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會自雞娃的英語呢?一是因為英語報班實在太貴,性價比不高,二是因為實在沒有遇到特別滿意的機構。
我在一開始也像大部分家長那樣,在娃三歲起輾轉於各大機構試聽。
考慮到持續上課的接送問題,我主要考察了離家距離3公裡以內的英語機構。
先說說自己挑選英語機構的理念,不喜勿噴。
我是一個老套傳統的人,並不贊同用多媒體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一是覺得傷眼睛,二是覺得這種教學方法對於老師的要求太低,性價比也不高。我希望老師是個有控場能力和個人魅力的老師。
一堂課做個遊戲、看個動畫視頻就結束,娃也許是開心了,但其實並沒有什麼效果。機構還既要收我幾百大洋,又要浪費我的精力風裡來雨裡去,真是損了夫人又折兵。歸根結底,還是自己比較摳門,覺得難道我就不能在自己家裡下載資源給她看嘛?土豪自然是隨意,有些家長說,我就是圖娃開心,就當出去玩一下,寓教於樂嘛。
貧窮還是限制了我的報班思路,所以我看到那些力推多媒體教學又沒有什麼特色的機構就直接pass了。補充一句,現在市場上的大部分英語機構都使用多媒體教學,一旦否定了這一點,可選擇的機構就非常少了。
凱頓和長頸鹿用的就是白板教學,不利用電子媒體,而是用傳統實物進行授課。兩家共通的缺點是,一節外教一節中教,中教水平就好比摸彩,demo課上都是外教主說,所以無法估摸中教情況。
當然這也是現在市場上英語機構的普遍授課模式。也有家長說,這些外教甚至不如中教,因為外教就是個噱頭,用來吸引孩子學習一些自然拼讀規律,而中教才是實實在在地灌輸娃基礎知識。這就讓自己英語基礎還可以的我覺得沒有什麼必要,而且我還非常擔心有個別中教的口音一言難盡。因為自己英語還可以,所以還是有點崇洋,希望全外教教學。
我本來挺喜歡長頸鹿的場景式教學,因為覺得可以在一個個場景裡浸潤式地學會地道的表達。學過外語的都明白,有些單詞翻譯成中文是可行通順的,但是在一些場景中卻不是這麼使用,一用錯就顯得特別low。如果不是長頸鹿的飢餓式營銷不能讓我馬上報上課,我說不定已經入手。
因為要等待,我就有了時間定心去看網上各種評論。有家長評價也就試聽課感覺最好了,這句話頓時澆滅了我的一腔熱情,加上家長看不到孩子實際上課情況,讓擔心孩子內向而不願主動發言的我暫且作罷。
星巴閣也是白板教學,啟蒙使用的就是市場上的分級教材,試聽時外教的教學水平感覺非常高,只可惜課時價格高,同時報名的同學水平低讓我打了退堂鼓。畢竟同學的環境氛圍也很重要,希望機構不純粹按照年齡,而是應該進行水平測試後決定分班。但是這一點在英語啟蒙的機構裡很難做到。
同樣,蹦跳型的迪士尼英語也是如此。老大非常喜歡這家,因為有迪士尼人物,全外教也完全符合我希望外教的想法,可惜進度實在太慢,而且一開始啟蒙就是蹦單詞,我想從高一點的程度開始報,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太小,銷售沒有同意。
按照孩子年齡進行班級分配是英語啟蒙機構的普遍做法。這一點在英語啟蒙的機構裡很難做到,不管你原先是否有基礎,銷售都是按照孩子的年齡一刀切地安排從零起點開始,毫無靈活性,放長線釣更多的學費吧。如果純粹只是為了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又不差錢的話,我覺得可以去玩玩。但對於家裡有所啟蒙的孩子而言,可能會「餵不飽」。當然,也確實因為孩子的年齡小的原因,無法直接進入有書寫環節的高階課程。因此要找到一個只鍛鍊口語,又追求進度和效率的啟蒙型課程真的是非常困難。
貝樂、學樂、瑞思這三家都是號稱學科英語,也就是把英語當作母語來學習學科知識。這三家都是依靠多媒體教學的。試聽時經常被用到的例子就是讓家長試用中文和英語來報自己的手機號碼來進行體會母語思維的重要性。
把英語當母語來思考使用,大道理大家都懂。個人覺得如果家庭中做不到全英語環境的話,所謂學科英語號稱的母語式思維還是很難實現的,試想我們自己學了那麼多年英語,也無法做到堅持在家完全英語對話,更別說小孩子。
但是,我比較贊同學科英語提倡的說整句,比蹦單詞有用得多。貝樂和學樂是有外教的,但是感覺倚仗多媒體較多,外教的作用並不大。瑞思是全中教,先不談中教的口音,給我印象最不好的是他家的銷售,果斷放棄,試聽過的應該會能理解我的感受:)
就因為自己的各種不滿意和挑剔,猶猶豫豫不捨得花錢的性格讓我決定求人不如求己,還是自雞吧。就這樣,我一教就教到了現在。
當然,機構的試聽並不是一無是處,我也從機構「偷師」不少(具體今後專篇寫),畢竟自己只有教授成人和大孩子的經驗,怎麼對付小孩子,必須從頭學起。
以上只是我試聽的個人感受,因為都沒有最後報名,評價應該有所偏頗,請多包涵。最後,感謝所有這些我試聽過的機構,讓我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