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在我前面發言的老前輩代表是閆百琨老師,當我邁入光明日報的大門時,最先學習的就是1982年他帶領記者站推出的張華為搶救淘糞老農獻出生命的報導,正是這個報導,將「大學生冒死救老農值得嗎」的討論寫入了教科書;
在我前面發言的中年記者代表是鄭晉鳴老師,當我2018年調入全媒體總編室時,最先拍攝的產品就是他筆下的守島英雄王繼才的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曾讓「一個人感動了一個國」。
學習百琨老師的報導時,資料室墨香浮動,那時我還是光明日報最年輕的一代;拍攝王繼才的故事時,和鄭老師一起重回開山島的,已經是今天光明日報新媒體朝氣蓬勃的90後們。他們把那些讓他們落淚的故事細節,做成視頻、繪成手繪、發布抖音、上傳秒拍,掀起社交媒體話題,傳遞給網際網路上萬千同齡人。讀者看到了光明日報經典人物報導的視覺化呈現,而我們看到的,是在新的傳播場景下,兩代光明人之間一場無聲的交棒。
與共和國同齡,與知識界共同走過了70年,這張報紙經歷了重大時刻的風雲際會、記錄了歷史進程的滄海桑田、見證了時代潮汐的波瀾壯闊、書寫了中國發展的盪氣迴腸。從「鉛與火」走進「光與電」、從「光與電」走進「數與網」,從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到知識分子網上精神家園,再到知識分子掌上精神家園,這張報紙已經有了全新的內涵。但70年光明日報的核心精神始終如一,始終為光明人代代呵護、代代傳遞。
正是在這種傳遞中,我們理解了「守正」二字的意義。
這張報紙誕生在新中國的曙光中,今天,與歷史大勢同向、為民族復興聚力,仍然是光明人肩上的責任;這張報紙親歷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我們黨領導下發展、成熟、壯大的歷程。今天,在新媒體矩陣喚起新一代知識分子的自信自覺,仍然是光明人的目標。從印刷時代邁入觸屏時代,光明前輩傳遞給我們的是這樣的信念:文字已經不是唯一的傳播載體,但帶著魂魄的文字依然閃光;新聞易逝,但寫進歷史的新聞不朽。
正是在這種傳遞中,我們感受到了「創新」二字的分量。
今天,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已經出現,輿論生態、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印刷時代,我們的前輩曾用數十年證明,一張報紙為什麼重要;在觸屏時代,光明日報的年輕一代則要不斷跟蹤數位技術的發展,堅守知識分子特色、思想文化優長、在全媒體語境下再次定義這張報紙的意義。我們深深明白,建設新型主流媒體,不僅需要我們不斷拓展新的技術、平臺和渠道,更要求我們有能力在這些平臺上灌注光明的精神、光明的力量。
因為面向未來,每一個印刷字,對我們來講都有重量;恰恰因為有厚重的傳統,每一點創新機會,我們都不敢辜負。在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大勢下,光明的70年誕辰是一個新的起點,讓激蕩的紙上風雲獲得全媒體意義上的重生,正是今天年輕的光明人奔赴的方向!
(作者:劉文嘉,系光明日報社全媒體總編室副主任)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舉行 「2018新聞傳播學院院長論壇」11月10日在廈門大學舉行。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福建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秘書長梁建勇,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等與會並致辭。【詳細】
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 由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五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於11月7日至9日在烏鎮召開。本屆大會以「創造互信共治的數字世界——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