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抑鬱症既熟悉又陌生,我們經常從相關影視作品中看到,從身邊的人口中聽到,但大部分對抑鬱症知之甚少。下面恩恩心理醫生整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希望幫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抑鬱症。
【抑鬱症是不高興嗎?】
不高興或清晰低落僅僅是抑鬱症的症狀之一,除此之外已於這個還有興趣減退、精力喪失、注意力不集中、無價值感、食慾下降、睡眠障礙等等,如果你滿足上面其中幾條且持續2周以上,對自己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影響,就有可能患上抑鬱症。
【在網上做的抑鬱量表準嗎?】
很多人在網上做了相關的抑鬱量表結果為輕度、中度、重度抑鬱,就自認為自己是抑鬱症患者了,其實抑鬱量表是一種參考不確診。同時在挑選的時候也一定要選擇那些專業的、有研究支持的心理測試才行。
【得了抑鬱症一定要去看醫生嗎?】
得了抑鬱症一定要積極的看醫生,需要主要的是首先要看的是精神心理科的醫生,而不是心理諮詢師,也不是神經內科的醫生,如果診斷為中度或重度抑鬱症需要吃藥治療,而精神心理醫生有處方權,而心理醫師沒有處方權。
抑鬱症患者自己也可以多了解一些關於抑鬱症相關的心理知識,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習慣和心態,這樣對自己治療抑鬱大有裨益。
【得了抑鬱症不吃藥會好嗎?】
得了抑鬱症部分患者是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也能好起來。對於輕度抑鬱症患者來說可能心裡治療會比藥物治療更為有效,而對於中度、重度抑鬱症患者來說,需要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這樣治療效果會更好。
【抑鬱症可能會遺傳嗎?】
據相關調查顯示抑鬱症與遺傳基因沒有必然的關係,但抑鬱症的確存在明顯的家族集中性。調查發現鬱症患者的親屬中患抑鬱症的概率遠高於一般人,且血緣關係越近,患病概率越高,這就是所謂的「抑鬱症遺傳」。其實這種看上去像是遺傳的傾向性是家裡面的個體行為和意識之間的互相影響,這種影響最直接的體現在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後代。
家裡有抑鬱症患者的人如果有早期症狀,要積極主動進行調節,比如減壓、增加訓練,接受心理諮詢等專業的幹預手段。
【抑鬱症患者需要吃一輩子的藥物?】
要知道,藥物並非是緩解抑鬱症症狀的唯一途徑,需求幫助也並不意味著要一味的杜用精神類藥物,醫生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何時減藥、停藥。
【抑鬱會不會復發?】
有的人天生易感,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人很容易進入消極思維的閉環,容易在特定的季節產生不良的體驗,就是說我很容易得抑鬱症。
很多人會認為抑鬱症復發不要緊只要自己再一次重新治療就好了。其實並不是這樣恩恩心理醫生要提醒大家,抑鬱症復發之後就會給自己的治療增加更多的困難,一是心態上肯定會加重自己的消極悲觀的態度,二是很多抗抑鬱藥物的效果可能不如以前,可能會加量或是更換藥品,有的時候可能還需要聯合使用藥物。所以建議各位抑鬱症病友從開始的時候就用藥用量都要準確,聽從醫囑,以後避免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