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期忍著沒有叛逆過的人,長大以後反而會更加叛逆。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例子。
從小到大,在父母眼中都是乖乖聽話的女孩子。
父母的管教也特別嚴格。
初中的電腦興起,身邊很多朋友不管是聊天,還是遊玩都緊靠電腦。這些她都沒有接觸,QQ,百度都不知道。父母只說是為她好。
初中同學喜歡在六點之後叫她去小吃街玩,父母不讓去,任憑同學怎麼說服,給她找合理的理由,她都堅持不去,在初中的回憶裡,每次談及起來,都缺了她。
點擊加載圖片
沒有青春期的叛逆,直到大學遠離家,她開始跟父母失聯。
她跟朋友抱怨過父母,什麼都要管,穿什麼衣服都要管,交男朋友要管,工作要管。穿的衣服要是不合父母的心意,不分場合就要說醜。大學放假都不想回家。
她媽媽也跟鄰居抱怨,長大了,反而感覺管不了。
還有一個類似的案例
也是經常被父母誇獎的女孩,當時在馬上上大學時查出了抑鬱症。一直請假直接導致了休學。
心理醫生的了解是從小追求大人誇獎反而造就了內心的膽小懦弱,沒有底線的委曲求全。
三十歲渾身上下都是叛逆氣息
這一切的源頭還得追溯到小時候
家中刻板,學習就是唯一得娛樂活動。女孩子不能被允許自己挑選衣服,化妝會被罵,唱歌跳舞通通不讓。
長大了,男朋友被逼著分手,聽父母的各種建議反而讓生活變得一團糟。
人生到了三十歲,反而開始跟父母斷絕聯繫。
在老家,只要是重複小時候不開心的事情,情緒便會浮現到腦海中,摔東西發洩。
點擊加載圖片
青春期被壓抑長大的孩子
媽媽教育的目標便是成績好,曾經拿著菜刀強逼迫學習,否則就是一起去死。
青春期本該有的叛逆期,媽媽打電話給班主任罵,拉攏親戚朋友一起教育,竭盡全力證明孩子是錯的。
上了大學也還是被監控,孩子開始跟她對著幹,把頭髮染成五顏六色的,搞錢去蹦迪,逃課去旅遊。每次都被生活費給逼服從。
那些還在反叛的孩子,最後怎麼救贖自己。
點擊加載圖片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與其說是叛逆,到不如說是自我成長。
父母跟孩子之間永遠隔著自我的界限,父母需要聽話,不違逆的孩子,如果有這樣的孩子,不是媽寶,就是缺乏自我,沒有主見,也缺乏自信的人。
也有人成功在大學時度過叛逆期。
我想說關於一個男生的故事。
一副黑框眼鏡的乖男生在經歷過大一之後,開始變得穿衣潮流,每天逃課去打籃球,看比賽。大三的時候,他又開始戴上黑框眼鏡扎在自習室。
大概只有室友知道,在鬧過,瘋狂,第一次的體驗過後,真正的人生考驗就出現在眼前。
有些人可以很短的醒悟過來,又有多少,在三十歲還在跟父母對著幹。
作為父母,那些青春期不叛逆的,在上大學之後就還是乖乖的嗎?
三十歲還在叛逆的例子,帶給做家長的會有哪些啟示呢?
在孩童時期對於孩子的教育怎樣才比較好呢?我這裡有很多孩童教育資料,有興趣的可以私聊我,我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