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障礙。全球有超過2.64億各個年齡的人患有抑鬱症。
· 抑鬱症是世界各地的首要致殘原因,它是導致全球疾病負擔的一個重大因素。
· 抑鬱症患者中女性居多。
· 抑鬱症可以引致自殺。
· 目前對中度和重度抑鬱症已具備有效的心理和藥物治療方法。
抑鬱症是全球一種常見病,有超過2.64億名患者(1)。抑鬱症不同於通常的情緒波動和對日常生活中挑戰產生的短暫情緒反應。尤其是,長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鬱症可能成為一個嚴重的疾患。患者可能會受極大影響,在工作中以及在學校和家中表現不佳。最嚴重時,抑鬱症可引致自殺。每年有近80萬人因自殺死亡。自殺是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儘管已知有治療精神障礙的有效方法,但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76%至85%的抑鬱症患者仍未獲得治療(2)。影響有效治療的因素有:缺乏資源,缺乏訓練有素的衛生保健人員,以及社會對精神疾患的歧視等。不能作出準確評估是影響有效治療的另一因素。在不同收入水平的所有國家中,抑鬱症患者經常不能得到正確診斷,還有些非抑鬱症患者常常會被誤診並被誤開抗抑鬱藥。
在世界各地,抑鬱症和其它精神疾患負擔不斷加劇。世界衛生大會在2013年5月通過的一份決議中呼籲在國家層面以協調一致的方式處理精神疾患問題。
根據症狀的數量和嚴重程度,可將抑鬱發作分為輕度、中度或重度。
另一個關鍵區別是看抑鬱症患者是否有躁狂發作史。這兩類抑鬱症都可以是慢性的(即延續較長時間),時有復發,尤其是在無治療的情況下。
復發性抑鬱症:該病症涉及反覆性抑鬱發作。在發作期,患者心情鬱悶,喪失興趣或享受感,且精力不足,連續兩周以上乏力少動。許多抑鬱症患者還會出現焦慮症狀、睡眠和食慾紊亂,並可能會有負罪感或自我貶低、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現醫學診斷無法解釋的症狀。
根據症狀的數量和嚴重程度,可將抑鬱發作分為輕度、中度或重度。輕度抑鬱發作者繼續從事日常工作和社會活動有一定難度,但也許不會完全喪失活動能力。在重度抑鬱發作期間,患者不太可能繼續從事社會活動、工作或家務,即使從事這類活動,程度也有限。
雙相情感障礙:這類抑鬱症通常有躁狂期和抑鬱期,在兩者之間有情緒正常期。躁狂發作時,情緒亢奮或煩躁,過度活躍,急於表達,自尊心膨脹,睡眠需求減少。
抑鬱症是社會、心理和生理因素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的結果。在生活中遇有不利事件(失業、喪親之痛、心理創傷)的人更易罹患抑鬱症。抑鬱症可導致更大的壓力和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活並加劇抑鬱症狀。
抑鬱症與身體健康狀況相互關聯。例如,心血管疾病可導致抑鬱症,反之亦然。
事實證明,開展預防規劃可以減少抑鬱症。社區可為預防抑鬱症採取有效措施,包括在學校開展規劃增強兒童和青少年積極思考的方式。針對有行為問題兒童的父母採取幹預措施可以減輕父母的抑鬱症狀,並改善其子女的行為。開展老人體育運動規劃也可有效預防抑鬱症。
對於中度和重度抑鬱症已有有效治療方法。衛生保健提供者可以提供心理治療,如行為激活、認知行為療法(CBT)和人際心理療法(IPT),或者提供抗抑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s類)和三環類抗抑鬱藥。衛生保健提供者應該牢記與抗抑鬱藥物有關的可能副作用、提供任何幹預(在專業技術和/或治療可及性方面)的能力以及個人喜好。可以考慮的不同心理治療形式包括由專業人士和得到監督的普通治療師提供的個人和/或集體面對面心理治療。
心理社會治療對輕度抑鬱症也很有效。抗抑鬱藥可以有效治療中度和重度抑鬱症,但並非輕度抑鬱症的一線治療手段。它們不應被用於治療兒童抑鬱症,也不應是青少年的一線治療手段。對青少年,應慎用抗抑鬱藥。
抑鬱症大部分都能好轉,部分人通過積極的治療,可以達到完全不再發作的程度。有1/3左右的抑鬱症患者會復發,這其中的一部分患者需要長期甚至終生維持治療。 (完)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世界衛生組織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