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2020-12-11 騰訊網

科普

結直腸癌

為什麼需要基因檢測

PART1

結直腸癌概述

● 定義

●發病機制

● 臨床表現

01.定義

結直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可以發生在結腸或直腸的任何部位,但以直腸、乙狀結腸最為多見,其餘依次見於盲腸、升結腸、降結腸及橫結腸。

結腸癌是指回盲部至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的癌。以橫結腸的脾曲為界,將結腸分為左、右半結腸。據統計,2/3的結直腸癌發生於左半結腸,另外1/3則發生於右半結腸。

直腸癌是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至齒狀線之間的癌。

02.發病機制

發病相關的因素主要包括:飲食因素、疾病因素、家族遺傳因素及年齡等。

1. 飲食因素: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素的攝入;維生素缺乏;腸道菌群失調;亞硝酸鹽類化合物的攝入

2. 疾病因素:潰瘍性結腸炎、大腸息肉和腺瘤等疾病均與CRC有關,目前認為腺瘤性息肉、絨毛狀腺瘤、家族性多發息肉病等是CRC的癌前病變

3. 家族遺傳因素:遺傳相關的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約佔CRC的20%,主要包括Lnych綜合症、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幼年性息肉病症候群、鋸齒形息肉病症候群、色素沉著息肉症候群、李-弗美尼症候群和Cowden症候群、 MUTYH相關性息肉病

4. 年齡因素:既往認為CRC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高

03.臨床表現

早期結直腸癌可無明顯症狀,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現下列症狀:

排便習慣改變

大便性狀改變(變細、血便、黏液便等) l腹痛或腹部不適

腹部腫塊

腸梗阻相關症狀

貧血及全身症狀:如消瘦、乏力、低熱等

PART2

病理分型

以病理組織學檢查為依據,根據WHO分型系統,結直腸癌可分為:

普通類型腺癌

特殊類型腺癌:篩狀粉刺型腺癌、髓樣癌、微乳頭狀癌、黏液腺癌、鋸齒狀腺癌、印戒細胞癌

少見類型癌:腺鱗癌、梭形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未分化癌

其他類型癌

其中黏液腺癌、印戒細胞癌、未分化癌的惡性程度高

PART3

臨床分期及預後

01.臨床分期

結直腸癌的TNM分期系統

最常用來對結直腸癌進行分期的系統是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的TNM分期系統。在TNM分期系統中,醫生使用體格檢查、活檢和影像檢查等的結果來回答TNM分期中的3個關鍵問題:

腫瘤(T):原發腫瘤在哪裡,擴散到腸壁和臨近器官有多深?

淋巴結(N):腫瘤是否擴散到淋巴結?如果有的話,擴散到了哪裡的淋巴結和影響到了多少淋巴結?

轉移(M):癌症已經轉移到身體的其他部位嗎?

原發腫瘤 (T)

描述了癌症在腸壁5層浸潤的程度:

Tis 原位癌,局限於上皮內或侵犯黏膜固有層

T1 腫瘤侵犯黏膜

T2 腫瘤侵犯固有肌層

T3 腫瘤穿透固有肌層到達漿膜下層,或侵犯無腹膜覆蓋的結直腸旁組織

T4a 腫瘤穿透腹膜髒層

T4b 腫瘤直接侵犯或粘連於其他器官或結構

區域淋巴結(N)

描述了淋巴結受累的程度:

N1 有1-3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1a 有1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1b 有2-3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1c 漿膜下、腸繫膜、無腹膜覆蓋結腸/直腸周圍組織內有腫瘤種植, 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N2 有4枚以上區域淋巴結轉移

N2a 4-6枚區域淋巴結轉移

N2b 7枚及更多區域淋巴結轉移

遠處轉移(M)

描述了遠端轉移的情況:

M1 存在一個或多個遠隔部位、器官或腹膜的轉移

M1a 遠處轉移局限於單個轉移部位或器官,無腹膜轉移

M1b 遠處轉移局限於兩個及以上的轉移部位或器官,無腹膜轉移

M1c 腹膜轉移,伴或不伴其他部位或器官轉移

結直腸癌的TNM分期組合

一旦確定了T、N和M,就將這些信息組合併使用數字0和羅馬數字I到IV來表示一個分期,這稱為分期組合。某些分期會有進一步的亞分期,通過字母來表示,如IIA和IIB都是II期。舉例,如果一個患者是T4a、N2a、M0,對應具體的腫瘤分期就是ⅢC期。

