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丨護鳥人楊金偉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鳥」事

2020-12-18 新華報業網

  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思茅港鎮茨竹林村芒壩小組,是「直過民族」地區的布朗族村寨,這裡共有50多戶200多人,通過國家的扶貧政策,2019年實現全組脫貧。如今,布朗山寨村民的經濟收入除了茶葉、咖啡等作物,鄉親們還利用當地生態優勢,主動進山保護常年生活在這裡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紫胸鸚鵡等鳥類,通過當起護鳥人,著力打造觀鳥經濟,走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清晨的芒壩被大霧籠罩,鄉村「姿色」若隱若現。村民楊金偉如往常一樣騎著摩託車到山裡的鳥塘投食,這件事,他已經堅持了五年。回想五年前,楊金偉家的房子還是傳統的磚木結構,在歲月的「洗禮」下變得「搖搖欲墜」。2019年他家蓋起了三層樓房,成為芒壩村最亮麗的「風景」。

  楊金偉從小就喜歡鳥類,也常常在農活之餘去觀測鳥的棲息地,了解鳥的生活習性,漸漸地,他與當地的鸚鵡結下了不解之緣。通過在鸚鵡活動區域布設鳥塘,每天給它們投食,經過五年的堅持,不僅鸚鵡定居了下來,而且還引來了許多鳥類與其它小動物。

  漸漸地,「鸚鵡寨」也被更多的人熟知,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觀鳥、拍鳥。楊金偉也借「鳥塘」搭起偽裝攝影棚,建成最佳攝影機位,通過出租鳥塘收取機位費,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楊金偉每年都有了不少的收入。在他的帶動下,周邊村民們也開始一起發展「觀鳥經濟」,拓寬了增收的渠道,如今共帶動6戶建檔立卡戶20人脫貧致富。

  楊金偉說:「現在習總書記都在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愛護生態環境要像愛護自己生命一樣。我們鸚鵡寨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鳥兒們在這裡棲息,我們保護它們愛護它們,它們也給了我們回報,我覺得對我和我們村的人來說,這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最好詮釋。」

  如今,在芒壩村

  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這個護鳥隊

  共同守護屬於他們的布朗山寨

  (總臺央視記者 李勁松 思茅融媒 李建紅 李婷)

版權和免責聲明

版權聲明:凡來源為"交匯點、新華日報及其子報"或電頭為"新華報業網"的稿件,均為新華報業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註明來源為"新華報業網",並保留"新華報業網"的電頭。

