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2020-12-25 澎湃新聞

原創 陳晨 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收錄於話題#指南速遞10個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一文掌握最新USMSTF共識要點!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

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USMSTF)於今年11月,發布了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建議,對以上幾個問題做了解答。

重點內容搶先看!

該建議圍繞6個關鍵問題,提出以下中心觀點:內鏡下發現結直腸息肉伴深層黏膜下浸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應直接提交外科手術;當發現淺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風險增加時,應予以最佳的內鏡切除技術和標本處理;當發現內鏡下切除的息肉有黏膜下浸潤時,應權衡外科手術的風險和益處。

圖1: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癌症浸潤深度分類

本文總結了USMSTF共識要點,並結合我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20 年版),供臨床醫師參考。

以下為文中所用的內鏡及組織學分類:

1、內鏡下表面形態分型

表1:NICE分型(可無放大)

表2:JENT分型(將NICE 2型分為2a和2b)

表3:Kudo工藤pit pattern分型(需染色、放大)

2、內鏡下形態學分型

圖2:巴黎分型

圖3:側向發育性腫瘤

3、浸潤深度組織學分類

完整的黏膜下層在內鏡切除標本中不典型,因此,用光學顯微鏡下測量黏膜下浸潤深度的方法替代。浸潤深度<1mm為淺層黏膜下浸潤,≥1mm為深層黏膜下浸潤。

圖4:Kikuchi和Kitajima分類(適用於無蒂)

一般內鏡下在息肉蒂部切斷,限制了Haggitt分類對於切除息肉的評估。

圖5:黏膜下浸潤深度的Haggitt分類(多適用於有蒂)

最新USMSTF共識:六問六答

Q:

問題1a:結直腸息肉的哪些內鏡特徵可以預測癌細胞深層黏膜下浸潤?

A:

推薦1a:具有NICE 3型或Kudo V型(VN或VI)特徵的有蒂及無蒂息肉考慮有深層黏膜下浸潤(強推薦,高質量證據)。

Q:

問題1b:當懷疑有深層黏膜下浸潤的時候,應如何處理無蒂及有蒂息肉?

A:

推薦1b:具有NICE 3型或Kudo V型(VN或VI)特徵的無蒂息肉應活檢(在表面形態破壞處),穿刺活檢(除非在盲腸及其附近),並移交外科手術。有以上特徵的有蒂息肉應內鏡下切除(弱推薦,低質量證據)。

■ 討論

無蒂病變(0-Is和0-II)

深層黏膜下浸潤的特徵具有高度特異性,研究表明NICE分型中的3個主要指標(色澤、血管、腺管形態)中的任何一種都有94%的準確率和96%的陰性預測值。

同樣,Kudo VN型表明深層黏膜下浸潤。澳大利亞一項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評估了479例≥20mm息肉患者,V型pit患者56%浸潤至深層黏膜下層,而其他類型僅為4%-5%。

無蒂息肉的抬舉徵陰性也與深層黏膜下浸潤有關,陽性預測值約為80%。但既往活檢、燒灼或穿刺活檢引起的黏膜下纖維化,也可能導致抬舉徵陰性。

有蒂病變(0-Ip)

有蒂息肉若有深層黏膜下浸潤的特徵,仍是內鏡下切除的適應證。因為整體的組織學特徵可能仍然是有利的。有蒂息肉應經蒂整塊切除,準確的病理診斷是分期和治療的關鍵。

Q:

問題2a:在無蒂息肉中,哪些內鏡特徵可以預測淺層黏膜下浸潤?

A:

推薦意見2a:無蒂或伴凹陷的LST-NG或者伴明顯結節的LST-G,提示有較高的黏膜下浸潤風險(弱推薦,中等質量證據)。

Q:

問題2b:對於伴有淺層黏膜下浸潤的無蒂及有蒂息肉,最佳的內鏡切除方法是什麼?

