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再次走進北京大學
姜偉講解智慧法院建設、實踐與前景
正義網北京1月11日電(檢察日報全媒體記者李鈺之)智慧法院是依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司法形態,也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原創概念。12月18日上午,中國政法實務大講堂走進北京大學。最高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姜偉以「智慧法院的跨越發展」為主題,通過生動的例證,為現場師生展示了智慧法院的建設成果、實踐意義以及未來前景。
智慧法院建設蹄疾步穩
首先,姜偉介紹了世界範圍內智慧法院建設的基本情況和發展特點,並詳細講述了中國智慧法院的歷史根源和現實依據。他表示,中國智慧法院的迅猛發展得益於體制優勢、技術優勢、制度優勢。
姜偉指出,我國司法信息化經過電子化、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四個階段的發展,具有目標牽引、迭代發展、創新驅動三個特點。雖然前半程起步晚、發展慢,但後半程加速度、快追趕,發展勢頭迅猛。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法院信息化建設高速度、高質量發展,實現了從自發到自覺、從粗放到集約、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展,從司法信息化的『追兵』成為智慧法院的『標兵』。」姜偉總結道。
智慧法院實踐意義深遠
姜偉指出,智慧法院具有「網絡化」 「陽光化」 「智能化」三個特點。網絡化在於智慧法院涵蓋包括網際網路、法院專網、涉密專網、外部專網和移動專網在內的五大專網,整體統一協調。陽光化在於建成審判流程、庭審直播、裁判文書、執行信息四大公開平臺,司法公開的規模和質量在世界範圍內進步最快、規模最大、在線程度最高。「智能化」的標誌則是利用人工智慧技術為審判執行等工作提供智能輔助支持,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姜偉表示,我國智慧法院目前形成了以數據為中心,以智慧審判、智慧執行、智慧服務、智慧管理四大應用為主幹,以若干平臺為依託的總體框架。實踐證明,智慧法院建設在提高訴訟效率、維護公平正義、提高司法公信、再造訴訟規則、重塑審判程序、優化工作流程、強化監督管理等方面意義深遠。智慧法院可以讓司法變得更公正、更高效、更便捷。
智慧法院前景廣闊有序
姜偉表示,隨著信息技術與司法過程的深度融合,人民法院正進入更加便捷、透明、高效的「智慧時代」。
「司法的理念追求和價值導向仍然是公平正義,這一根本原則不會改變,技術賦能司法帶來的效率應當是保證公平正義的增量。」姜偉明確指出,雖然司法領域已經走進由信息技術驅動行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但堅持司法活動規律的底線不能偏離,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仍然是基本價值追求。
「經常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未來法律智能是否會取代法律人』『人工智慧能不能取代法官裁判』。」面對臺下聽眾,姜偉提出了一個法律界聚焦的熱點議題。
姜偉表示,智慧法院建設要注重司法倫理,避免對機器的過分依賴。「機器終究是人類研究出來,數據和智能不可能、也不應該取代人的思想、人的意志。人工智慧只是司法輔助工具,最終仍由法官自主作出裁判。」姜偉強調,「智慧法院是司法文明的新高地,是學思踐悟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生動實踐。我們將堅持公正司法、司法為民,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努力創造更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文明。」
在互動交流環節,北京大學師生圍繞智慧法院領域,就類案指導、加強應用推廣、司法公開與隱私保護的關係、複雜法律問題處理、助力全面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等熱點、難點問題踴躍提問。對此,姜偉均作了耐心細緻的解答。
活動前,姜偉與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平進行了交流會談。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葉靜漪主持活動,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教育部、北京大學有關負責人及師生代表出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