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技術的發展,知識獲取、傳授方式、教學關係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技術為教育產業發展帶來新契機,也引發國家層面高度重視,先後頒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進一步加速了AI+教育賽道變熱。
當AI與教育深度結合,會產生怎樣的火花?新技術將如何改變傳統教育?未來,教育產業創新還有哪些新的方向和機遇?
9月25日,由騰訊雲啟產業生態平臺在北京舉辦的「AI助力-共話智慧教育新未來」主題私享會為教育領域從業者解答了這些疑惑。
真格基金投資副總裁姜敏、騰訊智能教育中心總監崔立鵬、北塔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凱峰、騰訊智能教育高級產品經理王靜、小閒科技創始人曹志平等專注教育領域的VC投資人和教育行業一線創業公司創始人共聚私享會。現場乾貨滿滿,既有教育行業一線創業公司的實戰分享,又有投資人視角的AI+教育投資邏輯,全方位角度分享了AI+教育領域的發展新機遇。
真格基金投資副總裁姜敏
姜敏把AI+教育和自動駕駛做了類比,認為AI+教育目前尚處於L0向L1過渡階段。針對AI+教育,姜敏提出了六個投資展望:一、前臺業務是教育企業獨立創業的機會所在;二、底層服務由於技術通用性和市場規模的原因,並不是很適合在教育行業或者某個細分獨立來做,更加適合為全網際網路或者整個在線教育行業統一提供API的企業,單獨投資教育行業的技術方案很難投到大東西;三、各前臺業務中,如果能做的話,學習場景>練習場景>考試場景;四、AI將很快成為教育企業的標配能力,但有技術難度的部分會受底層服務提供商的產品限制,大型企業傾向於自研;五、識別類的創新機會越來越少,而且很容易被猿輔導等巨頭追上;六、自適應類挑戰雖大,但有可能是下一代的機會。
騰訊智能教育中心總監崔立鵬
崔立鵬向到場觀眾介紹了騰訊教育品牌,並展示了騰訊教育業務版圖。騰訊教育在「智能+」領域深耕多年,於今年5月22日舉行的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發布首個教育行業實驗室——智能教育聯合實驗室。聯合五大實驗室,結合教育場景,圍繞智能教學、智能管理、智能學科三大板塊,騰訊做了一些教育行業的解決方案。希望基於騰訊開放的AI智能體系,提升教育過程中的效率,打破教育在時間、空間、教育資源上的邊界,推進教育的公平化、個性化、智慧化。
北塔資本董事總經理王凱峰
王凱峰認為,教育是個「好生意」:中國的教育產業將在未來數十年持續穩健發展。首先是人口變局——80、90後家庭結構縮小,城市中產及以上人口增多,收入增加,採購專業化服務意願更強;另外,教育政策與國家發展緊密掛鈎,政府層面對教育改革的主導作用非常強。2015年至2018年底,政府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鼓勵教育融合科技,促進教育公平,解決教育不均衡。新技術與產業不斷融合,驅動產業逐輪次發展,王凱峰預測,下一波驅動力來自於大量混合技術將與教育本質深度融合。北塔重點按照優勢資源和投資能力,聚焦3個主題和6個賽道,自2015年至今共投資70多家教育初創企業,存活率達95%,30%估值過億,50%獲得下一輪。王凱峰堅信,教育行業是慢行業,天使投資是慢投資,追趕獨角獸不如耐心深耕培育。
騰訊智能教育高級產品經理王靜
王靜介紹了騰訊教育的產品矩陣,一是教育+AI,AI作為工具提升教育行業效率,專注四大方向,分別是智能批改、個性化學習、機器人、安防;二是AI人才培養,通過騰實學院、扣叮編程平臺、AI實驗平臺、師訓騰研班,形成產業人才生態庫,為AI+教育行業培養、儲備和輸送人才。騰訊教育將以連接(connection)、內容(content)、社會責任(commonweal ),「3C」為出發點,助力教育公平化、個性化、智慧化目標的實現。
小閒科技創始人曹志平
曹志平認為騰訊在AI+教育方面表現驚豔,目前實現識別準確率達98%,手寫識別率業界領先。企業的發力點應該是,基於騰訊AI雲,聚焦產業細分場景的產品、技術、市場,努力成為產業網際網路細分場景的專家。小閒科技以不改變學生學習習慣為初衷,精準化教學產品解決痛點。目前部分題型已經實現用人工智慧輔助甚至替代老師批改作業考試,以及基於教學大數據進行精準化教學。希望攜手騰訊雲,共建更加專業化、協同化的開放精準化教學生態,也希望資本、創業者能夠回歸到校內線下場景,而不要總是把目光放在線上和課外,讓AI真正賦能教與學本身。
教育被稱為永遠的朝陽行業,教育市場也從來不缺風口和機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教育中的人工智慧:可持續發展的挑戰與機遇》預測,人工智慧教育可能在未來10年呈指數性增長;外加政策、消費者及資本層面的加速催化作用,AI教育市場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風口之下,只有真正解決傳統教育教與學過程中的痛點,提升行業效率,才能在AI教育賽道上跑的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