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孩子終身學習,才是一個父母該有的態度

2020-10-17 智慧育兒

01

不學習,看到的總是雞毛蒜皮

就在前兩天和父親打來視頻,看見我手上正拿著書本,他就很生氣地說「還在看書,你都多大了還讀書,再讀你都老了」。

聽了父親的這句話我有點局促不安,也不想解釋什麼,只是說了一句「這是專業書」,隨後就把書放在一邊去了,然後尋找其他的話題掩蓋過去。

對於父親的態度我早就習以為常了,還記得在家裡的時候因為對畫畫感興趣,就想著買來畫筆畫畫。可是,就在我買回來放在家裡時,父親看見了很生氣地質問我「你是要當畫家嗎?這些都是小學生才幹的事,你多大了?」。

我不想爭辯什麼,也不想和他說太多的道理,因為我知道父親的格局永遠都停留在他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自己不認識字也不願意學習改變,還時不時地把旁門左道當成真理。

於是我就說「這是同學送的,不是我買的」,他說「你同學也太幼稚了吧,送你小朋友才用的東西」。

此刻我只能無語…

我的父親是一個實打實地「讀書無用論」者,在他的思維中讀書學習是學生的專屬,什麼年齡做什麼事,分得清清楚楚。

特別是近兩年關於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負面報導,更是讓他信奉「讀書無用論」為真理。

只要提到大學生怎麼怎麼樣,他都會在身邊找到一大堆的例子來反證讀大學沒有用,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早點掙錢,早點接觸社會。

說到這裡,他也會給你找到一大堆的例子證明誰誰誰沒有讀書現在都當老闆了,誰誰誰沒有文化現在都是身家百萬,誰誰誰沒有讀書現在是公司總經理。

每每提到這些我們都不想反駁,因為這真的像「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儘管如此,他偶爾還是會感嘆自己這一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文化,不認識字。

但是,他還是不願意去改變,不願意花時間去學習,在他的意識中,這個年齡再學習是一件讓人笑話的事。

於是,不懂得好好說話得罪了很多親戚,還覺得自己沒有錯,都是別人的問題。不認識字永遠需要通過顏色來判斷開關視頻,還總是責怪這個太難了。不學習進步生活總是單調乏味,出去旅遊也是微乎其微。還總是說人一生就是吃吃喝喝,除了這些什麼都不要想。

每天所能接觸到的也是小鎮上七零八碎,每天看到的也是小鎮上的雞毛蒜皮,眼界和認知永遠局限在當下。

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裡,不學習不進步遲早會被淘汰出局,身心局限於當下,想要擺脫卻又無能為力,想要改變卻又拘泥於教條傳統,最終安慰自己平凡可貴,了此餘生。

02

學習,才能幫助我們擺脫困境

在我們成長的旅程中,你慢慢地就會發現,你遇到的困惑會越來越多,你遇到的會挫折越來多,你所面臨的苦難和折磨更是數不勝數。

面對這些困惑,有的人一路迷失找不到方向,面對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從此銷聲匿跡,面對苦難折磨,有的人誤入歧途投機取巧。

唯有那些愛學習的人,才會在困境中尋找出路,才會在挫折中不斷地成長,才會在苦難和折磨中汲取教訓,總結經驗,最終成功逆襲,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導者。

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曾經坦言自己遭遇過抑鬱症的折磨,而真正幫助他走出來的正是日復一日的閱讀和學習,讓他重新有信心站在舞臺上,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著名說書人上官文露也曾說過,讀書真的救過她的命。

她曾在推文中講到自己過去幾年裡事業屢屢不順,婚姻破裂,天天失眠焦慮,看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生活的出路,她不知道在諾大的世界裡自己該何去何處。

後來,通過讀書讓她的心靈得以安靜,通過讀書讓她找到了人生的意義,通過讀書她開始反省自己的生活。

並在2015年創立了上官文露讀書會,成為炙手可熱的說書人,在2019年考入北京語言大學文學博士,繼續深造學習。

有人說,這個時代讀書學習是最低成本的投資,是底層人逆襲最簡單的方法。

深以為然,當你讀書學習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所有的困惑在幾百年以前的人都經歷過,你所有的困境也同樣有人正在經歷。

他們早已經把這些寫進了書本中,你只需要拿起書本學習就可以學到他們的經驗,就可以解決你90%的困境。

03

學習,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金星老師可以說是一個活得最通透,活得最明白的一個女人。無論什麼時候,她都知道自己該去往何處,該在哪裡停留。

她永遠都能夠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能夠洞察出一件事物背後的邏輯,從不盲目,也不跟風,是非對錯常常有自己的判斷。

個人風格也是隨心而動,率性而為。

而真正能夠做到這樣,不僅僅是因為她自身的努力和刻苦,更在於她閱讀和學習的習慣。

還記得在節目《金星秀》中,對於社會現象本質的揭露更是犀利獨到,讓人佩服。古典名言張口就來,隨便一句話都堪稱金句。

任何人在她的眼中都像是透明的,任何事物在她的解讀下你都能夠豁然開朗。

臺灣奧美曾寫過這樣一句文案「我害怕閱讀的人」,我想這句話真正的含義就是閱讀能夠讓人更清醒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看透事物的真相,活得更加通透。

這樣的人就像有火眼金睛一樣,看出你的偽裝,明白你的動機,能不讓你害怕嗎?

