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傳承、守正創新 國粹京劇與時代共鳴

2020-12-17 央廣網

舞臺上大放異彩,教學時兢兢業業,「音配像」工作親力親為……11月16日至22日,「紀念張君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生平藝術展」在中國政協文史館展出。一套套華美的戲服、400餘張代表性照片和短片《百年張君秋》,將這位京劇大師數十年的藝術生涯娓娓道來。

京劇表演藝術家張君秋,創立了繼梅、程、荀、尚之後京劇旦行的新流派——張(君秋)派京劇藝術,在中國京劇發展史和現當代戲曲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年適逢張君秋誕辰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正在陸續舉辦。

守正:專攻青衣廣受青睞

1920年,張君秋出生於北京。15歲首次登臺便以優越的嗓音條件和嫻熟的演唱技巧廣獲觀眾好評。他師承前輩藝術精華,兼取眾多劇種優長,在長期的表演藝術生涯中創造了風格獨特、韻味獨具的張(君秋)派京劇藝術。

在京劇唱腔上,張君秋以傳統唱腔為基礎,細心揣摩戲曲不同種類和流派的藝術風韻,並充分運用自己嗓音圓潤、音域寬闊的天賦特長,創造了大量的新腔。

在京劇劇目上,張君秋始終抱持著「去蕪存菁」的精神。在舞臺上,張君秋與諸多京劇名家合作演繹了《四郎探母》《龍鳳呈祥》《春秋配》《紅鬃烈馬》等傳統經典劇目,其改編、創演的《望江亭》《詩文會》《狀元媒》等一系列風格鮮明的作品不僅深受觀眾喜愛,更使這些劇目在藝術上呈現出新的面貌。數十年的表演藝術生涯中,張君秋集華麗剛勁、輕柔婉約於一身,創造了眾多生動的舞臺形象。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尹曉東在接受人民網文化頻道記者採訪時表示,舉辦此次展覽旨在更好地緬懷京劇藝術大師張君秋,更好地傳承他對京劇藝術的情感,同時更好地守正創新,為京劇藝術的弘揚與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作為此次紀念張君秋先生系列活動的策劃人之一,張君秋之子、張君秋藝術研究會會長張學浩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傳承和弘揚京劇藝術便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未來也會將京劇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

薪火:國粹京劇代代相承

張君秋不僅是京劇表演藝術家,更為京劇教育和傳承作出了卓越貢獻。弘揚京劇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是重中之重。1979年,張君秋擔任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此後便將晚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培養京劇後繼人才上。

尹曉東表示,當年張君秋懷揣著振興京劇的高度責任感投入到戲曲教育事業,不僅在學院建設上獻計出力,更在培養藝術人才上不遺餘力、鞠躬盡瘁。在職期間,張君秋親自審定教學計劃,延請京劇名家來戲曲學院教學,在教學與集訓中親自示範、融教於演,手把手教出了一批優秀的京劇演員,為京劇界培養了一批骨幹力量。

為了讓京劇傳統經典劇目世代留傳,1994年,張君秋擔任《中國京劇音配像精粹》總顧問,嚴把配像質量關,在近三年的時間裡完成中國京劇多種流派劇目「音配像」120部,與眾多京劇名家一道推動京劇經典劇目的保護與傳承。

「音配像」工程基本忠實地保留了京劇表演藝術名家的舞臺呈現,不僅為京劇教學與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也為新一代演員傳承京劇表演藝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創新:傳統藝術煥發新生

創新為藝術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為探索傳統藝術紮根現實生活,張君秋還參與了《蘆蕩火種》《年年有餘》等現代戲的創作,並在《海棠峪》《紅色娘子軍》《平原作戰》《紅燈照》等劇目的唱腔設計中做出貢獻。在創新創作的過程中,張君秋對京劇現代戲的聲腔與表演進行了嘗試探索,同時也為京劇藝術帶來了新的活力。

傳中有創,新中有承。談到京劇藝術的傳承與創新,張君秋親傳弟子、京劇表演藝術家王蓉蓉曾在採訪中表示,不僅要繼承張派的經典劇目,更要學習老師張君秋對待藝術的創新精神。創作新編劇目和新人物,在唱腔上取得新突破,這既是劇情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

