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挑一#
每年夏天,許多對傳統醫學感興趣的人,會嘗試敷三伏貼。據說,這種方法的目的是冬病夏治。那麼,傳統醫學是如何看待這種治病方法的?其中有何道理?三伏貼的適用範圍是什麼呢?咱們現在就來解析。
冬病夏治,是傳統醫學的1種特殊治療方法,其中的理論來自於《黃帝內經》,核心是陰陽平衡理論,強調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還有1個理論基礎是治未病。這種理論有3層內涵。第1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在疾病還沒有發生的時候,採取措施;第2是已病防變,提前治療,防止疾病轉變或加重;第3是追求遠期的療效。敷三伏貼,就是冬病夏治的代表。
傳統醫學認為,天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夏季高溫時節,機體陽氣最旺,體表經絡中氣血充沛。這個時候,通過藥物外敷,可以調理人體,平衡陰陽,能夠對某些慢性疾病起到治療效果。冬病夏治,體現的是傳統醫學的整體觀,以及天人相應的原則。
冬病夏治,主要適應的疾病,包括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過敏性鼻炎、咽炎、體虛、感冒等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膝關節炎等骨關節疾病。此外,還適用於陽虛病症,比如四肢怕冷、免疫力低下、體質虛弱等。
咱們現在以過敏性鼻炎為例,解釋冬病夏治的原理。從傳統醫學的角度看,過敏性鼻炎被劃入冬病範疇,因為,這種疾病與較低的氣溫有關,患者多為虛寒體質,怕冷或是遇冷發病。夏季偏食冷飲或者喜歡呆在空調房間,風寒之邪侵襲到肺,也會誘發過敏性鼻炎。傳統醫學認為,寒者溫之,而鼻居於面部正中,屬於陽明之官,為陽中之陽,三伏天是1年中陽性最甚的時節,同氣相求。此時,腠理疏鬆,經絡開放,血流暢通,而脊柱為督脈運行之經,統轄全身陽脈。在督脈敷貼,利於治本,能夠補益脾肺,調節臟腑,刺激經絡,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三伏天穴位敷貼治療,時間選在每年夏季農曆的三伏天。每伏的第1、第2、第3天,各敷貼1次;通常選取迎香、天突、羶中、大椎、肺俞、膏肓等穴位,連續敷貼3年為1個療程。實踐證明,連續敷貼3個夏季比單獨敷貼1個夏季療效更為顯著。因此,如果相信這種療法,就需要事先樹立堅持的信念。如果只是貪圖新鮮而嘗試1次,恐怕較難收穫實效。目前,按照標準的敷貼療程,夏季貼過三伏貼者,在冬天的三九天還要繼續敷貼。
接受三伏貼治療的人,最好避免進入空調房間,慎食辛辣、海鮮、羊肉、蘑菇等食物,以免影響療效。三伏貼並非對所有人都適用,如果皮膚有潰破、傷口、對藥液等過敏,則不宜選擇三伏貼;妊娠期間的婦女,或者結核、骨髓炎、腫瘤等患者,嚴重心力衰竭,以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對馬錢子及烏頭等過敏,有出血傾向者等,都不宜選擇三伏貼。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