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用「破十法」算20以內退位減,何如拿捏最有效?
計算不管放在小學的哪個階段對於數學學習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一年級的計算看似很簡單,掰著手指就能算,但一年級的計算知識,卻是引導孩子從直觀計算向方法計算轉變的過渡時期,特別是一年級下冊的「20以內退位減」尤為重要,它在整孩子計算能力大廈的基礎,對於孩子的數學學習也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而「破十法」又是計算「20以內退位減」比較有效的方法,所以任何讓孩子掌握「破十法」計算「20以內退位減」是一個值得每個從事教育的老師思考的問題。
孩子在一年級上冊,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進位加和不退位減。這些內容是學習20以內退位減的基礎。
1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都是直觀的掰手指進行運算的,經過一段時間的計算,訓練慢慢地很多孩就能熟記10以內的運算結果,於是他們開始脫離掰手指的直觀運算,變成心算或口算,這個時候,記憶起著很大的作用。
到了20以內的不退位減,孩子認知裡開始出現利用方法或者公式進行運算,如15-4=10+(5-4)這樣一種運算過程。
再到20以內的進位加,孩子們運用規律就更加明顯了,比如「湊十法」的總結,見9想1,見8想2,見7想3……如9+5=(9+1)+4.
按理來說,孩子已經經歷了從直觀計算到利用算理算法的過程,孩子再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應該是水到渠成才是,但是20以內的退位減還是有異於前面所學。
20以內退位減孩子能夠直接從前面潛移默化過來的方法有「想加算減」。如12-9=?孩子可以想9+()=12.但是有個前提,孩子必須熟練20以內進位加。
另一個方法就是以破十法來算20以內的退位減,如12-9=?孩子可以想10-9=1,1+3=3所以12-9=3.同樣的破十法的基礎是10以內的減法,與20以內的進位加比較,10以內的加法,要簡單一些,所以我們一般認為,計算20以內利用「破十法」比想加算減更能提高孩子的運算速度和準確性。
用「破十法」計算「20以內退位減」的一般教學過程:
出示問題:如「有15個氣球,賣了9個,還有幾個?」
孩子理解問題(知道什麼信息,問什麼),分析問題,接著嘗試自己解決。
最後呈現孩子的兩種方法:
1.15-9=?想9+(6)=15.所以15-9=6。
2.15-9=?想10-9=1,1+5=6所以12-9=6.
然後教師介紹兩種方法的名稱,一是相加算減,以前我們學過;二是「破十法」非常的形象。
這樣基本上就算是教完用「破十法」計算「20以內退位減」了。
但是,當我們往前看的時候,我們會發現,100以內的退位減,儘管它是20以內的退位減延續,但是辦法的總結卻變成了,「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1,十位退1,當十。」這個總結還是跟「破十法」用不少的出入。所以我就想,為什麼我們一定要把20以內的退位減,成為破十法呢?僅僅因為形象嗎?難道我們不能直接總結成「個位不夠減向十位借1,十位退1,當十。」這樣總結直接以高一級的運算相銜接,還能防止學生因為「破十法」和「湊十法」名稱相近而產生的混淆。
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