Ⅰ期

侵犯黏膜或基層,無淋巴結轉移

Ⅱ期

侵犯外膜或漿膜,無淋巴結轉移

Ⅲ期

已經有局部淋巴結轉移,術後復發風險高

Ⅳ期

出現了遠端轉移

結直腸癌轉移途徑,1.局部擴散(壁內環形,縱行擴散,壁外蔓延);2.淋巴道擴散;3.血道擴散:肝臟最常見;4.種植轉移(黏膜面,漿膜面)

02.預後

結直腸癌預後主要和分期相關,一般Ⅰ期的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大概是80%-90%,Ⅱ期的結直腸癌五年生存率在70%左右,Ⅲ期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30%-50%,Ⅳ期的五年生存率一般在10%左右

PART4

治療與基因檢測

目前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藥物、靶向藥物、免疫治療和聯合治療。2015年1月20日,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諮文中宣布「精準醫療計劃」,標誌著精準醫療時代的到來,精準醫療就是指根據患者的基因檢測結果給予相匹配的靶向/免疫治療策略。

根據CSCO指南和NCCN指南:

IA、IB期結直腸癌患者給予手術治療即可,無須術後輔助治療;

IIA、IIB期結直腸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高危患者術後需要輔助治療,推薦進行MSI-H/dMMR的檢測, MSI-H/dMMR型患者預後較好,但不能從術後5-FU輔助治療中獲益;

IIIA-IIIC期結直腸癌患者主要是術前同步放化療+手術+輔助化療,指南裡並未推薦進行基因檢測;

Ⅳ期結直腸癌患者指南裡推薦進行KRAS、NRAS、BRAF等基因的檢測,並且根據具體的檢測結果給予對應治療。

指導靶向、免疫治療用藥

以KRAS、NRAS和BRAF的檢測結果為例,如果這三個基因均是野生型,可以推薦使用兩藥或三藥化療(5FU/奧沙利鉑、卡培他濱、伊立替康)±西妥昔單抗/帕尼單抗(左半結腸癌),患者PFS( 無進展生存期)和OS(總生存期)均有受益,其他基因對應治療方案詳見下表。

指導化療用藥

伊立替康和氟尿嘧啶是結直腸癌常用的化療藥物,現有研究結果表明UGT1A1*28等位基因的存在可導致伊立替康活性代謝產物SN-38的顯著增加,從而發生腹瀉/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機率顯著增加,因此建議該基因純合型患者每3周最大輸注劑量降低至400mg。接受氟尿嘧啶類藥物治療的患者,需要考慮DPYD的基因狀態,並根據突變狀態給予合適的藥物劑量。

評估遺傳風險

遺傳性腫瘤是指由特定致病基因突變導致並具有家族聚集性的腫瘤類型,約佔癌症的5-10%。遺傳性腫瘤具有如下特徵:發病年齡輕、成對器官的雙側腫瘤,如雙側乳腺癌,雙側腎癌、無外環境風險因素出現、多發原發性腫瘤、有家族史和罕見腫瘤。

與遺傳性結直腸癌相關的症候群有很多,以林奇症候群(LS)為例,該症候群由EPCAM, MLH1,MSH2, MSH6和PMS2的胚系致病性突變相關,患CRC等多種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有這些基因突變導致的結直腸癌佔總患者群體的2-4%。針對於LS個體,結腸癌的風險管理措施:

從20-25歲開始進行結腸鏡檢查(如果是MSH6致病性突變,可以適當延遲結腸鏡檢查時間,比如從30歲開始,如果家族中有親屬罹患結腸癌需早於被確診親屬發病年齡的10年開始結腸鏡檢查;PMS2的數據較少,暫時沒有明確的結腸鏡檢查起始年齡推薦),如果最早的結腸癌患者早於25歲被確診,建議早於確診年齡的2-5年開始,每1-2年進行結腸鏡檢查(包含有結直腸癌家族史,性別為男性,攜帶MLH1/MSH2致病性突變,年齡大於40歲,有腺瘤史這些危險因素的個體更容易從每年的篩查中獲益),有數據支持阿司匹林可以降低LS症候群患結腸癌的風險,但是合適的劑量和用藥時間不明確。

總結

基於NGS的結直腸癌基因檢測可以做到ALL IN ONE,一次檢測提供多種提示信息:

