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粹京劇藝術以其豐厚的內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時間空間界限的虛擬化表現方式,從化妝到表演的藝術誇張和寫意手法,凝聚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所積澱的美學品質和藝術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鬱的藝術魅力,不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而且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品,是中國的一個象徵性符號,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 在文化快速流通和變更的新時代,傳統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日益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近幾十年來,戲曲藝術逐漸從市民文化娛樂的主流地位趨向邊緣化。京劇也同樣如此,但是當今京劇藝術的發展也涉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是一個值得思考和研究的理由。通過從京劇藝術表現手法、京劇伴奏樂器、京劇行當、京劇中的優秀人才等多方面多角度向大家介紹了我國國粹京劇,為適應時代的發展,特提出我國京劇改革發展的思路,希望國粹京劇有更好的發展。
京劇,又稱「京戲」、「國劇」、「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可以說京劇集我國戲曲之大成,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承載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精華,充滿了無限的藝術魅力。1790年,江南安徽戲班應召進京為乾隆皇帝祝壽,從此在北京、天津安頓下來。經過十幾年的演變,成為一個由徽劇、漢劇、崑曲、秦腔、京腔和民間曲藝綜合而成的嶄新劇種。它以西皮、二黃為主,字正腔圓,當時人們根據這一新興劇種的唱腔,直呼其名為:西皮二黃。它於1840年前後形成於北京,盛行於20世紀30、40年代,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素來有中國「國粹」的美譽之稱。直至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唱、念、做、打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法,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唱」指演唱,唱功中,行腔轉調、發音吐字均有一定要求。「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做工包括手、眼、身、法、步,都是要經過嚴格的訓練。「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京劇同時也藉助外物來表現人物的情感,例如青衣的水袖:喜則舞袖;怒則擲袖;氣惱時甩袖;羞愧則以袖掩面;驚呆則雙手垂袖;向外抖袖表示抗拒;向內抖袖表示惶恐等等。同時,京劇藝術又講究語言準確、鮮明生動、精煉含蓄。與此同時,京劇藝術中的舞蹈極講究條理,「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八百萬雄兵;一個圓場千百裡;一支曲牌五更天」。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實美感,京劇就是藝術的美來源於生活的體現。 京劇伴奏樂器分打擊樂與管弦樂。其中打擊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鐃、鈸等,稱為「武場」;管弦樂器有京胡、京二胡、月琴、三弦,稱為「文場」。在戲曲舞臺上,人物的一切行動,包括最隱秘的思想活動,都是通過舞蹈化的身段動作、音樂化的念白和演唱,並在音樂的伴奏中進行的,由各種打擊樂器的音響組成的「鑼鼓經」,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京劇角色的行當,早期分為生、旦、淨、末、醜、武行、流行七行,以後歸為生、旦、淨、醜四大行,每一種行當內又有細緻的進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臉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統稱,又分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統稱,內部又分為正旦、花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馬旦。「淨」俗稱花臉,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些特異的男性人物,化妝用臉譜,音色洪亮,風格粗獷。「醜」扮演喜劇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塊白粉,俗稱小花臉。
京劇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多年以來京劇藝術的對外交流展示了中國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底蘊,詮釋了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的形象,發揮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國粹京劇藝術以其豐厚的內容、完善的形式、精湛的技藝,達到了戲曲藝術發展的高峰,它的突破時間空間界限的虛擬化表現方式,從化妝到表演的藝術誇張和寫意手法,凝聚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所積澱的美學品質和藝術手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鬱的藝術魅力,不但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而且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精品,是中國的一個象徵性符號,在國際上享有崇高的聲譽。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京劇藝術描繪了民族的歷史,表達了民族的情感,表現了民族的生活。京劇是虛實結合的藝術,它的表演在審美特徵上是獨樹一幟的。尤其與西方的寫實性的表演是根本不同的。比如舞臺上沒有門,但是演員通過表演,卻使觀眾看到了門的存在,使你必須承認有門。明明沒有馬,卻讓你承認有馬,沒有船,卻讓你承認有船。這就是京劇,也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特徵。 希望國粹京劇有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