免責聲明:本站轉載稿件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新華報業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者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鸚鵡寨」裡的護鳥人
    到2020年12月,已經是「鳥叔」護鳥的第五個年頭了。 五年來,鳥叔每天都行走在熟悉的山林裡,做著同樣的事情,在護鳥的路上灑下了苦澀的汗水,傾注了無盡的心血,在自己發家致富的同時,他帶領布朗族群眾靠「護鳥」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我的扶貧故事】聶應平:當好脫貧攻堅「主攻手」 2021-01-0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群英譜——脫貧攻堅幹部考察調研】「跟著他幹有奔頭...
    他帶領鄉親們修公路、築水渠、搞種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脫貧致富產業。村集體年收入由零發展到10萬元以上,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14年2000元提高到去年1.3萬餘元。2018年,兩廣村脫貧出列。至去年底,全村脫貧45戶162人,剩下2戶7人將在今年底脫貧。 2018年,歐愛國被評為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省三大攻堅戰中積極擔當作為先進典型。
  • 脫貧攻堅丨窮在深山有「遠親」
    脫貧攻堅丨窮在深山有「遠親」 2020-10-11 0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說一句心裡話 點讚脫貧攻堅】開心!聽他們分享脫貧致富的喜悅
    【說一句心裡話 點讚脫貧攻堅】開心!聽他們分享脫貧致富的喜悅 2020-12-16 09: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脫貧攻堅她力量③」沂蒙扶貧「六姐妹」劉加芹:從貧困自救到帶領...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發出脫貧攻堅戰的總攻新號令。中央有號召,婦聯有行動。山東省各級婦聯組織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緊緊圍繞省委和全國婦聯部署要求,以深入實施「巾幗脫貧五送行動」為重點,團結引領廣大婦女群眾積極投身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奉獻巾幗之力,唱響巾幗之歌。
  • 女護鳥人肖輝躍:從小愛鳥 為護鳥直懟獵槍
    拍鳥,愛鳥,護鳥,成為了寧鄉妹子肖輝躍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三湘第一女「鳥人」,為護鳥直懟獵槍她就是寧鄉妹子肖輝躍,如今已經累計拍攝800餘種不同鳥類的照片,被圈內人士譽為三湘第一女「鳥人」。  從小與鳥類結緣的寧鄉妹子  一身幹練的戶外裝扮,一部鏡頭碩大的單眼相機……看到肖輝躍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酷」。  「小時候聽媽媽說,她幼年放牛、割豬草時總能看到許多白鷺。
  • 溫暖的迴響·軍隊助力脫貧攻堅調研行丨仡佬山寨笑聲朗
    作為全村脫貧致富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胡升偉樂開了花:在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等軍地多家單位共同幫扶下,全村實現整體脫貧,2020年被播州區評為「鄉村振興示範村」。黨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過越開心山村富了鄉親笑。還沒見到村民潘本喜,他爽朗的笑聲就傳進了記者的耳朵。「這是子弟兵幫扶我們種植的脆紅李,你們一定要嘗嘗。」
  • 脫貧攻堅·那人那事丨格凸河鎮旁如村駐村第一書記廖德勇:鄉親們的...
    脫貧攻堅那人那事編前語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時期,為堅決打贏這場輸不起的戰役。全縣扶貧幹部以「不破樓蘭誓不還」的擔當鏖戰貧困,成為當前脫貧攻堅最美麗的風景。為真實再現他們走鄉村,進田間,跨山谷的感人事跡及他們駐村的心路歷程,縣融媒體中心特開設「脫貧攻堅那人那事」專欄。這個平臺主要以民情日記、隨手拍、感想、詩歌、散文等反映脫貧攻堅工作及其有關文字為重點,及時向全縣人民進行推送。投稿方式:zyxczx@sina.com歡迎投稿!
  • 劉寧:帶領鄉親走橘紅致富路
    2001年,事業有成、心繫家鄉的劉寧選擇回到陸川發展,先後從事房地產業、農業等;2014年,在陸川縣馬坡鎮創立陸川縣綠豐農業專業合作社、陸川縣綠豐橘紅產業示範區,帶領群眾種植橘紅;2015年,創立陸川縣君豐現代農業有限公司。「2014年徵地,2015年示範區核心區種下了206.67公頃橘紅。」
  • 視頻④丨@大廚蔡光江:鄉村扶貧產業園助力秀山脫貧攻堅
    相關連結>>視頻①丨@愛在母親河畔:黔江脫貧攻堅工作細緻紮實視頻②丨@司馬平邦:秀山土家族「西蘭卡普」走出大山 飛往世界視頻③丨@周君良:曾經最偏遠的秀山已經成為地區級物流樞紐視頻⑤丨@郭施亮:黃精變「黃金」 入股分紅讓全村人摘貧帽
  • 「我的脫貧故事」發展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丨劍河縣南明鎮小湳村...
    就這樣通過帶領群眾買山賣木材,我收入人生的第一桶金,看著跟自己一起幹的群眾都高興的拿到錢,我很欣慰。經過兩年的奮鬥,我家終於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  我時常在思考,作為一名中共黨員,不應該只考慮自己,而應該多考慮群眾,我心裡萌生一個念頭,要帶領更多群眾脫貧致富。
  •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巾幗脫貧故事匯丨田習姣:辦好家庭農場 助力脫貧攻堅 2020-12-22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在準備脫貧攻堅工作迎檢時我突感疼痛難忍,被村幹部送到醫院就診,經診斷為因過度疲勞飲食不規律,引發膽囊穿孔同時伴有嚴重高血壓等併發症,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要求立即做手術。此時,我腦海裡突然閃現的是,鎮裡安排了後天就要迎接脫貧攻堅第三方考核,拐比村是作為推薦迎檢的村,我要上了手術臺,迎檢工作還是不放心。
  • 聽聽鄧迎香們是怎麼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
    11月1日,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第十三巡迴指導組「脫貧攻堅先進事跡專題報告會」在貴州廣播電視大學(貴州職業技術學院)大禮堂舉行,第十三巡迴指導組全體成員員和七所高校的黨員幹部、師生代表8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
  • ...幫助鄉親們脫貧責無旁貸丨省勞動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院駐羅甸縣聯...
    對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我來說,能回到自己熱愛熟悉的土地,為一方鄉親父老脫貧致富出一份力,我既高興又倍感責任重大。陳興國(右一)給村裡的離退休老人過生日聯明村交通閉塞,基礎薄弱,發展緩慢,產業以傳統農業為主,屬於典型的貧困村,扶貧難度大。
  • 決戰脫貧攻堅,點讚富美同安!第九屆廈門網絡文化節同安脫貧攻堅...
    【節目首播】第3期:勇做新時代新農民 帶領鄉親共圓小康夢隨著本期訪談的播出第九屆廈門網絡文化節同安脫貧攻堅紀實網絡專題活動也即將告一段落大家是否還有點意猶未盡>在廈門網開設專題頁面匯聚整合活動全部內容直觀呈現同安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成果市民網友可以通過該頁面全面深入了解相關內容點擊上方圖片直接跳轉專題頁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養雞能手」帶領鄉親脫貧奔康 2020-09-09 18:31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最美基層高校畢業生」 齊曉景:帶領鄉親脫貧致富
    齊曉景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右前旗的一個普通村莊,2004年,她考上了內蒙古科技大學,成為村裡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當時家裡連學費都交不起,都是村裡人給湊的,鄉親們都說她「要出息了」。
  • 【脫貧攻堅】一個把心交給苦寒之地的人丨玉成
    年輕時他曾親眼見過鄉親們「一件羊皮襖全家輪著穿,一斤青稞面五六口人分著吃」的貧窮生活。1995年,玉成從青海省湟源畜牧學校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先後擔任過縣草原站站長、治渠鄉鄉長、多彩鄉黨委書記等職務,一個生龍活虎的小夥子逐漸變成了圓臉龐、身材壯實的中年人。他總給人一種踏實穩妥的感覺,但凡問他具體的事,他都會用一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態度,認真地緩緩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