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佛山8月22日電(通訊員 何婉楨)8月21日,廣東海洋大學知行合一尋跡隊全體成員在佛山市南海區匯合,開展為期五天的「多彩鄉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8月22日早上九點,在村民的指引下,知行合一尋跡隊來到了孔村,一同參觀古建築群,並分派調查問卷,開展關於孔村古建築群保護程度和村民文化認同感的調研活動。
孔村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裏水鎮內,環境優美,人傑地靈,根據東西南北方向分為四舍,每一舍有一座小祠堂,四舍共同擁有一個大祠堂。明朝永樂九年,為躲避兵亂,孔子五十八世孫孔仕通攜子從廣州遷此建村,距今已有604年。村內保留著一些民國初期及清朝的建築,大多數屋頂上有與鍋的把手相似形狀的結構,當地村民稱之為「鍋耳屋」,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孔村於2012年被評為佛山市十大古村落之一,於2012年被評為廣東省傳統古村落。
早上九點,知行合一尋跡隊到達孔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綠水悠悠的池塘,池塘周圍被不知名的樹木包圍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何婉楨 攝
早上十點,來到村民所說的「鍋耳屋」前,仔細觀察房屋構造,並進行拍攝記錄。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何婉楨 攝
團隊成員沿著村路來到孔村西舍小祠堂參觀,了解房屋建築結構和村內文化習俗。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何婉楨 攝
團隊成員來到東舍小祠堂,看到祠堂內的刻著為重修祠堂捐資的名冊,隊員譚宇軒在閱讀名冊的內容。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何婉楨 攝
通過走訪與分派調查問卷,發現村內部分古建築無人問津,年久失修,村民對古建築群的了解程度不夠,且保護意識還需進一步加強;大部分村民認為本村蘊含的傳統文化對其生活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但村內文化不夠突出,與其他村落相差不大。
隊長何婉楨與隊員馮穎敏來到村民家敲門訪問,發放問卷,村民都很耐心的填寫問卷為我們後續調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區錦俊 攝
上午對村內古建築群進行初步調研後,在8月22日下午,隊長何婉楨、隊員馮穎敏、隊員區錦俊來到村長家中,針對村內的古建築群保護及村落建設進行採訪。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區錦俊 攝
通過與村長的交流,了解到孔村村委擬定了一份村落活化方案並上交到當地政府,方案內容包括古建築的修舊維護、道路修建、提高綠化率、完善交通設施等方面,村民對此持有高度支持的態度。村長表示,相信在村民的努力和政府的資金支持下,提高對孔村古建築群的保護力度,把佛山的嶺南特色建築文化傳承下去。
團隊成員參觀完西舍祠堂後,在祠堂前合影留念。圖為隊員朱鎮濤攝。
下午五點,知行合一尋跡隊離開孔村,結束了對孔村的調研活動。通過這次訪村之旅,深刻認識到古建築群的保護對於整個傳統村落風貌無比重要。傳統村落作為農耕社會最基本的生活單位,蘊含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是人類文明的「活化石」。政府應該加強對傳統村落的管理,提高古建築群的保護和宣傳力度,吸引更多人投身於鄉村建設,助力村落文化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