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抑鬱症,偏見是比疾病更大的傷害

2020-09-17 我說精神

對於精神疾病,人們大多了解甚少,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整個社會對於精神疾病都顯得諱莫如深。所以,未知當然會產生一些我們不願看到的偏見,而這其中,偏見最大的就是人們對於抑鬱症的看法。

「可能世間本沒有抑鬱症,後來有些不開心的人,給自己的懦弱、小心眼、想不開、懶惰、矯情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抑鬱,所以打那以後,他們可以堂堂正正的懶惰、可以正大光明的逃避,只要小小的一句抑鬱症,就可以逃避任何責任,可實際上哪有什麼抑鬱症」。抱有這樣想法的人絕對不在少數,甚至有不在少數的抑鬱症患者家屬恰恰就有這樣的觀點。如果讓他們經歷抑鬱症患者朋友正在經歷的一切,我想他們絕對不會再抱有這樣的偏見了。

關於抑鬱症作為獨立疾病單元的發展,實際上整個人類社會也是經歷了一個相對漫長的探索過程才真正認識了抑鬱症。

  • 最早是現代醫學奠基人希波克拉底提出了以長時間的擔心與失望為主要表現的憂鬱症。
  • 後來古羅馬的蓋倫又將沮喪、悲傷、失望、擔心、憤怒、妄想和強迫統統歸納為了抑鬱質。
  • 17世紀罹患抑鬱症的波頓用他獨特的角度描述了自身的憂鬱體驗,「如果人間有地獄的話,那麼在憂鬱症患者心中就可以找到」。
  • 直到100年前,德國精神科醫生施耐德在1920年才提出了內源性抑鬱症和反應性抑鬱症的概念。而這一概念已經極為接近如今的抑鬱症概念了,明確了抑鬱症並非單純心理問題,內源性抑鬱症被視為自身生物學因素致病的前身。

從抑鬱症的整個發展過程看,最開始整個人類社會也是將抑鬱症當做單純的心理問題來對待。但隨著認識的不斷進步,人們發現抑鬱症並非單獨心理問題,同樣成長環境,同樣經歷的人,並不會同時發病,這其中的區別更明確了生物因素和遺傳因素在抑鬱症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

而上個世紀60年代陸續上市的抗抑鬱藥物,更是讓我們驚喜的發現,根據生物學原理,通過神經遞質的控制,真的可以控制抑鬱症的發作,所以抗抑鬱藥物問世以來,數以億計的患者朋友因此受益,面對抑鬱症,我們不再束手無策。

然而到了今天,我們的社會中仍然存在很多關於抑鬱症的偏見,甚至詆毀,所以在我國抑鬱症患者中,廣泛存在著一種「病恥感」,因為患病而感到恥辱,因為恥辱而不敢讓別人發現自己患病,不敢到精神專科醫院就診,不敢接受系統治療。

一個有些令人沮喪的數據,我國抑鬱症患者保守估計也在5000w以上,可這麼龐大的患病人群,只有不到20%的人正在接受系統治療,而那沒有進行系統治療的80%人中,有一部分因為藥物不良反應而私自減量或停止了系統治療,有一部分正在嘗試非藥物治療的所謂治療方式(多為非醫學方式),更多的人卻是明知道身患抑鬱症,卻因為擔心家人或身邊朋友的看法,或受到他們偏見的影響,而不敢或不願走入醫院,接受規範的診斷和治療。


記得去年在門診認識了一名初三的女孩,她背著家裡獨自來醫院就診,因為和父親說過自己好像抑鬱了,卻換來父親的嘲笑,所以再也不敢告訴家人關於看病的任何信息。後來,女孩在複診的時候叫來自己的好朋友,班級的同學,陪同自己來醫院,結果當天晚上她在微信上告訴我,「好朋友」偷偷用手機拍了就診時的照片,發到了朋友圈對她好一頓嘲笑,「好朋友」的偏見和背叛行為讓她感到絕望。出於醫生負責任的態度,我要來了女孩父親的電話,嘗試著與他溝通,希望能糾正他的偏見。可事與願違,女孩的父親並沒有我這個醫生的話改變任何對女孩的看法,反而指責女孩串通醫生欺騙父母,給自己不願上學找藉口……

在我們之間,存在著很多不敢表露自己身份的抑鬱症患者朋友,不得不說,他們本身對於自己所患的疾病了解甚少,但這又怎麼去怪罹患疾病的他們?反倒是來自周圍人和家人的偏見,給患者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恰恰成為了阻止患者系統治療,或是加重患者病情,甚至令其絕望的真正原因。就好像門診遇到的那位女孩,如果她的爸爸,相依為命的唯一親人,能夠真正理解她的痛苦,去接受,去幫助她;如果她的好朋友,同學,可以不要以她的病情為嘲笑對象,那麼她的病情原本並沒有那麼嚴重,那麼積極面對抑鬱症的一個女孩,也不會用絕望的情緒去面對自己的花季。


