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時期的韋誕曾說:「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建勁丈之勢,方寸千言。」
張芝筆,左伯紙,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其詳情,但是,從韋誕的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出:古人寫字也是非常注重筆墨的。工具得心應手,才能充分自如地表達自己。
就我們學書法來說,筆墨紙硯,這四樣工具,最重要的當然是毛筆。那麼,什麼樣的毛筆才是合適的呢?比如說,學王羲之行書,應該用什麼樣的毛筆呢?其實,這裡面是有講究的。
就學王羲之行書而言,要想弄明白什麼樣的毛筆合適,我們先要搞明白,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樣的毛筆。說實話,和現在的真不一樣。
宋代以前「韋誕筆」。
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韋誕,同時還是制筆高手。他製作出來的「韋誕筆」,還叫「有心三副二毫筆」,製作工藝極為複雜。
「韋誕筆」有什麼特點呢?簡單地說,就是筆芯小且堅挺,方便表達線條的骨力,同時也適合精準地寫出點畫形態。為什麼王羲之的行書筆畫精到飄逸?現在我們明白了,除了個人的書法功底之外,還得益於這種「有心」的毛筆。
宋以後的「散卓筆」。
宋代以後,包括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毛筆,叫「散卓筆」。
散卓筆有什麼特點呢?其實就是在「韋誕筆」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只有主毫和副毫之分。特別是筆芯,進行了加粗加大處理,就書寫精準性而言,顯然不如原來的「韋誕筆」。
了解了毛筆的演變,我們再來聊聊王羲之的用筆方法。
在傳統的帖學用筆當中,關鍵就在於使用筆鋒。就像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的那樣:「筆芯,帥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帥則無代。」
古人經常說,用筆要如「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如果能實現這種效果,考驗的就是使用筆芯的功力。如果在書寫的過程中出現「絞鋒」或者「散鋒」等等這些情況,就說明你的用筆功力還有待提高。
明白了這些,我們也就清楚了,學習王羲之行書,或者說,臨習其他帖學名家,我們首先要選擇那種「有心」的毛筆,並且「筆心」要硬朗一些,兼毫筆也行,狼毫筆最好。在這裡強調一點,在傳統「帖學」的用筆當中,是不鼓勵用羊毫筆的。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清代的碑學名家,比如包世臣等人,他們在寫字的時候刻意強調「萬毫齊力」,喜歡用力按壓筆鋒來實現那種老辣的線條效果。這種做法,和王羲之的用筆是有衝突的,或者說,是違背「帖學」傳統的。如果你學他們那樣去用筆,是很難學好王羲之的。
學習王羲之,我們知道應該選用那些「筆心」硬朗一點的「兼毫筆」或者「狼毫筆」。可是,毛筆那麼多,質量千差萬別,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說實話,這個是要交學費的。一支毛筆好不好用,最終還是要拿到手裡之後才知道。比如說,我就經歷過很多次拿回來不好用的情況。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也差不多。
經過很多次的選擇對比,總有一兩次自己比較滿意的。比如我手中的這支「狼毫筆」,筆腰健挺不失力,筆鋒聚攏不分叉,使用起來就比較順手。這麼說吧,使用這樣的毛筆,你會有一種「收筆原來如此簡單?」的感覺。
為了方便大家,現將我驗證過的這支毛筆分享給大家。第一,不貴,用起來不心疼。第二,我試過了,確實好用。第三,你會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