1. 指導結直腸癌患者靶向藥物選擇,如靶向藥西妥昔單抗只適用於KRAS、NRAS和BRAF野生型患者

2. 指導結直腸癌患者免疫藥物選擇,如免疫治療藥物適合dMMR/MSI-H型患者

3. 指導結直腸癌患者化療藥物選擇,如UGT1A1*28等位基因的存在使得伊立替康毒副作用增加,因此應降低藥物使用劑量

4. 提示結直腸癌患者家族遺傳風險,如攜帶MLH1基因胚系致病性突變個體,患結直腸癌風險增加,應加強篩查,早發現早治療,爭取最佳預後

文章來源:求臻醫學ChosenMed

——本期完——

我們(醫世象,微信ID:medhealife)

致力於癌症、慢病、婦幼等領域的科研成果報導,以及科普知識的傳播;

關注於腫瘤、婦幼、病理、檢驗、內科等科室的最新資訊及政策指導;

為醫生、患者以及相關科研機構人員提供最新的實訊;

為醫學惠民貢獻一份力量。

相關焦點

  • 遺傳性結直腸癌的篩查與管理
    在學習遺傳性結直腸癌前,我們需要了解一個概念——遺傳性腫瘤症候群,指的是由於遺傳性原因導致的染色體和基因異常,特別是常染色體及其上的基因發生異常,進而導致其患某些腫瘤的機會大大增加,病理上稱之為遺傳性腫瘤症候群(也叫腫瘤遺傳症候群),從分子水平上講,遺傳性腫瘤症候群通常是由於癌變通路上的關鍵基因,如癌基因、抑癌基因或者某些修復基因等,發生胚系突變所導致。
  • 結直腸癌預後早知道,查這幾個分子標誌物就夠了
    結直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和循證證據的不斷湧現,分子標誌物的檢測和應用開始走入大眾視野,基於分子水平的精準診療正在改變結直腸癌臨床實踐現狀。而在新理念、新技術不斷開拓的同時,相關臨床的病理診斷、檢測也需要更加規範化管理。
  • 為什麼會患上結直腸癌 患上直腸癌怎麼辦
    什麼是結直腸癌,患上結直腸癌有什麼危害呢?為什麼會患上結直腸癌,患上結直腸癌的原因有哪些?怎麼知道自己患上的是否是結直腸癌呢,結直腸癌的症狀有哪些?直腸癌可以治癒嗎?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為什麼會患上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的發病與很多因素,如飲食習慣、遺傳,結腸炎症等有關。1、飲食要素:如高脂肪低纖維飲食。
  • 學二代的起跑線:六年級就開始做結直腸癌基因敲除研究
    近日,一項名為「C10orf67 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獲獎作品引發廣泛關注。 原因無他,項目聽著就很高端,而項目的完成人卻是一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但是又有人要疑惑,這些生澀的名詞不是專業的的人看來都會是一頭霧水,為什麼這麼難的論文是一個小學生完成的呢
  • 什麼是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的臨床表現
    由於飲食的不規範,平時所吃的食物不健康,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直腸癌,那麼什麼是什麼是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的症狀有哪些呢?為什麼會患上結直腸癌,結直腸癌的病因是什麼?下面就然個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吧。什麼是結直腸癌大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80%以上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好發於45歲以上人群。   結腸直腸部位的癌變通常需要經過「腸息肉→腺瘤→腸癌」的發展過程,發病機制相對明確。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在經濟發達的城市,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似乎更高。結直腸癌是一種多因素的惡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結直腸癌的病因包括遺傳背景和環境危險因素,比如糖尿病、膽囊切除術、肥胖、高脂飲食、加工食品、紅肉等等。在過去的十多年裡,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特定微生物的存在與結直腸癌發生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得到了驗證。
  • 美國專家建議,降低結直腸癌篩查年齡
    不良生活方式、肥胖、環境、遺傳等風險因素,使得年輕人更容易患結直腸癌。 而在65歲以上人群中,結直腸癌發病率持續下降,這可能得益於老年人更重視篩查。 最近,美國預防服務工作隊的研究小組建議,將結直腸癌篩查年齡從50歲降至45歲。
  • 結直腸癌發病率連年攀升,它們或是「元兇」!
