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約1296年一1371年)原名耳,名子安,以字行。祖籍姑蘇(今江蘇蘇州市)人。元至順時進士,曾出仕錢塘(今杭州市),後棄官回鄉。三十八歲時,立志編寫《水滸》,用了三十多年的時間,終於寫出了膾炙人口的《水滸》。他死後一百五十多年,《水滸》才刻印出版。施耐庵寫《水滸》時,有許多軼聞趣事,現介紹三則於下:
跺折樓板餓死狗
相傳,施耐庵寫《水滸》 時,住在一間舊木樓上。每當他碰到疑難的地方而寫不下去時就咂嘴,「嘖嘖嘖」。他家養了一條狗,聽到主人咂嘴聲,以為是叫它吃食,就連蹦帶跳上了樓,朝著主人搖頭擺尾,施耐庵一見狗來就用腳跺樓板,趕狗下去。施耐庵寫了一會,又遇到難題,又咂嘴,狗又上來,他又跺樓板,趕狗下去。如此,咂嘴,狗上來、跺樓板、狗下去。久而久之,樓板跺折了,狗也餓死了。人們風趣地說:「施先生寫《水滸》,跺折樓板餓死狗」。
真人打的紙老虎
據說,公元1368年9月,朱元璋派軍師劉基(伯溫)去請施耐庵出山作官。劉伯溫到了施耐庵書齋附近,遠遠就聽見激烈的撕打聲吆喝聲,推開門一看,原來,施耐庵正在奮力和書案上一隻栩栩如生的紙老虎在拼打,這是先生在寫武松打虎的故事。
劉基見了先生,施耐庵弄點小菜招待。劉基乘著酒興,有意吟詩道:「聞說江南一老牛,詔書徵下已三秋。主人有甚相虧處,幾度加鞭不轉頭」。施耐庵聽罷也乘酒興吟道:「老牛力竭已多年,項破皮穿只愛眠。犁地已休春雨足,主人何必再著鞭」。劉基聽後,知道施耐庵因寫《水滸》不願出來作官,便告別回京,
對付奸商改《水滸》
相傳,施耐庵家境貧寒。女兒要出嫁沒錢買嫁妝,只有將他寫的《宣和遺事》交給女兒去換錢。書商一見書稿心中驚嘆是一部奇書,對施女道:「將書稿留下,讓我們仔細看看,三天後聽回音」。施女走後,書商僱了許多人連夜抄寫,三天時間把稿抄完了。當施女去問回音時,書商道:「書稿寫得平平,我們不能刊用」。誰知一個月後,施耐庵寫的內容成了書,在街上賣開了。
施耐庵父女知道受騙,為了對付奸商,他秉燭達旦再寫,將原來三十六人的內容,改成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將,計一百二十回。
後來,施耐庵寫的《水滸》一問世,《宣和遺事》就沒人看了,結果,奸商偷雞不成反蝕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