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個問題,帶你全面了解直腸息肉!!!

2020-12-20 騰訊網

大約有超過90%的大腸癌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的,很多人查出腸息肉後感到恐慌不安,那麼,到底什麼是大腸息肉?為什麼會得大腸息肉?腸息肉嚴重不嚴重,需不需要切呢?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切除後還需要做什麼?今天小編給大家普及一下腸息肉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大腸息肉?

凡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

息肉主要分為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

1、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

2、腺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

檢出息肉和確定其病變性質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進行全結腸鏡(包括病理)檢查並在腸鏡下進行幹預治療。

怎麼明確腸息肉性質?

腸鏡下從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

一般來說,帶蒂的、直徑小於2cm、表面光滑、鏡子推動活動度好的常常是良性的。

而黏膜下扁平的,直徑較大(大於2cm),表面有出血、潰瘍,鏡子推動活動度差的往往往是惡性的機會較大。

腸鏡下只能根據息肉的形態作出大概而模糊的診斷,正確的處理是將息肉完整切除送病理檢查,以最終判定息肉的性質。病理結果才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

大腸為什麼會長息肉?

飲食性因素

長期進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纖維性飲食者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率明顯增高。

膽汁代謝紊亂

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以及膽囊切除術後患者,膽汁的流向和排出時間發生改變,大腸內膽汁酸的含量增加。

遺傳因素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腸道炎性疾病

結腸黏膜的慢性炎症病變是導致炎症性息肉發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見於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克羅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腸道血吸蟲和腸結核等,也見於結腸手術後吻合口部位。

基因異常

家族性息肉的發生可能與第5對染色體長臂內一種被稱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喪失和缺如有關。正常情況下,該等位基因需要同時發揮作用以抑制腫瘤的生長,當該基因出現缺如或發生突變時,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消失,從而發生結直腸腺瘤性息肉病和癌變。

在結直腸癌患者中,約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樣,家族成員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時,其他成員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性明顯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

其他疾病

免疫功能低下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腸潰瘍行胃空腸吻合術、癌症放療患者及肥胖人群的發生率較高。2型糖尿病女性與非糖尿病女性比較,其發生結直腸腺瘤的風險增加80%。

長了息肉會有哪些表現?

大多數體積較小的息肉沒有症狀,只是在腸鏡檢查或腹部手術時候發現;當息肉長大後可能有以下表現:

1.典型症狀

間斷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多為鮮紅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見;

繼發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裡急後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長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脫出肛門。

2.其他症狀

少數患者可有腹部悶脹不適,隱痛症狀。

3.診斷依據

便血或黏液膿血便史。

肛診或腸鏡發現息肉。

鋇灌腸見多少不一充盈缺損。

病理檢查可確診。

哪一種腸息肉容易發生癌變?

我們會將腸道息肉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非腫瘤性的息肉一般就不會發生癌變,主要包括:

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幼兒,大多在10歲以下。常發生直腸內,呈圓球形,多為單發,病理特徵為大小不等的瀦留性囊腔,是一種錯構瘤。

炎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是大腸黏膜的潰瘍在癒合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及潰瘍間黏膜下水腫,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漸隆起而形成。

腺瘤性息肉是公認的癌前病變。

腺瘤性息肉可分為三種類型:

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腺瘤,其中管狀腺瘤最見。腺瘤性息肉有一定的癌變機會,是癌前病變,應積極處理。大腸腺瘤演變成癌所需的時間為5~15年。並非所有腺瘤都會發生癌變。

大腸腺瘤癌變的影響因素包括:

腺瘤大小、數目、組織病理學類型、大體類型、不典型增生程度及腺瘤患者性別年齡等因素。

腸息肉惡變時間是多久?

從發病年齡上看,腺瘤性息肉要比大腸癌早5~10年。據Morson在1976年發表的腺瘤到癌發展理論認為,這個時間約為10年。

但據最新的一些文獻報導,從腺瘤性息肉發展到癌至少需要5年,平均在5~15年。

發現腸息肉怎麼辦?

