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樣的毛筆?和現在的真不一樣

2020-12-23 沐石陪您學書法

魏晉時期的韋誕曾說:「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用張芝筆、左伯紙及臣墨,兼此三具,又得臣手,然後可以建勁丈之勢,方寸千言。」

張芝筆,左伯紙,到底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已經無法知其詳情,但是,從韋誕的這句話,我們能夠看出:古人寫字也是非常注重筆墨的。工具得心應手,才能充分自如地表達自己。

就我們學書法來說,筆墨紙硯,這四樣工具,最重要的當然是毛筆。那麼,什麼樣的毛筆才是合適的呢?比如說,學王羲之行書,應該用什麼樣的毛筆呢?其實,這裡面是有講究的。

就學王羲之行書而言,要想弄明白什麼樣的毛筆合適,我們先要搞明白,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樣的毛筆。說實話,和現在的真不一樣。

宋代以前「韋誕筆」。

魏晉時期的書法家韋誕,同時還是制筆高手。他製作出來的「韋誕筆」,還叫「有心三副二毫筆」,製作工藝極為複雜。

「韋誕筆」有什麼特點呢?簡單地說,就是筆芯小且堅挺,方便表達線條的骨力,同時也適合精準地寫出點畫形態。為什麼王羲之的行書筆畫精到飄逸?現在我們明白了,除了個人的書法功底之外,還得益於這種「有心」的毛筆。

宋以後的「散卓筆」。

宋代以後,包括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毛筆,叫「散卓筆」。

散卓筆有什麼特點呢?其實就是在「韋誕筆」的基礎上進行了簡化,只有主毫和副毫之分。特別是筆芯,進行了加粗加大處理,就書寫精準性而言,顯然不如原來的「韋誕筆」。

了解了毛筆的演變,我們再來聊聊王羲之的用筆方法。

在傳統的帖學用筆當中,關鍵就在於使用筆鋒。就像劉熙載在《藝概》中說的那樣:「筆芯,帥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帥則無代。」

古人經常說,用筆要如「錐畫沙」、「印印泥」等等。如果能實現這種效果,考驗的就是使用筆芯的功力。如果在書寫的過程中出現「絞鋒」或者「散鋒」等等這些情況,就說明你的用筆功力還有待提高。

明白了這些,我們也就清楚了,學習王羲之行書,或者說,臨習其他帖學名家,我們首先要選擇那種「有心」的毛筆,並且「筆心」要硬朗一些,兼毫筆也行,狼毫筆最好。在這裡強調一點,在傳統「帖學」的用筆當中,是不鼓勵用羊毫筆的。

另外,還有一點需要說明。清代的碑學名家,比如包世臣等人,他們在寫字的時候刻意強調「萬毫齊力」,喜歡用力按壓筆鋒來實現那種老辣的線條效果。這種做法,和王羲之的用筆是有衝突的,或者說,是違背「帖學」傳統的。如果你學他們那樣去用筆,是很難學好王羲之的。

學習王羲之,我們知道應該選用那些「筆心」硬朗一點的「兼毫筆」或者「狼毫筆」。可是,毛筆那麼多,質量千差萬別,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

說實話,這個是要交學費的。一支毛筆好不好用,最終還是要拿到手裡之後才知道。比如說,我就經歷過很多次拿回來不好用的情況。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也差不多。

經過很多次的選擇對比,總有一兩次自己比較滿意的。比如我手中的這支「狼毫筆」,筆腰健挺不失力,筆鋒聚攏不分叉,使用起來就比較順手。這麼說吧,使用這樣的毛筆,你會有一種「收筆原來如此簡單?」的感覺。