04

高中畢業以為學習生涯就此結束了,殊不知這才是學習的開始。這才是你和別人競爭的起跑線,真正的盡頭是永遠。

只可惜有的人永遠都在起跑線上準備著,從來沒有出發,而有的人就永遠在路上,在欣賞著不同的風景,體驗著不一樣的人生。

所謂,學無涯而生有涯,越是學習你越是會覺得自己無知,終身學習便是我們保持自我,不被淘汰的根本。

相關焦點

  • 培養優秀孩子的正確方式,是父母和他一起終身學習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會發現有的孩子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學習成績等各方面,都非常的優秀,就是父母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孩子,毫無教養、口出髒言、學習差勁,屬於讓父母頭疼的「熊孩子」。同樣都是孩子,為啥雙方差距這麼大呢?我仔細觀察過這些孩子的家庭,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他們的父母。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自身的素養過關,始終保持著上進學習的心態。
  • 想要孩子智商高,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這四件事?
    想要孩子智商情商高,在忙碌的家長在教育板塊都不允許缺席,我們必須教會三件事,擁有4顆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慢慢的長大,而忙碌的父母總是沒有時間,但不成想,孩子的教育是完全沒有辦法進行彌補的,稍微有點忽略,將會付出更大的精力和代價來糾正。高智商的孩子擁有這4顆心,會讓他終身受益,感恩一生!!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其實很多孩子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成績的差異反映在他們的學習態度上。有的孩子會在父母的催促或壓力下學習,但學習效率很低,因為他們的學習態度不端正,只能被動地應付差事,愚弄家長,與老師打交道,缺乏主觀能動性,被動應對,所以他們的學習成績不會自然提高。
  • 對青春期的孩子,比起學習,教會孩子做上面的4件事情更重要
    因為一個沒有主見的人,只能跟著別人想法走,只能任憑這個大環境的擺布,不管別人的想法是對是錯,不管環境是不是真的適合他。但是孩子的自主性很容易遭到破壞,父母都喜歡孩子按照父母的設想去發展,就是怕時間久了,會管不住自己的孩子。可是好奇心是每個孩子天生都有的,什麼事情都想嘗試一下,而且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事情都想親身試驗一下,新鮮的事物刺激的感覺,讓他們覺得非常的快樂。
  • 黃磊:早戀這個詞很混蛋,教出一個會愛的孩子,才是父母該做的
    「我家孩子早戀了,該怎麼辦啊?」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早戀的時候,都會發出這樣的求救信號,甚至經常有家長去花錢找專家,讓專家告訴自己應該怎麼做。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方式錯了,但是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戀愛並不可怕,只要父母教會了孩子這幾點,讓孩子做一個「會愛」的人,那麼孩子就會變得更加優秀。1、 愛一個人,就應該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沒有人會喜歡一個不優秀的人,一個人身上有了閃光點,才會吸引到別人的注意。
  • 美文推薦|家長應該教會孩子熱愛生活的態度
    她輕輕叫著孩子的小名,讓寶寶試著自己站起來,然後朝媽媽走過來,這個時候媽媽才把他抱進懷裡,用手安慰的拍拍他的後背:「寶寶真棒,寶寶太厲害了,今天寶寶又學會一項技能....」家庭教育裡,鼓勵性的話語和動作真的很重要,我們單獨對過程性考慮,同樣的一類技能型學習,如果家長鼓勵多,誇獎多,自然孩子的整體體驗過程是開心的。
  • 父母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大行當,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
    前言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這一方面真的需要太多太多的學習,家庭的教育有時候比學校的教育還重要,因為父母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父母良好的言行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真的非常重要。近日,有2件案例上了微博熱搜,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從這2件不同的案例,非常深刻的詮釋了不是當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大行當。
  • 讓孩子受益終身的三種能力,您教會了嗎?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教給孩子什麼,孩子學到的就是什麼。這裡指的教除了有意識的教之外,還有無意識的教,有意識指的是平時對於孩子的教育,教孩子讀書識字,教孩子禮儀禮貌等。無意識指的就是家長平時的言談舉止,行為意識等等,這些都會無形中影響孩子。父母也是分為幾等的,有的父母肯為孩子花錢,有的父母肯為孩子花時間,有的父母肯為孩子去學習,有的父母肯為孩子去改變。
  • 擁有這四種學習態度 才是國際高中生該有的模樣
    因此部分就讀於國際高中的同學,在剛入學時會習慣性的將原來在公立學校的憊懶學習狀態帶入新學期,如果你也是這樣,勸你趁早改改,擁有下面的學習態度你才是一名合格的國際學校學生。一、質疑精神要有自己的思想,敢於質疑。
  • 終身學習造就這個時代合格的父母
    公眾號三周歲生日會報名截止倒計時最後3天:三周歲生日會報名開啟——且看四維跨界終身學習者的演出,不一樣的生日會期待不一樣的你。 這是廬山面目的真面目第597篇原創內容,2020年第106篇。 本篇的主題是終身學習造就這個時代合格的父母。