偏見,不是存在於某一個人,或是某一群人的心中。毫不誇張的說,關於抑鬱症,我們整個社會都存在程度不等的偏見。國家也重視到這種偏見帶來的傷害,就在幾天前的9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發布的《探索抑鬱症防治特色服務工作方案》。希望在政策面的幫助下,我們的社會可以真正扭轉關於抑鬱症,根深蒂固的偏見,讓患者朋友們不再因患病而感到恥辱,不再不敢走進醫院,不再不敢接受系統治療。作為一名醫生,我當然希望這樣的一天早日來到,同時我也會通過努力推動這一天的進程,醫學科普的路,我會繼續走下去,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抑鬱症,了解真正的精神疾病。

相關焦點

  • 關於抑鬱症,你有多少誤解?
    近日,一則「抑鬱症患者被拒絕登機」的新聞再次將抑鬱症呈現在了大眾面前。其實,抑鬱症已經多次成為人們口中的熱議話題,大眾對於抑鬱以及抑鬱症的討論也不是一兩天了……然而提起抑鬱症,依舊有一大部分人對此抱有誤解、歧視、諷刺、謾罵,關於抑鬱症,「你認為的」的那些事真的如此嗎?
  • 抑鬱症篩查能給學生帶來的獲益是否大於傷害,其實醫學還並不篤定
    此外,該《方案》——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實則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關於抑鬱症防治的專門性文件,因此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但是,對於上述要求中的最後一條,也就是抑鬱症篩查能夠給篩查對象帶來的獲益是否大於傷害,我們卻還並不那麼篤定,這也就是為什麼在國際上抑鬱症篩查仍未獲得普遍認可的原因之一。雖然有部分研究表明,抑鬱症篩查可以顯著提高抑鬱症的識別率,甚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的質量還不是很高。
  • 抑鬱症篩查能給學生帶來的獲益是否大於傷害,我們其實還並不篤定
    此外,該《方案》——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實則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份關於抑鬱症防治的專門性文件,因此其歷史意義不容忽視。雖然有部分研究表明,抑鬱症篩查可以顯著提高抑鬱症的識別率,甚至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改善抑鬱症患者的症狀,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的質量還不是很高。而且,絕大多數研究都來自發達國家。因此,我們尚不知道在中國等中低收入國家開展抑鬱症篩查究竟能給我們的篩查對象帶來多大的益處。
  • 「推書」關於抑鬱症,我們一無所知!來看看抑鬱症患者的日記吧
    在抑鬱症開始侵蝕越來越多人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卻對它一無所知。我們覺得抑鬱症是有病因的,我們覺得抑鬱症是很容易看出來的,我們有的人甚至覺得抑鬱症就是心情不好,生活不順利而已……我們都不對!馬特的這本書首先是寫給沒有抑鬱症的人的,然後是寫給抑鬱症患者的。因為偏見是比抑鬱症本身更加可怕的事情。
  • 抑鬱症精神思維疾病如何治療
    核心提示:有很多的朋友都會患有抑鬱症這種疾病,這種疾病好發生以後會給患者朋友出現情緒激動,神情恍惚,並且還有自殺或者傷害他人的傾向,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和學習,所以大家一定要重視這種疾病,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些關於抑鬱症治療方面的知識。
  • 關於抑鬱症,我們收到了1000條留言
    小年說:「你為什麼討厭抑鬱症患者?」不少網友認為,他們全身負能量,無法感受到正常人的愛,冷漠又消極。這種令人「討厭」的行為,其實是一種疾病。我們雖不能提供專業治療,但可以拒絕偏見,接受和包容抑鬱症患者。讓他們感受到,世界充滿陽光。推薦給你,靜夜思。
  • 抑鬱症是一種疾病 將納入體檢項目
    不是「不開心」、不是「想不開」、不是「鑽牛角尖」、更不是「矯情」……抑鬱症,是一種明確的疾病。如今,雖然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和了解抑鬱症。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對它存在誤解甚至偏見,將抑鬱症視作「矯情」「脆弱」的表現。玻璃心 矯情、太脆弱 笑得那麼開心,還能抑鬱?
  • 抑鬱症已成為世界第四大疾病:女性患者約是男性的兩倍
    ——我們這個時代的「時髦」疾病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
  • #抑鬱症成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重視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02 抑鬱症是個常見的心理疾病怎麼判斷自己可能抑鬱了可能真的抑鬱了。這種偏見已經在我們腦海裡根深蒂固,雖然我們嘴上說著要了解抑鬱症,要關心抑鬱症病人。可是這份了解自己,關心自己的慈悲都不能給到自己身上。我們又怎麼可能真的給到別人身上呢。
  • 我算是抑鬱症嗎?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醫學界關於抑鬱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鬱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腦對於心境的錯誤調節、基因易損性、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通常我們認為是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導致了抑鬱症。」首先,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有密切的關係。
