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午,新密一景區報料,4月3日,他們在景區一山頭上發現一塊巨大的黑色隕石,並請了專家去考證。
記者肖芳實習生王軻
報料人稱黑石頭是塊大隕石
4月4日下午4時,記者趕到新密市牛店鎮助泉寺村景區,穿過一條千米隧道,再經1個小時攀登,記者在山頂見到了這塊「奇石」。高有七八米,寬30多米,20多釐米厚。
石頭表面呈絲絹光澤,有的地方是顆粒狀,有的地方則呈片狀。
記者在石頭的縫隙處使勁一摳,掰下一塊來。
報料人葛某稱,他在考察山體時,發現了這塊大石頭。葛某說,新密地質部門在幾年前就根據外貌特徵斷定這是隕石。「化驗過,是隕鐵礦。」葛某強調。
當記者追問是地質部門誰鑑定的,能不能具體講一講時,葛某表示,可以問問專家。
景區請的專家稱隕石與《石頭記》有關
由於山上無路可走,景區請來的兩位老專家在半山腰就放棄攀登了。
兩位老專家只說自己是文化部門的人,在記者一再追問下,其中一位老人說:「我叫魏殿臣,是新密文物所的離休幹部,80歲了。」
魏殿臣說,他從事文物研究已經60多年了,曾在距離這塊石頭300米的地方觀察過,從外貌特徵看,這塊石頭就是隕石,而且史書上對這塊石頭有記載。
「清朝乾隆年間的《密縣縣誌》上說,乾隆年間發現的這塊石頭,就是隕石。只可惜現在這本縣誌不在中國,在美國。」魏殿臣說這石頭還有個真實的故事,他同事老郭知道。
老郭是景區請來的另外一位專家,自稱郭煥章,是個文物愛好者。老郭說,這山叫大方山,從科學的角度講山上這奇石就是隕石。1750年是乾隆十四年,曹雪芹曾遊新密,住在山腳下的助泉寺,與當時的住持空空和尚非常投緣。在與空空和尚遊山時,發現了這塊隕石。有了靈感,回北京寫了《石頭記》,也就是《紅樓夢》。
老郭說原先助泉寺有塊碑,碑上記載「乾隆十四年,曹雪芹遊密,與空空和尚在此寫《紅樓夢》初稿」。但是這塊碑已用來修水庫了。老郭說這故事是他聽他爺爺——國民黨時期的老縣長說的,可現在老縣長已不在了。
和魏殿臣一樣,老郭也只是遠遠的看過那塊石頭,並沒上過山頂,也沒摸過「隕石」。
村民稱從未聽說過
山頂張家門村村民張栓已63歲了。「我小時候放羊那石頭就有了。我們都叫它黑石牆,隕石的說法還是第一次聽到。」張栓說,他們村發展旅遊業已經六七年了,「這山頭已經換了兩次東家,去年一位姓葛的老闆剛買去。」張栓指了指報料人的背影。
在此生活了一輩子的村民都表示,從來沒聽說過文化專家所說的《紅樓夢》的故事,「原來的李老闆一到黃金周就叫人來編故事。」
距張家門5公裡的花街店村村民老李很奇怪,這塊普通的石頭,什麼時候成了隕石。「我們附近村都知道那黑石牆。那石頭很常見。那邊的老楊山一帶山上就有。」老李指著與大方山緊鄰的幾處山說。
地質專家稱黑石頭是常見的千枚巖
記者將從山頂取到的石樣送地質專家檢測。拿著石樣,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原館長,河南沈丘隕石實地考察者高國治說,隕石最起碼應該有燒結殼,而且外形應該是橢圓形,而不是平面。即便是局部,也應有在太空飛行形成的流線。這石樣有絲絹光澤,顆粒狀或者片狀,符合千枚巖的特徵。千枚巖又屬於變質巖,變質巖是組成地殼的主要成分,一般是在地下深處的高溫高壓下產生,後來由於地殼運動而出露地表,「這是很常見的普通石頭。」(大河網-河南商報)責任編輯: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