A:

推薦意見2b:基於當地的技術能力,在可行的情況下,建議對此類病變內鏡下整塊切除而非分塊切除。在伴明顯結節的LST-G病變中,至少結節區域應當整塊切除。所有有蒂息肉,即使很大也應整塊切除(弱推薦、低質量證據)。

■ 討論

伴凹陷(0-IIc)的息肉,即使較小大多也和黏膜下浸潤有關。研究指出0-IIc成分對黏膜下浸潤有較高的特異性(95.9%)和診斷準確率(90.3%),但敏感性較低(21%)。結合巴黎分型和大體形態學,能夠提高對隱匿性黏膜下浸潤(缺乏黏膜下浸潤的內鏡表現,如凹陷或潰瘍;或者表面pit形態破壞)的預測。JENT 2B型病變有較高的淺層黏膜下浸潤風險,應當考慮整塊切除。JENT分型在無放大內鏡的情況下的準確性尚不明確。

病變大小或位置本身都沒有足夠的價值來可靠地預測黏膜下浸潤風險,但結合其他內鏡下特徵,這些因素值得納入考量。多項研究表明,≥20mm的病變黏膜下浸潤的風險更高。

顆粒均一型LST-G傾向於生長至較大直徑,但無論大小,其發生黏膜下浸潤風險都非常低(<2%)。而結節混合型LST-G具有較高的黏膜下浸潤風險(>20mm病變38%)。LST-NG更多見於右半結腸,黏膜下浸潤的風險很高(20-29mm假凹陷型41.4%,扁平隆起型10.4%)。

直腸壁相比於結腸壁更厚,部分直腸位於腹膜反折下方,切除相對更安全。此外,直腸惡性息肉切除後隨訪發現需要手術的比例高於結腸,淺層黏膜下浸潤的風險更高,因此更支持整塊切除。

綜上,在缺乏深層黏膜下浸潤內鏡特徵的情況下,與淺層浸潤風險有關的內鏡特徵包括LST-NG(尤其是有凹陷形態),有顯著結節的LST-G。若這類病變整塊切除後,標本妥善處理,則可準確評估黏膜下浸潤深度。由於淺層黏膜下浸潤內鏡切除後腸壁或淋巴結殘留的風險較低,整塊切除後可避免外科手術,若分塊切除後可能需外科手術。對於有顯著結節的較大LST-G,通常將結節整塊切除,其餘部分分塊切除。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可獲得更高的整塊切除率,但也有更高的風險,因此內鏡下切除的實際方法應合理考慮病變大小、形態、位置,以及當地專家水平和資源條件。

Q:

問題3:有黏膜下浸潤特徵的息肉整塊切除後應當如何處理後送檢病理?

A:

推薦意見3:建議以優化標本定位和病理評估的方式處理(弱推薦,低質量證據)。

■ 討論

帶蒂息肉整塊切除後不應切開後取出。病理檢查時,應過息肉頭部和蒂部對半切開,有利於評估癌症浸潤位置。如蒂部收縮迅速,在放入福馬林之前在蒂部插入固定針。

考慮有黏膜下浸潤的無蒂病變,整塊切除後,周圍用不鏽鋼針固定于堅硬表面,以免組織收縮和捲曲,影響病理定位和切片。通常間隔2mm垂直於切除平面進行切片。標本定位不佳可能導致病理檢查難以找到側切緣和垂直切緣,從而導致對浸潤深度的測量和對邊緣受累的評估不準確。

圖6:內鏡下切除標本取材

Q:

問題4a:無蒂惡性息肉的哪些組織學特徵與淋巴結轉移相關,從而增加局部或區域復發的風險?

A:

推薦4a:建議以優化標本定位和病理評估的方式處理有黏膜下浸潤風險的整塊切除標本(弱推薦,低質量證據)。

Q:

問題4b:有蒂惡性息肉的哪些組織學特徵與淋巴結轉移相關,從而增加局部或區域復發的風險?

