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城區的建設往往伴隨著新舊街道的更替,尤其在主城區,拆遷改造的現象非常常見。不過,並非所有的拆遷改造都在中心城區,有時候遠城區也會「幸運」出現拆遷改造區域,但因為一些原因,使得這些區域的拆遷正常,可改造之路漫長。比如在江夏區就有一條堪稱武漢最孤獨的老街,它本身毗鄰地鐵2號線和超大社區佛祖嶺,附近高校、醫院、銀行、商超也應有盡有,曾經熱鬧的街道因為經濟建設等原因拆遷,曾經的一條老街變成了舊新兩條街,但兩條街的人氣完全相反,新街人氣健旺,同在一處的老街已經完全廢棄,讓人唏噓,它就是流芳老街。
地鐵、社區、高校一一俱全,遠城區地緣環境最好
流芳老街位於江夏區高新六路中段,其毗鄰高新六路,但並未與其接壤。老街呈南北縱向,北邊與其拓展的新街無縫銜接,南邊則止步於高新六路輔路一側的建築區域內。從整體來看,老街的位置並不好,甚至可以說很糟糕,沒有與區域路網銜接,交通上太過獨立,這一看就知道是卡在「規劃」上。獨立的老街只有一邊發展空間,向北與高新五路接壤,但無奈高新五路先天不全,因而潛力也受限,這直接導致老街成為一條閉環的「街道」。
雖然是區域閉環的街道,但流芳老街周圍的地緣環境那是相當優越,簡單來講,以老街為中心畫半徑500米區域,範圍內包含有地鐵2號線佛祖嶺站,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等配套設施,涉及到交通、醫療、銀行、商超等各種類別。如果拿同區域其他地方比較,這條街道堪稱「完美」的存在,不過,可能是因為整體人氣有限,流芳老街佔據優勢卻沒有得到很好呈現,從發展角度來看還是潛力巨大。
人文底蘊豐富的街道,曾經熱鬧的宛若小鎮
流芳老街,始於江夏,人文底蘊深厚,這個可以從附近的交通路網上窺得一二。像不遠處的黃龍山下有個武漢工程大學流芳校區,以學校為起點,延伸出的交通主幹道叫做流芳大道,雖然被附近的光谷和中芯等路段切割分段,但還是「斜畫出」流芳路來,一直到流芳街道。據本地土著消息,流芳老街曾經非常熱鬧,在當地宛若一處小鎮和集市,只是隨著光谷南和江夏區的融合發展,工業用地大量圈存,使得曾經的流芳老街逐漸熄火,變成一處寂寂無名之地。
進一步來講,從流芳老街上的地形和商業劃分也能看出曾經熱鬧的痕跡來。像老街往北與營盤路交匯的地方,按交通常理推測最多建一處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但老街這處卻建成了一個交通環島,衍生出四條不同的道路來。以環島為中心,周邊的臨街商鋪密集度非常高,有超市、藥店、銀行、醫院等,甚至還有派出所、供電所、環衛所等政府機構和事業單位。由此可見,曾經的老街確實熱鬧非凡。
新舊街道在一處建設,廢棄老街見證時光印記
老街歸屬老街,在城市發展的大背景下總會被動改變,尤其像城市拆遷改造這種大政策,幾乎是摧枯拉朽,留不住任何可能的遺蹟。事實也的確如此,流芳老街本身只有不到一公裡長,但以此向北擴建的流芳新街卻達到了兩三公裡長度,且周邊置滿了新建的小區。這種新舊街道拆遷改造在一起的「就地還建」,在主城區應該很常見,在遠城區確實很稀少,最讓人難以理解的還在於老街的拆遷有了,改造卻做得並不完善。
這個不完善的地方在老街上,曾經熱鬧的流芳老街被拆遷的七零八亂。老街最南端,是一段斷頭路,路盡頭是荒地,看不出任何生活痕跡,不遠處則是高新六路對面的還建小區大樓。從南到北走去,可以看到,老街的道路路基還在,大體輪廓也並未消失,只是曾經的樓棟和商鋪完全被拆除打倒,建築廢料比比皆是,斷頭樓層隨處可見,雜草叢生之處,荒涼至極。偶爾可以看到路兩旁還有幾棵行道樹,樹還存活著,建築早就死了。
其實,從名字看,流芳老街就很有「江夏」味道。如果沒有光谷南的區域拓展,老街興許會保留著原來面貌,當然也有可能繼續被改造,這種可能性誰也無法預料。城市的進步和發展,從整體上看是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生活方式;然而在具體的某些區域裡,這種生活方式的變更不一定是最好的,它值得所有人為之思考。前不久,小編聽聞流芳老街的改造又開始了,希望那些沉澱有時光印記的老建築都能得到保全吧。