  • 鍾南山告誡北大畢業生要終身學習,父母如何做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對於這個變化加速、日新月異的時代,終身學習的態度是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讓一個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保持領先優勢。羅曼·羅蘭有句話非常著名: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葬。作為家長,如果能培養出一個熱愛學習的孩子,那孩子成年後的路就不用擔心了。學習力,是未來時代一個人最核心的競爭力。擁有學習力,自然就具備了終身成長的思維,科學研究還表明,缺乏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很早就達到自己的邊界,他們所取得的成就遠遠低於他們真實的潛力。
  • 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
    導讀: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有遠見的父母,從小就知道教會孩子這些事,長大格局才不會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不是當了父母就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崗位
    他們要孩子的原因是什麼,我不太清楚,但真算不上是合格的父母。記得尹建莉老師曾說過這麼一段話:「不是穿了西裝就能變成紳士,不是生了孩子就會做父母。做父母需要學習,需要學會如何愛。學會愛是一個很大的命題,需要慢慢去學,最簡單的一步就是不再打罵孩子,不做穿西裝的野人。」有些父母也許會想,孩子怎麼就這麼不聽話呢?
  • 那些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父母,要知道,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線
    然而,擁有這樣心態的家長們,你是否想過,這是孩子的人生,你是沒有權利左右的。當你開始用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比較的那一刻,你就背離了「父母」這個稱呼最初的意義。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養孩子是為了參與一個生命的成長,並不是都像《摔跤吧,爸爸》裡的爸爸一樣因為缺個冠軍才要生孩子。這是兩代人,你可以用你的人生閱歷教會孩子人生道理但卻不能決定他的生活和人生。
  • 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
    從孩子出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就開始影響孩子的每一步的成長,孩子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取決於父母都教會了孩子什麼。父母需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很多,那麼,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是什麼呢?如果孩子在成年之前,沒有教會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生存的能力,已經成年的孩子如果依然不能離開父母去獨立的生活,那麼父母的教育可以說是失敗的。所以,父母最應該教會孩子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食其力的獨立生存能力。
  • 父母這樣說,孩子才肯聽,父母這樣做,孩子才優秀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現代父母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把孩子說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父母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
  • 孩子犯錯,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心智不夠成熟時,無可避免的會犯各種錯誤,而父母對孩子犯錯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需要學會這些做法:傾聽孩子的想法部分父母在孩子犯錯後,會不分青紅皂白臭罵甚至痛打一頓孩子,當時覺得很解氣,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傷害大於錯誤本身。
  • 一個感知三五百字23——【教會孩子解放父母】
    之前為了讓女兒能夠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我用責任型授權的方式教會她使用快捷清單,效果很好,而當我自己也參與其中後,效果就更好了。昨天晚上,我建議女兒是否把英語作業加入第二天要做的五件事,女兒說:「作業是我本來就應該做的事,還用寫嗎?」我愣了一下,感覺這話有點熟呢?原來我總是跟她說,寫作是媽媽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無論我寫不寫我都會做的,這樣的話,看來她是學會了。
  • 孩子的學習態度不好怎麼辦(一)
    可在中科院上兒童教育心理學時,很多我頗為敬佩的老師指出父母要識別孩子學習遇到的困難,給一些切實有用的幫助,而不是簡單地把問題歸咎為孩子態度不好。剎那間,我又凌亂了。   這個我們經常掛嘴上的態度,究竟是何物?各位老師口中的態度究竟是不是同一個態度?增小貓眼中的態度又是什麼?於是黃小姐拿出一貫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翻了若干本書並且與增小貓同學認真嚴肅地討論這個問題。
  • 父母的「消極」態度,會影響孩子一生,學會樂觀孩子才更優秀
    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是重中之重,父母地這些觀點直接影響到孩子未來的成長,所以作為家長的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方法。 但是很多家長卻不自知,還認為自己地做法是正確的,對孩子的未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家長應該利用自己的一些語言和言論,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好的東西帶給孩子,壞的東西迅速拒絕,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