A:

推薦4b:有蒂惡性息肉若有以下特徵之一(腫瘤分化差、淋巴血管浸潤、切除邊緣距腫瘤1mm以內),則有較高的殘留或復發風險(強推薦,中等質量證據)。

■ 討論

息肉切除後的組織學特徵對預測淋巴結轉移(LNM)及局部、區域或遠處轉移的結直腸癌有價值。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推薦以下4個特徵為LNM高風險且需外科手術:切除邊緣陽性(<1mm或不確定),組織學等級3或4,淋巴血管浸潤,腫瘤出芽(tumor budding)。對於無蒂息肉,浸潤深度與之最為相關,而對於有蒂息肉,切緣非常重要。

黏膜下浸潤深度:對於無蒂惡性息肉來說,浸潤深度≥1mm(光學測微計測量)被認為是黏膜下深層浸潤和LNM風險增加的界值。一項系統回顧發現≥SM2或浸潤深度≥1mm者LNM風險上升(OR3.00)。

息肉的切緣: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20 年版)認為有蒂病變分為兩種情況,當黏膜肌層呈分支狀生長時,以兩側腫瘤和非腫瘤交界點之間的連線為基線,基線以上的浸潤視為頭浸潤,是內鏡治療的適應證;基線以下的浸潤視為蒂浸潤,相當於黏膜下層深層浸潤,結合其他因素考慮外科手術;當有蒂病變的黏膜肌層可以定位或不是呈分支狀生長時,按扁平病變測量浸潤深度。

USMSTF考慮到有蒂息肉常經蒂部橫切,無法很好地參考Haggitt分型,應主要參考切緣情況。對於有蒂和無蒂惡性息肉,腫瘤與切緣的距離是LNM和復發的重要組織學危險因素。對於切緣距離≥1mm的惡性息肉,局部復發或LNM的比例是0%-2%,而<1mm(定義切緣陽性)並在內鏡術後追加外科手術者為21%-33%。

腫瘤分化程度:低分化腫瘤的LNM風險比中高分化的腫瘤更高。Meta分析顯示低分化是LNM的危險因素(OR8.27)。

淋巴血管浸潤:內鏡切除標本中淋巴血管浸潤是LNM的獨立危險因素。Choi等人對8項研究進行系統回顧,發現伴淋巴血管浸潤的患者LNM風險增加(OR 5.47)。

腫瘤出芽:腫瘤出芽是指在息肉的侵襲邊緣局灶孤立的癌細胞或者一簇<5個的癌細胞。一般以熱點區數量為準。目前對於其界值尚無統一定論。Meta分析顯示腫瘤出芽是LNM的獨立危險因素(OR 4.59)。最近,腫瘤出芽國際共識(ITBCC)發布推薦意見,包括:腫瘤出芽定義是指散在的單個腫瘤細胞或 ≤ 4個腫瘤細胞的細胞簇;腫瘤出芽是惡性息肉LNM的獨立預測因素,且應結合其他臨床病理特徵進行多學科評估,並作為CRC報告系統的一部分。

上述討論的組織學因素都與惡性息肉內鏡術後殘留的高風險相關,是追加外科手術的指徵,但需要結合患者的手術風險和合併症。此外,任何分塊切除的有蒂或無蒂息肉,或無法在病理評價時正確定位並評估的有蒂息肉,均為外科手術指徵。

Q:

問題5:惡性結直腸息肉病理報告的標準是什麼?