為了方便大家,現將我驗證過的這支毛筆分享給大家。第一,不貴,用起來不心疼。第二,我試過了,確實好用。第三,你會喜歡的。

相關焦點

  • 「翩若驚鴻,矯若遊龍」,王羲之究竟用什麼毛筆寫字?
    王羲之書法冠絕天下,蘭亭一序風流千古。大家都知道一代書聖字寫得好,今天讀了明代薛肇淛的《五雜組》,這才知道,原來書聖用的毛筆也是非同凡響。「鍾繇、張芝、王右軍皆用鼠須,歐陽通用狸毛為心,蕭祭酒用胎髮為柱,張華用鹿毛,嶺南郡牧用人須,陶景行用羊須。」我們現在一般寫書法無非是羊毫,狼毫、兔毫就相當不賴了,原來這些前輩用的筆竟然如此詭異。難道我們看到的那些「翩若驚鴻,矯若遊龍」的字竟然是用老鼠鬍子寫出來的?
  • 他能用8支毛筆寫字,自認比肩王羲之,網友:我還能說什麼?
    文:《他用鼻子寫字,還能用八支毛筆寫字,這是雜耍還是創新?》文/博白本文我們來介紹一位爭議極大的「書法家」。既然是書法家,為何還加書名號?原因也在於爭議。而臨帖則是書法最基本的修習方式和手段。尤其是今天,如果沒有臨帖,寫出來的字就算結構好看,也只能是江湖體。當然,如果能在臨帖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個性,也有可能成為一代名家。總之,書法的修煉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無數的紙張,還有數不清的爛筆頭。
  • 王羲之選擇毛筆標準很高,歐陽詢卻不擇紙筆,本是一句奉承被聽歪
    比如元代書法家趙子昂,他的毛筆都是訂製的,找的都是當地最好的筆匠,還親自告訴筆匠他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毛筆,對筆鋒的要求極高。王羲之對毛筆的選擇要求也很高,我們從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寫的《筆陣圖》得知,王羲之選毛筆也不是隨便選的,要用八九月間的崇山絕仞中兔毛,還要求毛筆「其筆頭長一寸,管長五寸,鋒齊腰強者」。
  • 現在,還有老師用毛筆批閱作文嗎?
    講桌上有一隻紅墨水屏,他老師手裡拿著一支毛筆。他批完一本,就叫學生到講桌邊,一一指出錯別字和不足之處,要學生改正。如今的中小學教育中,只有書法老師用毛筆,書法班的學生上書法課時用毛筆。過去,有老師用毛筆寫教案,現在走進學校,再也看不到有老師用毛筆寫教案了。
  • 毛筆進化史:東晉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毛筆,有哪些秘密
    像拖把一樣的早期毛筆《蘭亭集序》唐摹本東晉的王羲之就曾向宣州諸葛氏寫信求過筆,諸葛氏家族的後人將王羲之的求筆帖一直保存了唐代。那麼王羲之向諸葛氏家族所求的毛筆具體長什麼樣?諸葛氏家族的後人沒有想到,柳公權竟用不慣這種筆,並抱怨地說到:這種筆筆鋒太短,太硬、按不下去,寫不大。於是諸葛家族的後人這樣感嘆道:這種筆,非王右軍不可用。
  • 書聖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紙?
    東漢蔡倫將造紙術改進後,降低了紙的生產成本,提高了它的使用效率,紙逐漸成為最流行的文字載體,那麼書聖王羲之寫字用的是什麼紙張呢?王羲之生活在東晉。東晉末年,朝延曾下令:「古者無紙故用簡,今諸用簡者,以黃紙代之。」所以在王羲之活著的年代,雖然可能仍有人用竹簡寫字,但更多的人應該用紙來書寫了。王羲之用的書寫載體,很可能就是這種「黃紙」。
  • 古人們用毛筆寫字,一旦寫錯了用什麼方法修改呢?
    古人們用毛筆寫字,一旦寫錯了用什麼方法修改呢?寫字對於接受過教育的人群來說,是一件既簡單又繁瑣的事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古代人發明的漢字,不僅結構複雜而且筆畫也特別多。對於剛開始學習寫字的小孩子來說,一不小心就很容易寫錯別字,簡直就是一種無法忍受的折磨。
  • 無筆何能書:王羲之自製毛筆頗好用,謝安索要都不給
    和書法相關的四件物品稱作「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中三件均可以替代,唯獨毛筆不可替代,寫書法若不用毛筆書寫就不能稱其為書法,這是書法的核心,故蔡邕《九勢》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古代文人、書家對毛筆是極其講究的,
  • 王羲之教育兒子王獻之寫字,寫幹十八缸水方可大成
    由於他非常的用心,把心都投進到寫字上面,怎麼會知道他的父親會抓他的筆呢?不過,讓他父親非常開心的是,這毛筆根本就沒被從他的手裡拽出來,而是緊緊的攥著,他見到兒子練寫字是如此的聚精會神,並且不管身邊有沒有人在,自己都如此的勤奮練習,就覺得,兒子的字在一定練的出一手好字,想了想,還是要誇讚兒子一番,讓他明白這樣做是非常對的。
  • 初學者,練習篆書和隸書用什麼樣的毛筆?
    毛筆從筆鋒來說,有長鋒和短鋒毛筆。從筆毫的彈性來說有硬毫和軟毫,還有「兼毫」的,屬於軟硬適中的。毛筆用什麼毫,怎麼選擇,確實也是書法家喜歡議論的一個話題。我個人認為:初學書法,最好選兼毫毛筆,軟硬適度。
  • 王羲之用的毛筆是「鼠須筆」嗎?
    據說王羲之用的毛筆是「鼠須筆」。唐人何延之《蘭亭記》說王羲之書寫《蘭亭序》的時候「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勁勁健,絕代更無。」宋人蘇易簡說:「世說:王羲之得用筆法於白雲先生,先生遺之鼠須筆。」明人謝肇淛說:「右軍用鼠須筆,想當苦勁,非神手不能用也。」