  • 我算是抑鬱症嗎?誰偷走了我的快樂?
    醫學界關於抑鬱症的成因的普遍看法是,「抑鬱症有很多可能的起因,包括大腦對於心境的錯誤調節、基因易損性、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藥物以及藥物濫用問題。通常我們認為是這些因素中的部分或全部共同作用導致了抑鬱症。」首先,抑鬱症的發生與遺傳有密切的關係。
  • 中國高校,抑鬱症重災區
    結果發現,中國公眾對心理疾病的評價是患者表現怪異、行為難預測、整體糟糕、原因複雜、個體影響嚴重、處理困難、社會危害嚴重。除了承受疾病本身帶來的痛苦,抑鬱症患者還要面對他人的偏見和誤會。對疾病本身缺乏足夠的認知,無形中給抑鬱症患者帶來更大傷害。圖/freelyphoto也就是說,原本全國抑鬱症患者就極可能比統計數據高出許多,但卻因為患者本人的缺乏認知沒能夠確診。
  • 抑鬱症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我們該如何面對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憂鬱症,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人類第二大殺手。它是發病率最高的單病種精神疾病,它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高發年齡為20-60歲,嚴重時可導致自殺,是自殺率最高的疾病。根據世衛組織估算,全球約有3.5億抑鬱症患者,我國抑鬱患病率達到3%-5%,大概每50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抑鬱症患者。
  • 患上抑鬱症會出現哪些症狀?心理學家指出這四點,希望你沒有
    人的一生不可能會一帆風順的,我們會在各處地方碰壁,那麼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去把心態調理過來的話很容易導致我們的情緒越來越消沉,甚至嚴重的時候會導致我們出現心理問題或者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抑鬱症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這種疾病相信很多人多少是有所了解的,這種疾病對於現在來說是非常的常見的,但是很多人並不會在意
  • 抑鬱症:一個常見卻又被忽視的重大疾病
    抑鬱症被稱為「心靈感冒」,它是大腦血清素濃度降低,神經遞質有所改變,無法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一種心理疾病。這種心理疾病會影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嚴重者會危及到自己的生命。而很多時候,抑鬱患者面對的首要困境,常常是周圍環境對心理疾病的不理解和不信任。沒有人會覺得你病了,上一秒笑了,下一秒哭了,他們只會覺得是你想太多了,可是就算是想太多,你真的能控制的了嗎?
  • 不要用你的誤解,給抑鬱症「上色」
    不難發現,雖然大家因為明星熱搜而對抑鬱症有了更多關注,但不少人仍然對抑鬱症及抑鬱症患者持有大量的偏見和誤解。 從心理學專業的角度來看,對抑鬱症的偏見無疑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給他們帶來疾病以外更深重的痛苦,儘管抑鬱症已經非常普遍,人們對它也不那麼陌生,社會上對抑鬱症的謠言、誤解還在廣為流傳
  • 抑鬱症:當痛苦可以被分享
    即便如此,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仍深陷偏見帶來的困擾之中,導致病情加重,生活進一步受到影響,多重因素下可以看到,科學科普抑鬱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0/1關於抑鬱症,「誤解」遠多於「正解」「重度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會有這種認知:活著太痛苦,死了是不是就不痛苦了?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再遭遇原生家庭、親密關係中的誤解,負面情緒會一再推到頂點。」
  • 請不要再傷害抑鬱症群體了
    「抑鬱症是塊磚,哪裡需要往哪搬」但是,當有人發現賣慘+抑鬱/疾病+複製黏貼/編造=高贊高評論,評論區的畫風就開始變得詭異。關於抑鬱症的發病原理有很多研究,背後的原理相當複雜,通常是各種因素綜合而形成。生理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過度活動的生理異常是被最廣泛證實的(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家長的埋怨喋喋不休,並用「青春期」和「叛逆」解釋這一切,直到孩子在醫院拿到一紙「抑鬱症」的診斷。在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1億,像劉青一樣為抑鬱症所困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個。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但只有不足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且近年來抑鬱症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家長的埋怨喋喋不休,並用「青春期」和「叛逆」解釋這一切,直到孩子在醫院拿到一紙「抑鬱症」的診斷。在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1億,像劉青一樣為抑鬱症所困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個。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但只有不足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且近年來抑鬱症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