦俞穴、腎俞穴、氣海俞穴、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小腸俞穴、膀胱俞穴
  • 跗陽穴的位置圖及作用
    共2穴(按身體對稱軸對稱,左右各1穴)。  穴位解析:  1)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溼冷的水氣,由於有足少陽、足陽有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溼之氣才得以繼續上行。本穴水溼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名。
  • 人體各部位穴位圖與功效(完整版)
    每天為您推送優質的醫藥學知識一、人體頭部穴位圖及作用功效頭維穴的作用:治療目痛、眼跳、頭痛上關穴的作用:治療耳聾、耳鳴的作用:治療昏迷、中暑、休克兌端穴的作用: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牙齦腫痛上星穴的作用:治療頭痛、目痛、鼻痛攢竹穴的作用:治療眼部疾患、頭痛、眉稜骨痛、鼻塞、面腫瞳子髎穴的作用:治療眼部疾患、頭痛
  • 人體穴位圖(大全)
    24、五處穴 25、曲差穴 26、眉衝穴 27、素髎穴 28、兌端穴 29、齦交穴 30、迎香穴人體頭部背面【穴位圖】、曲垣穴 18、秉風穴19、天宗穴20、臑俞穴 21、肩貞穴 22、大杼穴 23、風門穴 24、肺俞穴 25、厥陰俞穴 26、心俞穴 27、督俞穴 28、膈俞穴 29、肝俞穴 30、膽俞穴 31、脾俞穴 32、胃俞穴 33、三焦俞穴 34、腎俞穴 35、氣海俞穴 36、大腸俞穴 37、關元俞穴 38、小腸俞穴 39、膀胱俞穴 40、上髎穴 41、次髎穴 42、中髎穴 43、下髎穴 44、腰俞穴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