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厚街橋頭村共有7條自然村小組,分別為新屋、祠邊、北社、南社、元洲、塘面、井頭。我在橋頭新屋已住了一年多,偶爾在村裡散步或跑步,發現村裡隨處可見古老建築。在池塘邊,或是在深巷裡,一處處古蹟疏落有致、別具一格。
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新屋池塘邊的「節度陳公祠」,它是紀念橋頭立村始祖陳譽而建。這座祠堂始建於南宋末年,分別於清同治四年(1865年)及1997年重修過,現存建築為清代風格。
節度陳公祠前立著兩頭威武的石獅子,大門左右兩側有一副很長的對聯,我嘗試斷句並品讀。上聯為:派衍潁川籍/汴梁家莞邑/宋室飄搖/統貔貅/匡社稷/榮封鎮國/節度南疆/百世殊勳昭日月。下聯為:支分橋圃子/縣令孫侍郎/歷朝忠義/懸明鏡/愛黎民/光大宗功/弘揚祖德/千秋正氣振山河。潁川籍即為陳姓,汴梁為元末明初對於開封的稱呼,通過這副長對聯即可大致知曉橋頭村的歷史。
從節度陳公祠向前走,鑽入小巷,大約再走幾十米,便會看見另一座祠堂,那是「通政陳公祠」。通政陳公祠所在的位置已是屬於祠邊,這座祠堂始建於清代,是為紀念橋頭九世祖陳璉而建。與節度陳公祠對比,通政陳公祠要顯得破舊很多,但依舊可以欣賞到做工精美的木雕及灰雕。
村裡許多小巷的入口處是有一道門的,門上大多都會貼著紅色揮春。例如,上下聯為:「出入人人皆吉慶,來往個個是平安」,橫批為:「通巷吉慶」。這是多麼祥和的鄰裡氛圍,如今在城市中已很難體會得到這種感覺。巷子裡安靜極了,一位老人獨自坐在自家門前吃著飯,這可能已是他多年的習慣。
我走進了小巷深處,裡面基本上都是老房子,大多是這樣的樣式:紅石做地基及門框,牆壁清一色為灰色磚牆。這應該就是東莞老房子的特色了,可能是某一個歷史時期的建築風格。小巷裡的房屋並不整齊,它們高高低低,歪歪斜斜。每一條小巷都十分狹窄,它們縱橫交錯,曲折蜿蜒。置身其中,似乎有一種期待發現未知的神秘感。
不知不覺又走到了另一處地方,這座雙層老屋特別顯眼,其二樓的紅色外牆瞬間吸引了我的注意。屋簷下寫著「塘三隊」三個繁體字,這應該是當年生產隊所遺留下的痕跡。這座老屋可能原來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應該是被改造過的,畢竟在幾十年前,徵用房屋進行改造使用的事例實在太多了。
塘面這一片區域的古蹟很多,一眼望過去,老建築一座接著一座。這座「寧宇公祠」顯得很是滄桑,祠堂的大門緊閉著,門上兩個「忠」字取代了原本該貼著門神的位置。它的外牆十分凌亂,門前隨意堆放著雜物,似乎並不太被重視和保護。隔壁還有一座「庾峰家塾」,應該是過去的家族式學堂,而現在它的正面被焊上了一塊金屬框招牌,並且安裝了一道卷閘門。
再往前走,會看到兩頭石獅子一左一右守護著一道門。我起初以為這是牌坊,後來看到門上有一塊匾額,上方刻著「鐵山公祠「四個字,我才知道原來這也是一座祠堂。而我不清楚的是,這座祠堂是本身就是如此風格,還是原來的祠堂被破壞了,僅保存下來一道門和兩頭石獅?
鐵山公祠後面的小閣樓十分有韻味,它的門窗上都有著精美的浮雕。特別的是,兩道門上的浮雕是半圓形的,而兩扇窗上的浮雕是三角形的。二樓的欄杆已有些破損斷裂,搭配上殘破的黃色外牆,有一種經過歲月洗禮後的美感。
橋頭村其實不小,我只是隨意地走走看看,便已發現了這麼多有意思的古蹟。橋頭村還有更多的古蹟值得去發現,它們就隱藏在村子裡,可能毫不顯眼,可能已被人淡忘。但我相信,它們依舊期待著那些前來探索的人們,它們隨時都可以與探索者進行對話,因為它們自身的存在,便已攜帶著太多可分享的信息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