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藍臉、紅臉、黃臉等指的是京劇中的人物臉譜。
臉譜藝術是京劇藝術之一。
京劇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是國粹藝術之一,又是一門綜合藝術,包含文學、詩歌、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武術、雜技、工藝等多種元素。
為了傳承京劇藝術,為市民打開京劇藝術大門,增進大家對京劇的了解充分感受國粹藝術的博大精深,京劇藝術體驗館開門迎客。這裡,可以提供戲曲演出、教育傳播、劇裝攝影、衣箱解說等系列藝術展示。
京劇臉譜色彩很講究 看臉譜就知人物特點
京劇藝術體驗館位於古城區樓北大街陝西民俗村內,分為上下兩層,一層主要是臉譜展示區,二層內容較為豐富,同樣有臉譜展示,另有京劇服裝、盔頭(戲帽)和髯口(鬍子)等行頭,還搭設了一個戲臺,遊客可登臺表演。
王軍是京劇藝術體驗館館長兼講解員,王軍結合著京劇臉譜藝術、京劇行頭等進行了精彩講解。
王軍介紹說,中國傳統戲曲的臉譜,是演員面部化妝的一種程式。京劇有生、旦、淨、醜等角色,但臉譜一般只應用於淨、醜兩個角色中。由於臉譜藝術運用了寫實與形象特點相結合的誇張手法,用不同顏色勾畫出各種圖案,表現劇中人物的面容、年齡、性格和品質,來辨別善惡,褒貶忠奸。
京劇臉譜色彩十分講究,看來五顏六色的臉譜品來卻巨細有因,不同含義的色彩繪製在不同圖案輪廓裡,人物就被性格化了。所以,戲迷一看臉譜就大概知道人物特點如何了。比如,包拯就是黑臉,顯示忠耿剛正,另外因其心懷天下憂國憂民,臉譜中也能看出來有些許「愁容」。
一般說來,不同顏色臉譜對應不同的人物性格特點——
紅色臉象徵忠義、耿直、有血性,如三國戲裡關羽的紅臉;
白色臉表現奸詐多疑,如三國戲裡曹操的白臉;
黑色臉既表現性格嚴肅、忠耿剛正,又象徵威武有力、粗魯豪爽,如黑臉包拯與黑臉張飛;
藍色臉表現性格剛直、桀驁不馴,如《連環套》裡竇爾墩的藍花三塊瓦臉;
綠色臉表示勇猛、剛義,多用於表現綠林好漢;
金色臉象徵威武莊嚴,表現神仙妖怪一類角色,如《鬧天宮》裡的如來佛和二郎神。
同時,顏色的運用也可以根據人物特定身份的需要來設定,還有破臉(歪臉)表現五官挪位的醜陋人物,醜行的臉譜表現詼諧、機警和帶有喜劇色彩的人物。
王軍總結說,京劇臉譜色彩的口訣是「紅忠、紫孝、粉老、白奸、黃狠、藍勇、綠暴、金銀神仙怪妖」。
正裝為「蟒」休閒裝為「帔」 戲服中「對帔」就是情侶裝
京劇服裝是我國京劇演出傳統劇目所穿用的服裝,包括戲裝、盔頭和髯口,行話統稱行頭。
王軍說,京劇服裝作為京劇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全部源於古人的實際生活,一般說來,它是以明代實用服裝為基礎,於清末民初基本定型。
但並不是原樣照搬古代先民的實用服裝,而是歷代戲曲藝人和無數的製作藝師依據舞臺表演的需要設計出來的,它融合了宋、元、明、清等各個朝代不同服裝的特點,結合民族文化傳統與民族審美習慣,使靜圖案與動形體融為在一體。
可以說,京劇服裝既保留了古代服裝的特有形式,概括了古代人們的著裝風貌,又集裝飾性、圖案性為一體,具有戲曲服飾藝術獨特的美學價值。
另據王軍介紹,京劇服裝大致可分為蟒、靠、帔、褶、衣等五大類,他著重講解了蟒和帔,其中,蟒是帝王將相、高級官吏等有較高社會地位者在正式場合穿用的禮服,帔則是帝王將相、高級官吏及眷屬在非正式場合穿用的便服。而且,古代也有「情侶裝」,也就是「對帔」,這就是相同顏色、相同圖案的「帔」。
當然,戲服顏色也有講究,黃色等一般是皇家才能穿,一般秋香色都是適合老生或者老旦穿的,小生穿粉色,比如周瑜呂布等就穿粉色蟒、粉色帔,另外,文人等學士則主要穿深藍色帔等。
不同的戲服配搭的盔頭也是不同的
以皇帝為例,皇帝上朝需要穿蟒,佩戴的盔頭就是「王帽」,皇帝在後宮與妃子喝茶時就穿帔,佩戴的盔頭就是「九龍冠」,「什麼服裝配什麼盔頭,寧穿破不穿錯。」王軍說。
髯口也有區別,種類有很多,有滿髯、三綹髯等,顏色主要有白色、黑色、黲色(灰色)等,比如,在京劇中,飾演包拯的人物就佩戴黑色滿髯。
當然,京劇不只是各種行頭有講究,就連戲臺上的椅子擺放、京劇演員上場下場都很講究,藍色椅墊上繡有花鳥等,一看就是旦角坐的,一般帶有紅顏色椅墊的椅子適合大堂辦公用,「坐著時候也不能鬆懈,得一直提著氣。而且,上場之前就得提前進入人物狀態,不能到場才進入狀態,下場之後兩米多才能從狀態裡出來,這樣才完整。」王軍說。
「其實,通過臉譜顏色以及戲服、盔頭、髯口等也都能看出來,京劇全部來源於生活,顏色或者規則等也都是有說頭的。」王軍說。
想演好京劇得先練「四功」 在這裡,有人傾力教京劇
唱念做舞是京劇表演的四種藝術手段,同時也是京劇表演的四項基本功,簡稱為「四功」。
唱指唱功,念指具有音樂性的念白,二者相輔相成,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體動作,舞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藝,二者相互結合,構成歌舞化的京劇表演藝術兩大要素之一的「舞」。
而除了「四功」還有「五法」,分別是手、眼、身、法、步。
王軍自十多歲就開始練功,到現在已經有近五十年了,他唱念做舞樣樣在行,其中尤以「舞」最為擅長,角色中則擅演「武生」角,在直播中,王軍也現場表演了「舞」和「唱」。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京劇表演中更是這樣。
簡單的一分鐘舞棍,背後是王軍數十年堅持「練功」的效果。
不過,雖然京劇表演很苦,京劇也面臨傳承上的難題,但讓王軍欣慰的是,在京劇藝術體驗館,每到周末,都會有孩子跟著他學習京劇,「孩子是京劇傳承的未來」,王軍也希望,能有更多對京劇感興趣的孩子參與進來,他願意將其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出來。
(記者 李小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