A:

推薦5:建議遵循美國病理學家學會(CAP)的結構化模板,報告應包括組織學類型、分化程度、腫瘤擴散/浸潤、有無蒂和黏膜邊緣情況、是否存在淋巴血管浸潤。建議也包括標本完整性、息肉大小、息肉形態、腫瘤出芽(弱推薦,低質量證據)。

■ 討論

息肉切除後的組織學特徵對預測淋巴結轉移(LNM)及局部、區域或遠處轉移的CRC有價值。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推薦以下4個特徵為LNM高風險且需外科手術:切除邊緣陽性(<1mm或不確定),組織學等級3或4,淋巴血管浸潤,腫瘤出芽(tumor budding)。對於無蒂息肉,浸潤深度與之最為相關,而對於有蒂息肉,切緣非常重要。

良好的病理報告有助於提高息肉切除術後決策質量。報告應列出腫瘤位置,病理醫師應報告標本完整性,以便準確評估切緣。還需報告息肉大小和形態(有蒂、無蒂)。

組織學亞型按照世界衛生組織(WHO)結直腸癌分型。使用4級評分系統報告分化程度: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未分化。浸潤性成分的大小應與腫瘤的最大範圍一起報告。測量黏膜下浸潤深度,尤其無蒂息肉。報告浸潤性癌與垂直切緣的距離,有無淋巴血管浸潤,若有腫瘤出芽應予報告。

表4:結直腸內鏡切除標本結構式報告(我國)

Q:

問題6:哪些人應當參與惡性息肉的多學科治療?

A:

推薦6:建立胃腸病學、病理學、腫瘤學、外科學醫師及患者之間的溝通方案,共同決策惡性息肉的治療(弱推薦,低質量證據)。

■ 討論

惡性息肉在診斷、評估、提供治療方案過程中有諸多步驟,所以最好有多學科合作。根據患者因素(年齡、伴隨疾病、患者偏好)和息肉特徵(大小、組織學)進行個體化決策。結腸癌手術的總體死亡率約1%-8%,且與患者年齡和伴隨疾病有關。惡性息肉的治療目標是減少過度或不足的手術,同時降低復發和轉移的機率。

總之,治療惡性息肉的最佳方案始於全面的內鏡評估,旨在識別深層黏膜下浸潤特徵。對有深層黏膜下浸潤的無蒂息肉,內鏡下活檢後外科手術切除;有較高淺層浸潤風險的病變,應考慮內鏡下整塊切除並予以恰當的標本處理;當病理報告內鏡完全切除的病灶中有癌症浸潤時,是否行外科手術應基於是否整塊切除和充分的病理學評估、是否有不良組織學成分、患者手術風險和死亡率以及患者偏好。

圖7:惡性息肉評估和管理流程

參考文獻:

[1]Shaukat A, Kaltenbach T, Dominitz J A, et al. Endoscopic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Malignant Colorectal Polyp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US Multi-Society Task Force on Colorectal Cancer[J]. Am J Gastroenterol,2020,115(11):1751-1767.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國結直腸癌診療規範(2020年版)[J]. 中國實用外科雜誌,2020,40(6):601-625.