如張君秋一般,老一輩京劇表演藝術家們為傳承、發展、弘揚京劇作出了重要貢獻。如今,京劇正展露著新風貌、新氣象,綻放出歲月精心打磨過的耀眼光華,在更廣闊的舞臺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京劇潤童心,國粹我傳承」
    天山第一小學以濃濃的國粹味道開啟2020開學第一課,以「京劇潤童心,國粹我傳承」為主題,讓國粹藝術走進學校,走進孩子。我們邀請到上海京劇院老生,國家一級演員,中國京劇「梅蘭芳」金獎得主李軍老師為孩子們講一講京劇歷史、唱一唱京劇歌曲、談一談中華文化
  • 「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題:「不過隨於時代,反處處合於時代」——看京劇「第一科班」如何守正創新新華社記者白瀛、何凡1959年,富連成社弟子袁世海在表演京劇《龍鳳呈祥》時,將《蘆花蕩》一折中張飛出場的三倒步改成了三望:一望前面還有多遠,二望敵人來了沒有,三望周圍的情況;之後又採用了範寶亭
  • 守正創新:中國新時代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使命
    從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的「半條被子」,到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再到長沙市馬欄山文創園,習近平總書記9月的湖南考察路線其實也正是一條文化傳承發展的路線,對文化產業的守正創新、持續發展具有重大啟示。
  • 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國粹經典 德州市群星京劇社走進山東華宇工學院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國粹戲曲經典。近日,德州市群星京劇社走進山東華宇工學院,為廣大師生帶來了一場盛大的傳統文化盛宴。本次演唱會以現代京劇為主,向新時代青年學生普及國粹經典戲劇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廣大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弘揚愛國精神、樹立報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 敦化市圖書館舉辦 「國粹經典 臉譜之韻」京劇臉譜文化傳承及手工...
    為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讀者對國粹京劇的了解和喜愛, 1月12日上午,敦化市圖書館舉辦了「國粹經典 臉譜之韻」京劇臉譜文化傳承及手工製作活動。手工製作活動開始前,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京劇臉譜以及京劇的起源和興起等知識。
  • 傳承經典創新國粹 特侖蘇《又見國樂》走進成都
    傳承經典創新國粹 特侖蘇《又見國樂》走進成都 2015-10-08 11:14:04繼北京、呼和浩特之後,特侖蘇在成都這塊擁有悠久國樂傳統的土地上,再次奏響致生命更好樂章,以創新藝術形式向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致敬,探索屬於中國人的精神力量源泉和成長營養。  國粹之美縈繞蓉城 特侖蘇向成都致敬  成都自古就有「二十四城芙蓉花,錦官自昔稱繁花」的美譽,作為著名文化古都,其國樂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
  • 「國粹沐童心」,泰興萬名京劇娃「童頌中華」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8月22日,泰興市鼓樓小學教育集團「童頌中華」全民「悅」讀成果展示活動、「國粹沐童心」京劇社團暑期活動成果匯報演出同時舉行,家長、同學和老師們歡聚一堂,現場分享閱讀收穫,體驗閱讀樂趣,展示學習成果;小朋友們表演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鍘美案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 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12月15日的安徽會館大戲樓裡,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第二場直播準時拉開帷幕。本場直播裡,京劇表演裡難得一見的椅子功、蹺功、吃火等代表性絕活驚豔亮相。
  • 陌陌直播間秀京劇絕活,四功五法盡顯國粹風華
    12月15日的安徽會館大戲樓裡,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推廣京劇國粹藝術為主題的「京彩薈萃」戲曲直播季,第二場直播準時拉開帷幕。本場直播裡,京劇表演裡難得一見的椅子功、蹺功、吃火等代表性絕活驚豔亮相。
  • 開發區第三實驗小學:傳承京劇國粹 打造「一校一品」特色文化