腸息肉大部分是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危害自不必說;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化成腸癌。根據腸鏡活檢的病理結果,如果為腺瘤性息肉,建議進行治療。

大腸腺瘤的治療方法有:內窺鏡治療、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等。

腸息肉切前必須做活檢,所有經內窺鏡切除的標本,除非組織嚴重破壞,否則均應進行詳細的病理檢查以排除癌變。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過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腸息肉完整切除。

內窺鏡治療包括高頻電切除(電凝器灼除、活檢鉗凝切、圈套凝切、EMR、ESD)、微波治療和雷射治療等。

內窺鏡治療較為安全,創傷小。通過纖維結腸鏡高頻電切:適用於小息肉。

以下情況需要手術治療:

對於病理檢查證實有癌變或疑有癌變;

腺瘤較大;

腺瘤呈廣基型;

腺瘤數量較多密集分布於某一腸段以及息肉病、腺瘤病等僅行內窺鏡無法切除的大腸腺瘤患者,應採用手術治療。

平時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呢?

01 養成定期複查的習慣。現在有證據證實息肉有逐漸增大趨勢,即使當時較小的息肉(一般﹤5mm者)沒有被摘除,但過一段時間也可能有增大的可能,所以,凡已經明確大腸息肉的患者,均應每0.5年~1年複查一次腸鏡,防止長大後出血或癌變。

02 調整飲食。禁食辛辣、油炸、肥膩、高蛋白及刺激性食品,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且有規律,避免因低纖維素導致的便秘習慣,便秘越久,越容易刺激息肉增大或息肉復發。另外,酒精刺激也會加重息肉的刺激,因此得了息肉的病人戒酒也是非常必要的。

03 適當運動。由於右半結腸是以副交感神經分布為主,適度鍛鍊使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加,從而腸蠕動加強,糞便在右半結腸內停留時間少,糞便中的一些致新生物的物質對腸黏膜的作用減少,息肉發生率、復發率減少。

04 保持好心情。當人的神經過度緊張,支配內臟器官蠕動的交感神經興奮,會抑制胃腸蠕動,使速度減慢,從而導致便秘。便秘會增加腸息肉的發生。所以,正視現實,儘量放鬆,只要飲食有節,合理安排,定期複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理,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癌變的機會,總之,對待本病關鍵的一點是「防重於治」。

溫馨提示

大腸腺瘤治療後還必須進行複查。

01.低危人群的複查:

l大腸腺瘤為單發、帶蒂(或小於2cm的廣基的管狀腺瘤)伴有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為低危人群。

l治療後1年複查結腸鏡。若為陰性,則每年需要進行糞隱血試驗檢查,並每隔3年複查一次結腸鏡。連續3次陰性者,延長至每5年複查一次結腸鏡,期間仍然是每年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

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後仍按首次治療後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

02.高危人群的複查:

有以下任何一種情況者,屬高危組:

多發腺瘤;

直徑≥2cm;

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

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

治療後3~6月內複查結腸鏡,如為陰性,6~9月再次複查內窺鏡,仍陰性者,1年後再次複查內窺鏡。

連續2次都陰性者,每隔3年複查一次內鏡,期間每年行糞隱血試驗檢查。

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後仍按首次治療後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