本文來源:醫學界消化肝病頻道

本文作者:陳晨

原標題:《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最新癌症統計:腸癌正在襲擊年輕人,怎麼辦?
    醫學期刊影響因子榜首的「神刊」《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IF=223.68)最近發布了:《2020年結直腸癌統計報告》。   下面,海豚博士和你一起探索腸癌的流行病學和預防要點,看如何遠離這個妖孽。
  • 九個問題,帶你全面了解直腸息肉!!!
    腸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 日本胃腸內鏡學會結直腸EMR/ESD指南
    在術前用藥和鎮靜方面,由於腸道蠕動可能妨礙治療,在確認無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心律失常)後注射解痙劑。鎮靜/鎮痛藥物的使用取決於內鏡醫師的判斷和病人的意願。過敏性休克的發生雖不常見,但應引起高度重視。在結直腸ESD/EMR中應避免過度鎮靜,因為常需要改變體位。通過注入二氧化碳可以減少腹脹,從而減少鎮靜劑的用量。
  • 正確認識直腸息肉
    現代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在匆忙的步履間與直腸息肉結緣。直腸出現息肉,不僅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這種息肉發生癌變的話,帶來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直腸息肉:是直腸良性腫瘤的一種,是直腸內有黏膜覆蓋的腫物,呈小的結節狀黏膜隆起或為大的帶蒂的腫物,一般為單個,少數為多個,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腸或累及結腸者謂之息肉病。一、臨床表現直腸息肉其臨床表現多無症狀,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黏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
  • 預防直腸息肉小妙招
    直腸息肉從病理上來看,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近年來認為結、直腸癌起自息肉,及早切除息肉能降低癌的發生,因此息肉作為癌前病變,更要受到重視。那麼,我們該怎麼從日常生活當中預防直腸息肉呢?以下就讓相關專家為您推薦幾種預防直腸息肉的小妙招。具體如下:
  • 早期結直腸癌如何處理?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在這場會議上,來自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的李愛民教授結合病例,詳細分析了結直腸息肉早期癌變的臨床處置問題。早期結直腸癌是指癌組織局限在黏膜及黏膜下層,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早期結直腸癌內鏡下切除的適應證主要有黏膜內癌或黏膜下層淺層浸潤癌,大小不受影響,任何肉眼類型,可以進行內鏡下的完整切除。結直腸癌的早診早治,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命質量。
  • 出現宮頸息肉,如何處理能健康生活?告訴你2個方式
    息肉是人體組織表面長出來的贅生物,不同部位的息肉危險程度是不一樣的,像是直腸息肉,它的腫瘤病變變機率非常的大,必須進行非常及時的處理。但是息肉並不都會有很大的腫瘤病變機率,在面對息肉的時候,還是應該科學地對待。宮頸息肉會變成宮頸腫瘤嗎?得了宮頸息肉該如何處理呢?
  • 5 mm直腸息肉的20年成癌記
    這也是為何在發現腸息肉後,專科醫生會強烈建議患者及時接受腸鏡下切除手術的原因。 這個故事是我院消化內鏡科李初俊主任醫師曾接診過的一個真實案例。20年前,該患者接受腸鏡檢查後就發現直腸裡長了1顆直徑5 mm的亞蒂息肉,但一直沒有引起重視,更沒有複查追蹤,任其自由生長20載,終於演變成為直腸癌,錯失處理的大好時機。
  • CT平掃,可以檢測結腸和直腸之中的腫瘤嗎?檢測結果準確嗎?
    腹部CT常常用於肝、膽、胰、脾等實質臟器疾病的診斷,以及腹膜腔及腹膜後間隙以及泌尿和生殖系統的疾病診斷,尤其是一些佔位性的病變比如:瘤等診斷價值相對比較的高。但是對於像直腸這些空腔的臟器,ct平掃是可以發現明顯的佔位,對於良惡性的判斷真的不如造影加強之後的效果好,所以對於直腸、結腸的腫瘤多採用指檢、鏡檢的方式。
  • 腸息肉到腸癌,只需要4步!鄭重提醒:這些大便「異常」別忽視
    美國癌症協會通過大量分析顯示,1990年以後出生的人患結腸癌的風險高出1950年出生的人的兩倍,並且患早期直腸癌的風險增加了四倍。日常飲食不合理,胃、腸道、食管很容易就會長出小息肉。腸息肉並不全是惡性,它也分為良性和惡性息肉。容易癌變的息肉叫:腺瘤性息肉。 腸息肉若是癌變,一般要經歷正常黏膜炎性——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變這樣一個過程,約需要5-10年的時間。
  • ...絨毛狀腺瘤|腺瘤性息肉|結直腸癌|癌變率|大腸癌|預防|腸鏡|...
