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芒壩小組,是「直過民族」地區的布朗族村寨,這裡共有50多戶200多人,通過國家的扶貧政策,2019年實現全組脫貧。如今,布朗山寨村民的經濟收入除了茶葉、咖啡等作物,鄉親們還利用當地生態優勢,主動進山保護常年生活在這裡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紫胸鸚鵡等鳥類,通過當起護鳥人,著力打造觀鳥經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清晨的芒壩被大霧籠罩,鄉村「姿色」若隱若現。村民楊金偉如往常一樣騎著摩託車到山裡的鳥塘投食,這件事,他已經堅持了五年。回想五年前,楊金偉家的房子還是傳統的磚木結構,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搖搖欲墜」。2019年他家蓋起了三層樓房,成為芒壩村最亮麗的「風景」。
楊金偉從小就喜歡鳥類,也常常在農活之餘去觀測鳥的棲息地,了解鳥的生活習性,漸漸地,他與當地的鸚鵡結下了不解之緣。通過在鸚鵡活動區域布設鳥塘,每天給它們投食,經過五年的堅持,不僅鸚鵡定居了下來,而且還引來了許多鳥類與其它小動物。
漸漸地,「鸚鵡寨」也被更多的人熟知,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觀鳥、拍鳥。楊金偉也借「鳥塘」搭起偽裝攝影棚,建成最佳攝影機位,通過出租鳥塘收取機位費,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楊金偉每年都有了不少的收入。在他的帶動下,周邊村民們也開始一起發展「觀鳥經濟」,拓寬了增收的渠道,如今共帶動6戶建檔立卡戶20人脫貧致富。
楊金偉說:「現在習總書記都在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愛護生態環境要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我們鸚鵡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鳥兒們在這裡棲息,我們保護它們愛護它們,它們也給了我們回報,我覺得對我和我們村的人來說,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詮釋。」
如今,在芒壩村
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這個護鳥隊
共同守護屬於他們的布朗山寨
(總臺央視記者 李勁松 思茅融媒 李建紅 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