關注貴陽東大

關注肛腸健康

相關焦點

  • 這篇文章帶你全面了解腸息肉!
    腸息肉就是腸道黏膜上所有隆起性的病變的總稱,從結腸黏膜表面突出到腸腔的息肉狀病變,通俗地說,就是腸道上長了一些肉疙瘩,人體的整個消化道都可以有息肉生長,其中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比較少。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包括了腫瘤性和非腫瘤性病變。
  • 正確認識直腸息肉
    現代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人不知不覺在匆忙的步履間與直腸息肉結緣。直腸出現息肉,不僅影響到我們的身體健康,而且這種息肉發生癌變的話,帶來的威脅就會越來越大。直腸息肉:是直腸良性腫瘤的一種,是直腸內有黏膜覆蓋的腫物,呈小的結節狀黏膜隆起或為大的帶蒂的腫物,一般為單個,少數為多個,若很多息肉聚集直腸或累及結腸者謂之息肉病。一、臨床表現直腸息肉其臨床表現多無症狀,多數在體檢時發現。若息肉較大,經常受到糞便摩擦,可使其黏膜糜爛,糞內有血液和粘液。
  • 5 mm直腸息肉的20年成癌記
    投稿發送至DDP@high-med.com 應聘全職及兼職編輯,發送簡歷至 chenlf@high-med.com 一般情況下,腸息肉的生長是個較為緩慢的過程
  • 預防直腸息肉小妙招
    直腸息肉從病理上來看,有的是良性腫瘤,有的是炎症增生的後果。近年來認為結、直腸癌起自息肉,及早切除息肉能降低癌的發生,因此息肉作為癌前病變,更要受到重視。那麼,我們該怎麼從日常生活當中預防直腸息肉呢?以下就讓相關專家為您推薦幾種預防直腸息肉的小妙招。具體如下:
  • 帶你了解最便宜的肛腸檢查——直腸指檢
    紅網時刻7月27日訊(通訊員 石豔芝)聊到肛腸檢查,大家想起來都是肛門鏡、胃鏡等器材檢查設備,但是肛腸檢查中有一項檢查,既方便又便宜,那就是直腸(肛門)指檢。直腸指檢是一種篩查手段,操作簡單,大致可以確定距肛緣7~10釐米的肛門、直腸有無病變和病變的性質。
  • 大便出血鮮紅色不痛不癢怎麼回事,千萬別當成直腸息肉
    「我最近大便時會有鮮紅色的便血,也不痛不癢的,朋友說這是直腸息肉,需要切除,否則很可能會癌變,我聽了特別害怕,大便出血鮮紅色不痛不癢怎麼回事,到底該怎麼辦啊?」最近一位網友諮詢我們這個問題。大便出血不痛不癢就一定是直腸息肉?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美國結直腸癌多學會工作組(USMSTF)於今年11月,發布了惡性結直腸息肉的內鏡識別和管理策略建議,對以上幾個問題做了解答。重點內容搶先看!該建議圍繞6個關鍵問題,提出以下中心觀點:內鏡下發現結直腸息肉伴深層黏膜下浸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應直接提交外科手術;當發現淺層黏膜下浸潤(深度<1mm)風險增加時,應予以最佳的內鏡切除技術和標本處理;當發現內鏡下切除的息肉有黏膜下浸潤時,應權衡外科手術的風險和益處。
  • 什麼是肛門息肉 肛門息肉有哪些症狀
    肛門疾病在我們生活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但是肛門息肉是什麼?大家知道嗎,肯定很多人都不知道,其實它也就相當於是一種痔瘡。那肛門息肉有哪些症狀呢,患有肛門息肉有哪些注意事項呢,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吧。
  • 腸息肉是什麼?省醫藥院附院胃腸主任帶你認識|腺瘤性息肉|腸道息肉...
    臨床上,有一種腸道疾病常見於中老年人—腸息肉。在河南省醫藥院附屬醫院胃腸科門診,常有因腹痛、便血等症狀患者來做胃腸鏡檢查發現腸道息肉的案例。目前多數患者對腸息肉還不了解,今天我們請省醫藥院附院胃腸科的閆主任為大家講解腸息肉以及它的治療。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主要見於大腸(結腸和直腸),小腸比較少見。
  •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你詳細回答
    從腺瘤息肉到腸癌需要多久?息肉多大會癌變?一次性為你詳細回答 腺瘤息肉雖然是一種良性腫瘤,對*的危害也不是很大,但是有可能會發展成為腸癌,所以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視,如果患有這種疾病最好還是定期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吧,從腺瘤息肉到腸癌要多久?