  • 毛筆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不同朝代的毛筆又有什麼不一樣?
    白居易曾經有詩云「宣城之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說的就是紫毫筆繁瑣的製作工藝,足可見在古代人們對毛筆有多重視了。那麼毛筆到底是誰發明的呢?不同朝代的毛筆又有什麼不一樣?幾天之後,蒙恬上山時發現了被自己扔掉的筆,經過幾天的風吹日曬這支筆的筆毛出現了變化,蒙恬這個時候再用這支筆書寫,發現非常的好用。這就是最初毛筆的樣子。近代的學者對於是不是蒙恬創造了毛筆這件事上頗有爭議,雖然有史料記載毛筆是由蒙恬創造的,但是現在有人認為蒙恬只是進一步改造了毛筆。
  • 尤家子弟的藝術人生:尤其彬寫字做圖章,尤無曲用毛筆畫解剖圖
    尤其彬從小寫字,最初他以楷書起步,後臨魏碑和顏帖為多,再後來又學王羲之行書和趙之謙的字。為篆刻,他又兼學篆體和甲骨文。所以,他的字能夠取各家之長,自成一體,線條清楚耐看,清秀而不失力道。是幅,尤其彬用筆豐富而又靈活,多採用中鋒,筆筆呼應,連帶的動作使筆斷而意連,形離而勢貫。尤其彬沒有為書法而書法,不為取得奇趣而使字變形,而是展示字本來的基本品質和格調。尤其彬 世界大同 每到親朋喜慶日,尤其彬送出的禮品最多的就是圖章。
  • 從王羲之書法的角度揭秘人性,這三種性格的人,你喜歡哪一種?
    有一句話叫做字如其中,但如今因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很多不像以前一樣擅長寫字,特別是愛好寫毛筆字的人,或許愛好毛筆藝術的人會花8至9個小時去研究毛筆字的精髓,在寫字的過程中感受不一樣的快樂,有時候會對著一個字練上大半天,一筆一豎,輕重緩急都在心裡變化著,這種心態是很多人難以感受到的
  • 書法是寫字,這個沒錯!但是寫字未必就是書法?
    多數讀者表示支持我的觀點,也有讀者表示不支持,認為我所說「寫字未必就是書法」的觀點是混淆視聽,故弄玄虛。通過這些年的學習和個人理解,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從新來談一談。換言之,書法是我國獨有的一門藝術,是具有彈性書寫工具毛筆書寫的方式方法,並依據漢字造型的特點,通過藝術構思,調動藝術手法而形成的。最早「書法」一詞,見於《左傳》「 董狐 ,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可見那時人們對書法就有很高的要求了。通過書法的表達使原本單調的漢字變得更具藝術性,說白了就是更具美感。使人們在觀賞時不單單的是讀其字,還讓其視覺得到享受。這是我理解的書法。
  • 學習歐楷,用什麼樣的毛筆比較好?
    導語:學習歐楷,用什麼樣的毛筆比較好?關於學習歐楷用什麼樣的毛筆最好?根據我的經驗,初學歐楷,宜用兼毫毛筆。之後,可根據自己的臨帖的熟練程度,換為羊毫毛筆。如果臨寫歐陽詢的行書,就用羊毫毛筆。當代楷書大家盧中南和田蘊章、田英章三人,都是臨寫和研習了幾十年歐陽詢的《九成宮》。現在,他們的楷書作品中,均顯現「歐楷」的元素和影子。這是他們在師法歐陽詢楷書基礎上,摻入了自己的個性,並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這樣風格的形成,著實很難得啊!學習歐楷,選擇毛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興趣和熱愛!重要的是堅持臨帖!
  • 「小王羲之」火了,寫字宛如「印刷體」,老師:不忍心打叉
    「小王羲之」火了,寫字宛如「印刷體」,老師:不忍心打叉前陣子,網上有一位9歲小男孩火了,他憑藉一手好字折服了老師和網友,被稱為「小王羲之」。孩子練字有用嗎?孩子出生就具備模仿能力,他們就可以通過臨摹字帖掌握寫字的感覺,矯正字體的筆畫和結構。
  • 王羲之小時候食墨的故事,以及後人對他的字評價
    小編要跟大家講一個王羲之小時候的故事,王羲之吃墨的故事,王羲之小時候練字非常的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都可以變成一座小山,人們於是叫他「筆山」他家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經常在水池裡面洗毛筆和硯臺,後來小水池的水都變成黑色了人們就把這個小水池叫做「墨池」。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毛筆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
    世上具體的生產勞動都有技法,但如果離開了用技的目的要求,是無從言技法的正確與否的。小時候,塾師教我寫字,說務必將筆握緊,寫字才有力。而且給我講故事,說王獻之小時練字,其父王羲之偷偷在其身後抽他手握的筆,沒有抽脫,羲之大為高興,說這孩子將來必有大成。我深信不疑,寫字時努力將筆握得緊緊的,可每次總還是被老師抽掉了,弄得我滿手乃至臉上、身上都是墨。
  • 一張桌子,「毀了」毛筆寫字「古法」
    我們就從「擫(yè)、押(yā)、鉤、格、抵」五個動作入手,作簡要分析:擫,就是用大拇指略微向上呈傾斜狀按壓筆管。後主李煜說:「擫者,擫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押,用食指第一指節,略微傾斜狀向下貼住筆管外側。用大拇指和食指,基本能拿得住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