    結直腸癌可防可治,為什麼發生率只增不減?又為什麼有這麼多病患在中國? 2元兇二:抽菸、喝酒的習慣 統計學研究發現,吸菸的人比不吸菸的人,罹患結直腸癌的風險要高1.27倍。而且隨著吸菸年齡和吸菸支數的增加,風險會越來越高。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  結直腸癌,80%以上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好發於45歲以上人群。Castro博士介紹,結直腸癌主要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而MSI和MMR就像駐在身體裡面的「修復師」,專門負責DNA的錯誤修復。這些基因一旦發生突變,DNA複製中的錯誤無法得到及時修復,癌細胞更容易致癌突變。  大約5%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攜帶MSI-H或dMMR,目前這類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化療,但往往對常規化療不敏感。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10個臨床問題
    01哪些結直腸癌需要進行MSI/MMR檢測?對於CRC而言,同時進行MSI和RAS、RAF等靶向基因檢測可以減少組織樣本需求量。此外,檢測腫瘤突變負荷(TMB)、胚系基因,並發現PCR不能測出的體細胞雜合性缺失突變以及其他基因結構突變導致dMMR,也是NGS的優勢。
  • 「K藥」有望一線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  結直腸癌,80%以上發現就是中晚期  結直腸癌是中國及全球第三大癌症,也是癌症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常見原因,好發於45歲以上人群。
  • 直腸癌近期研究進展一覽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指出高脂肪膳食通過擾亂腸道中的膽汁酸平衡和觸發一種潛在地讓癌細胞茁壯成長的激素信號來促進結直腸癌生長。這些發現可能解釋了需要幾十年才能形成的結直腸癌,在一個高脂肪膳食普遍存在的時代,卻出現在年輕人身上。
  • 基因檢測有什麼用?為什麼癌症患者需要做?花高價值得嗎?
    尤其是在進入中後期之後,靶向藥物的治療或者免疫療法,花費開銷都很大,但是有些藥物目前還不納入醫保,這都需要患者自費治療,所以壓力很大。不過從去年開始,北京的醫療機構中,使用靶向藥物之前的基因檢測已被納入了醫保,報銷比例最高可以達到90%。這樣一來,患者的就醫壓力就大大減輕了。
  • 結直腸癌有什麼症狀 高危人群又有哪些呢
    調查顯示,我國83%的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處於中晚期,其中44%的患者已經出現了肝、肺等部位的轉移……那麼結直腸癌到底怎麼回事?有什麼症狀?高危人群又有哪些?一起來看↓↓結直腸癌是怎麼回事?結直腸癌是全球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胃腸道腫瘤中,結直腸癌更是名列前茅。
  • 擔心腫瘤會遺傳,可提前做基因檢測及諮詢
    梁曉華主任指出,在所有腫瘤中,與遺傳相關的種類很多,但是因為遺傳基因引起的腫瘤發病率並不非常高,只有5%~10%,其中相對發病率較高的包括結腸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和神經纖維瘤病等。針對這部分人群,建議他們對疾病進行早期的篩查和幹預,比方說BRAC基因突變的女性,25歲開始就可以進行每年一次的乳房鉬靶檢查,因為這部分人群的發病年齡通常較早,在20~30歲就可能發病。再比如說跟結腸直腸癌有關的遺傳基因有顯性表達的MLH1、MSH2、PMS2等基因。攜帶以上突變基因的人群,結腸直腸癌的發病率可以達到80%左右。
  • 腫瘤患者需要做基因檢測嗎
    4)基因檢測還可用於腫瘤侵襲與轉移的檢測,通過對轉移灶和原位灶的基因檢測,尋找是否有關鍵基因驅使腫瘤的發生,是否有相應靶向藥物治療。 2、肺癌患者靶向治療關注哪些基因?有哪些靶向藥物可以應用?
  • 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結直腸癌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發生轉移的患者也逐漸增多。卵巢轉移是結直腸癌患者嚴重的晚期併發症,一旦發生卵巢轉移,患者的生存期明顯縮短,國內外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方面的研究數據較少,但對於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相關問題逐漸被重視,文章對結直腸癌卵巢轉移的流行病學、轉移途徑、臨床特徵及表現、診療現狀以及高危因素的最新進展進行概述。
  • 結直腸癌有多常見?結直腸癌的關鍵統計數據了解一下
    小圓:除了皮膚癌,結腸直腸癌是美國男性和女性中診斷出的第三大常見癌症。男女分別患上結直腸癌的機率是,每22個男性中約1個患結直腸癌(4.49%),每24個女性中約1個患結直腸癌(4.15%)。看看下面的科普文,了解更多。
  • 科學家探究抗EGFR治療結直腸癌的耐藥性
    科學家探究抗EGFR治療結直腸癌的耐藥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28 9:14:43 英國癌症研究所Marco Gerlinger研究小組,探究了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