    腸息肉是腸黏膜局部增生形成的贅生物,通俗說,就是在大腸的內腔黏膜表面多出來的一塊肉。它分布於結直腸的各個部位,尤以左半結腸和直腸較為多發。腸息肉在中老年人群很常見,腸鏡檢出率可達10-30%,近年數據顯示,在年輕人當中檢出率也在10%以上。
  • 結腸息肉與結腸癌:這種情況下最危險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通常很小,多位於結腸末端(直腸和乙狀結腸),發生惡變的可能性很小。根據結腸鏡檢查的表現,肉眼並不總是可以區分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這意味著增生性息肉常常被切除或活檢以通過顯微鏡檢查進一步判斷。
  • 如何判斷息肉是良性還是惡性?長息肉會有哪些表現?
    很多人在檢查中發現自己體內有息肉,如果沒有對息肉的性質進行診斷,便直接置之不理的話,很可能會有惡變的機率。雖然息肉很常見,但是息肉也分為不同的類型,有的息肉是良性的,無需過於擔心,但一些息肉是惡性的,若是不及時進行治療,很可能會癌變。想要知道息肉的性質,可以通過一些方面進行區分,若是息肉是單獨的一個,惡變的機率很小,但若是多發性的息肉,癌變的概率是比較高的。
  • 大便出血鮮紅色不痛不癢怎麼回事,千萬別當成直腸息肉
    「我最近大便時會有鮮紅色的便血,也不痛不癢的,朋友說這是直腸息肉,需要切除,否則很可能會癌變,我聽了特別害怕,大便出血鮮紅色不痛不癢怎麼回事,到底該怎麼辦啊?」最近一位網友諮詢我們這個問題。大便出血不痛不癢就一定是直腸息肉?
  • 結直腸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疾病因素: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和腺瘤等疾病均與CRC有關,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絨毛狀腺瘤、家族性多發息肉病等是CRC的癌前病變 3.家族遺傳因素:遺傳相關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約佔CRC的20%,主要包括Lnych綜合症、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症候群、鋸齒形息肉病症候群、色素沉著息肉症候群、李-弗美尼症候群和Cowden症候群、 MUTYH相關性息肉病 4.
  • 一封來自息肉的自白書。
    醫生就按我們生長的部位給我們命名,譬如「鼻息肉」「胃息肉」「直腸息肉」「膀胱息肉」等等。如果某一部位長有兩個以上的息肉,就叫「多發性息肉」。一、我長得很慢,藏得很深一般來說,我生長的速度比較緩慢,也很隱蔽,不會輕易暴露自己。
  • 解釋直腸管狀腺瘤是什麼?
    核心提示:直腸管狀腺瘤對於大家來說是一種十分熟悉的疾病,不過很多人對於直腸管狀腺瘤是什麼?直腸管狀腺瘤在臨床上又被稱為「腺瘤性息肉」,是屬於大腸腺瘤中的一種類型,並不是所有的直腸管狀腺瘤都是良性,它也有一定的機率變成惡性的。
  • 乙狀結腸息肉形成原因
    那麼腸道為什麼會發生息肉呢,目前關於腸息肉的病因有多種學說尚未有統一的共識,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膳食中脂肪類成分超過40%是形成結、直腸息肉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攝入不超過膳食的15%,結、直腸息肉的發病率較低。三、腸道感染腸道感染可能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也可能與腸道自身免疫性炎症損傷有關。據研究,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腺瘤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病毒感染有關。
  • 腸息肉會癌變嗎 腸息肉竟是這樣形成的
    息肉一般都較小,細長彎曲,形狀不規則,一端游離或兩端附著在腸壁上而中間懸空,呈橋樣。在未確定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則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等。其病理性質之前統稱為息肉,明確病理性質後則按部位直接冠以病理診斷學名稱,如結腸管狀腺瘤、直腸原位癌、結腸炎性息肉等。
  • 95%的結腸癌從息肉演變過來,如何預防癌變?
    結腸息肉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通常,正常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速度都是固定的,如果某種原因導致細胞生長和分裂速度超出正常水平,就可能產生息肉。該病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一種,不僅會導致結腸和小腸息肉,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長出良性腫瘤。 林奇症候群(Lynch syndrome) ,又稱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這類患者所長的息肉很可能發展成結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