  • 腸息肉的症狀 預防腸息肉這麼做才對
    結腸息肉作為越來越常見的腸道疾病,大家對腸息肉有什麼了解呢?腸息肉的症狀有哪些呢?導致腸息肉的原因有什麼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腸息肉的症狀(1)直腸息肉的主要症狀為便血、脫垂、腸道刺激症狀便血:無痛性便血是直腸息肉的主要臨床表現。息肉出血量較少,如果由於排糞時擠壓而使息肉脫落以及息肉體積大位置低,可發生較多量的出血。
  • 出現便血即是直腸疾病?提醒:大便帶血的原因,不只是直腸病
    腸癌是近些年高發的癌症種類之一,特別是中老年人患腸癌機率逐年增長,也正因如此越來越多的人對癌症也逐漸重視了起來,生活中樂於了解一些關於癌症的知識和症狀。由於是發生在腸道內的癌變,所以大部分文章都介紹稱直腸癌最大的症狀是「便血」。
  • 解釋直腸管狀腺瘤是什麼?
    核心提示:直腸管狀腺瘤對於大家來說是一種十分熟悉的疾病,不過很多人對於直腸管狀腺瘤是什麼?直腸管狀腺瘤在臨床上又被稱為「腺瘤性息肉」,是屬於大腸腺瘤中的一種類型,並不是所有的直腸管狀腺瘤都是良性,它也有一定的機率變成惡性的。
  • 肛門息肉會自己消失嗎 肛門息肉的注意事項
    很多的人會出現肛門長息肉的症狀,那麼肛門息肉會自己消失嗎?為什麼肛門會長息肉呢,肛門息肉的病因有哪些呢?患上肛門息肉怎麼辦,肛門息肉的治療方法有哪些?肛門息肉的注意事項是什麼?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肛門息肉會自己消失嗎一般不會的。肛門息肉是痔瘡的一種,無症狀靜止期的痔,只需注意飲食,保持大便通暢,預防併發症出現,需治療,有癌變的可能性。
  • 「大腸息肉」讓患者產生恐懼!醫生:明白4個問題,或能繞過腸癌
    看著手中的體檢報告, 「大腸息肉」四個字讓患者產生恐懼! 不由的拿起手機開始上網查詢,發現息肉居然和癌有關! 又因癌這個字,患者產生無限的聯想,開始對病情感到絕望和恐慌,害怕癌症會找上自己!
  • 結腸息肉不是小事情,了解危害,應該這樣保健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是引起結腸息肉最常見的原因,不少人因為忽視保健,造成感染,引起了結腸息肉。  飲食不合理  不合理飲食會造成腸息肉的發生,特別是某些人食用了辛辣刺激、醃製的食物,會造成過多的細菌、膽酸在體內發生反應,造成了腺瘤性息肉的形成。
  • 人的腸壁可長上萬個息肉?專家帶你認識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
    張嬋之前的腹痛、便血等情況不再出現,再也不用擔心體內的息肉今後會癌變了。病例經媒體報導後,眾多患者及網友留言,諮詢何恆正教授關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相關知識。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呢?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微創外科主任何恆正教授介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又叫做家族性多發性息肉病,是一種顯性遺傳性疾病。
  • 出現便血,痔瘡和直腸腫瘤只能「二選一」?辨別起來其實不難
    痔瘡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疾病種類,有「十人九痔」的說法,雖然說隨著社會的發展,痔瘡的發病率不像原先那麼高了,但是也是時常發生的。痔瘡有一個典型的症狀就是便血,而直腸腫瘤有一個典型症狀也是便血,這樣就會導致兩個疾病經常被人們弄混。
  • 中醫外科學—肛門直腸疾病(四)
    患者側臥位,局部消毒麻醉,在肛鏡下找到息肉,再消毒,將藥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藥0.3-0.5ml,術後防止便秘。2.結紮法適用低位帶蒂息肉。患者側臥位或截石位,局部消毒,局麻擴肛後,用食指將息肉輕輕拉出肛外,或在肛鏡下,用組織鉗夾住息肉輕輕拉出肛外,用圓針絲線在息肉基底貫穿結紮,然後切除息肉。3.電烙法適用較高位的小息肉。
  • 上廁所瞧瞧:排便出現這3個現象,或是腸息肉準備找你「麻煩」
    生活中不少男性或是女性,想必都遇到過這樣的排便情況,大便發黑、乾燥等,不成形,有時候甚至還伴有便血,當留意到這些症狀的時候切忌不要大意,小心直腸息肉或找上你。那麼,什麼是直腸息肉呢,具體腸道息肉會通過哪些排便的異常信號表現出來呢?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