    男生的訓練課上,京劇指導老師正在教他們如何練聲,孩子們唱得有板有眼,中氣十足。另一邊的教室裡,女生們在練習形體,壓腿、踢腿、雲手、亮相……小姑娘們的一招一式,英姿颯爽,精神十足,動作神態都有模有樣。談起京劇,這些熱愛京劇的小朋友們語氣裡透露著熱情,侃侃而談停不下來。
  • 李鳳亮 | 新時代中國文化如何守正創新?(附視頻)
    他表示,在文化層面,新時代最重要的關鍵詞是文化自信和文化創新。實現守正創新,首先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其次,必須找準創新路徑,從觀念、業態到路徑實現全面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作為第十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主論壇的獨家視頻直播方,「中經文化產業」整理了李鳳亮的視頻和文字實錄,以饗讀者。
  • 全球首家國粹京劇體驗館開業,「亮相天樂園」打造京城文旅新地標
    這一天對於天樂園大戲樓來說,是值得紀念的重生,而對於國粹京劇來說,則是煥發新的生機、迎接世界矚目的一天。但今天,這座百年戲樓煥發了新生,全球京劇第一時尚平臺「亮相文化」,將這百年戲樓天樂園打造成了全球首家國粹京劇體驗館——「亮相天樂園」。作為大型京劇主題綜合體,「亮相天樂園」將採用多維的消費業態,打造北京的文旅新地標,而「亮相文化」也將通過文旅板塊的業務延展,進一步完善傳統文化創新傳播的全球布局。
  • 通訊:從北京到東京 京劇與歌舞伎的「神」共鳴
    中新社東京1月14日電 題:從北京到東京 京劇與歌舞伎的「神」共鳴  作者 陶煌蟒  52歲的歌舞伎演員幸田秀莉終於把一直在影像裡欣賞的中國京劇給盼來了。從北海道到東京,13年的關注,20餘張光碟的記憶,京劇成為她職業生涯中守望的幸福。
  • 京劇是國粹,桌球是國粹,未來,羽毛球也可以是國粹!
    京劇是國粹,桌球也是國粹,我想未來的某一天,羽毛球是否也可以成為國粹呢?京劇的功課有「四功五法」之說,所謂四功,就是唱、念、做、打,而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了。傳統京劇表演藝術家認為,手為勢,眼為靈,身為主,法為源,步為根,這些說法其實和羽毛球運動的技戰術有不少對應、相似和相通之處。
  • 簡述:國粹京劇藝術的民族特色和濃鬱的藝術魅力
    在文化快速流通和變更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日益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近幾十年來,戲曲藝術逐漸從市民文化娛樂的主流地位趨向邊緣化。京劇也同樣如此,但是當今京劇藝術的發展也涉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理由。
  • 一個中國國粹,一個地方戲曲,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作為當之無愧的國粹,它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外國友人對中國的深刻印象之一。而發源於河南開封的豫劇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奇怪的是名聲較小的它看起來竟比京劇更受歡迎,為此不少人感嘆:大師無數的京劇居然火不過豫劇?
  • 守正創新 傳承發展中醫藥 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新生聆聽張伯禮...
    昨天上午,在天津中醫藥大學2020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中醫藥」為主題,為同學們開講特殊的「開學第一課」,分享戰「疫」經歷,傳播中醫藥文化。天津北方網訊:開學季,高校學子陸續重返校園。
  • 京劇還能這樣唱 上海非遺傳承人用英文推廣國粹藝術
    因此,演出中不止串場解說的會引用年輕人頗有共鳴的梗作為「包袱」,比如「以前人們愛看戲就像今天大家喜歡打王者榮耀」,嚴慶谷還將自己鑽研多年的日本古典戲曲表演形  「國粹好鄰居」最大的特色,是臺下既有專業觀眾,更有從未走進過戲院的零基礎觀眾。
  • 梨園傳佳音 共譜兩岸情——「唱響國粹」津臺京劇線上交流活動精彩...
    7月22日下午,由天津京劇院承辦的「唱響國粹」津臺京劇線上交流活動在天津、臺北兩地同時拉開帷幕。本次活動共邀請到津臺兩地京劇表演藝術家、京劇演奏家等50餘位演職人員同臺,圍繞「唱響國粹——兩岸京劇藝術的交流與創新」這一主題,共同回顧兩岸京劇交流合作的歷程,深入探討兩岸京劇藝術的傳承、發展與合作交流前景,並就加強兩地京劇院團間互動交流合作達成了共識。
  • 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原標題:在傳承中讀懂「守正創新」的意義   在我前面發言的老前輩代表是閆百琨老師,當我邁入光明日報的大門時,最先學習的就是1982年他帶領記者站推出的張華為搶救淘糞老農獻出生命的報導,正是這個報導,將「大學生冒死救老農值得嗎」的討論寫入了教科書;   在我前面發言的中年記者代表是鄭晉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